在倾听中学习语文
2018-11-29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叶彩霞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 叶彩霞
语文学习是以语言交流为载体的,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语文学习,而交流必须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倾听犹如一把金钥匙,只有当学生课堂上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述,倾听同伴的发言,与教师、同伴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动,才能由此激发思维的火花,或认同对方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语文思维学习的过程,它能促进架构新旧知识的链接网,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有效整合,实现知识与认知的有效融合,促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倾听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传统文学内容,也有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对执教老师产生了无限的期待,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尽量将知识性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识字6》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教师首先创设了森林音乐会的情境,带领学生在猜谜语、角色扮演、偏旁更换游戏等情境中认识新词。因为教师设计的情境符合儿童心理,所以在整堂课中,学生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学习兴趣,一直都在认真倾听中积极思维,主动交流。情境既有儿童性,又有趣味性,当学生投入到优化了的情境中时,就不需要教师的提醒,能将倾听变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融入儿童生活,激发倾听意愿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缩小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语文资源,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意愿。
比如在教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字义,而是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过年的风俗习惯。学生们有的介绍了新年全家团聚的场面,有的还介绍了拜年的场景,有的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介绍了新年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故事。由此,教师提问:“同学们,那你们猜猜看诗句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是什么呢?”正因为此段教学设计将知识与生活进行了链接,学生饶有兴趣,个个参与到了师生的交流之中,在倾听与思辨中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三、给予适当评价,激活倾听因子
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对学生精彩的表现给予表扬,不但会促使受表扬的学生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更能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接受老师赞许的期望,从而更加专注于课堂,积极参与到倾听与表达之中。
在培养学生倾听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赞许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你看,老师在讲课时,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老师在板书时,他就盯住黑板,多专心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并能找出不足,思路多清晰啊!”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浓烈的学习兴趣。如我常会说:“你听得特别认真,这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容易被忽视的东西都能被你找出来,真是一丝不苟的好学生!”“你听出了它的不足,并能给出正确的指点,这才是真正帮助了他。”“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真行!”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赞扬,一个会心的微笑,无需费力,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都能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学生,课堂上学生怎么能不认真倾听呢?营造倾听的氛围并非一日之功,每节课只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挖掘,就能使学生形成善听、好思、乐学的良好习惯。
四、适时引导点拨,促使倾听持久
倾听并不是靠老师的监督与强制来实现的,它需要老师正确的方法指导。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平时好动,好表现自己,多数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其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少数人听也浮于表面,把握不了别人说的关键实质。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指导学生从听别人回答中发现问题,如何在听中寻找知识深化的关联点,如何在听中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强调听的重要性以及传授学会有效倾听的方法。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契机,适时恰当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倾听的效果,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