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对中式菜名英译的启示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菜名中式食客

訾 晴

一.引言

如果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一顶桂冠,那么,中华饮食文化绝对可以说是这顶桂冠上的一颗明珠。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国形象的崛起,中华饮食文化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那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传播的中国菜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由于菜名的翻译,尤其是餐馆或酒店所用的菜名的翻译,需要同时注重不同的方面,那么顺应论就可为其翻译提供理论指导。

二.顺应论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维索尔伦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他认为语言的顺应需要同时考察四个方面,即:语境相关因素(contextual correlates),结构对象(structural objects),动态过程(dynamics)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对语境因素的顺应包括对语言语境和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的交际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并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单词到语篇的选择等;第二,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第三,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第四,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第五,语言使用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也就只能选择心目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行交际;第六,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不是机会等同的,因为所选择的具体手段和策略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七,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与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Verschueren,1999:56-58)。顺应的动态过程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语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展开、结束。因为,顺应的阶段涉及交际的时间维度或动态过程。要了解交际动态过程必须根据过程的特征考虑其顺应因素,如必须考虑顺应的对象、层面、程度和功能。对于第四个方面,意识凸显程度是一个相对概念。选择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人们顺应整个“社会思维(minds in society)”的方式也就不同。

事实上,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是对不同的翻译文本进行多方面考虑的结果,也即,对不同因素的顺应,如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顺应等。

三.中式菜名的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大自然馈赠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从那部惹人垂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可见一斑。众所周知,中国菜种类繁多,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由于制作工艺的种类繁多和食材的丰富多样,中国菜的种类可谓数不胜数,菜名更是因为文化元素的加入而美妙绝伦。经梳理,菜名的命名方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写实式命名:中餐的部分菜名是由食材名、烹饪法和调料名所组成的。这种写实式的菜名一般是家常菜或者是价格便宜的类型,通常写实性地描绘菜的色、香、味、食材和烹饪方法。例如:“川味红汤鸡”、“鱼香鸡片”、“白灵菇扣鸭掌”、“白切鸡”、“豆豉牛肉”、“糖醋里脊”、“红烧排骨”等。

美学式命名:使用象征、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段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菜名。这类菜名一方面给食客提供美好的想象空间以激发食欲,另一方面也表达出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例如“红莲白雪藏龙”、“全家福”、“四喜丸子 ”、“蚂蚁上树”、“鱼香茄龙”、“蟹汤红焖狮子头”“八仙过海闹罗汉”等。

文化负载式命名:许多菜品由发明者、诗词或传说来命名。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许多美妙浪漫的传说,这成为了菜名命名的一个来源。例如“东坡肉”、“川汁牛柳”、“夫妻肺片 ”、“宫保鸡丁”、“佛跳墙”、“阳关三叠”等。

四.顺应论对中式菜名英译的启示

中式菜名的英译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顺应,即:对文化传播的顺应、对接受者的顺应、对交际时间的顺应和对交际地点的顺应。其实,不管是写实性命名,还是美学式命名,还是文化负载式命名,中式菜名都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对文化传播的顺应。

1.对文化传播的顺应

前文已经提到过,对文化传播的顺应应该是中式菜名英译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然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就可以在这频繁的贸易往来中进行传播。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中,美妙绝伦的中式菜名也是一大特色。因为,中式菜名不仅仅代表着一道菜,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烹饪文化、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式菜名的英译也就成了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因为它承载着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任。那么,以此为基础的中式菜名英译就应该特别关注文化负载式命名的菜名。由于笔者认为中式菜名的英译需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所以具体的翻译策略此处暂且不谈。

2.对接受者的顺应

菜名不比其他文本。读者若是对某译本迷惑不解可以放弃阅读,但饭店或餐馆的老板不会因此谢绝送上门的生意,食客也不能因为看不懂菜名而饿着肚子。若食客真的硬着头皮点了某道菜,吃到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不允许的、或自己本身不爱吃的也不一定。更离谱的是,有的菜名翻译的荒唐可笑,甚至会吓着食客。如:“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蚂蚁上树”翻译成“a crowd of ants climbing up trees(一堆在爬树的蚂蚁)”,“驴打滚儿”翻译成“rolling donkey(翻滚的毛驴)”,“口水鸡” 翻译成 “watering chicken(流口水的鸡)”,“四喜丸子”被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夫妻肺片”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夫妻肺切片)”等。这种翻译不仅会让食客迷惑不解,还可能会引起误会,有损中华美食的形象。此时,中式菜名英译的难处主要反映在美学式命名和文化负载式命名的菜名上。

3.对交际时间的顺应

维索尔伦的动态顺应认为,语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展开、结束。而中式菜名的翻译,虽不像口译那样具有即时性,但却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对时间有要求。之所以说“交际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时间”,是出于对用于餐馆或高级饭店的菜谱上的菜名的考虑。因为,对于专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著作而言,读者对于菜名的翻译没有时间上的要求。

餐馆或高级饭店的菜谱的翻译,一方面是方便外国食客点餐,另一方面是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但笔者认为,食客对菜名识别的时间长度也是所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食客在餐馆里吃饭,肯定都希望得到高效的服务和美味的食物。餐馆老板更不用说,也是希望服务得越快越好,服务的对象越多越好。所以,让外国食客快速地识别菜名,即缩短交际时间,也是中式菜名翻译所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4.对交际地点的顺应

上文笔者提到交际时间是相对于出版的著作而言的,同样地,交际地点也是实际的交际地点。不仅如此,笔者认为交际地点还可以分为档次稍低的小餐馆和档次较高的高级饭店。对于不同的交际地点,翻译时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因为,不同的交际地点可能有不同的服务条件,比如高级饭店的菜谱可能是图文并茂,这时翻译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另外,档次不同的饭馆接待的食客一般也是有差别的,那么,他们对菜名的翻译就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交际地点,也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五.小结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中式菜名的英译应以文化传播为基础采取直译或音译,这里的直译不是像把“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这样的直译,而是写实式的,如:烹饪方法加食材式的写实式翻译。音译主要用于美学式和文化负载式命名的菜名的翻译。有条件的话,可附上图文,这样不仅让食客一目了然,也保留了菜名的原汁原味,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众所周知,像“宫保鸡丁”、“四喜丸子”等的音译已然为大部分外国食客所接受。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 agmatics.London:Edward Arnold,1999:1.

[2]李云.中式菜单英译的实证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5:88-90.

[3]侯丽香,王志雄.从“文化传播”视角看云南民族菜名的英文翻译[J].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12-116.

[4]任群.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看中餐菜名的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125-128.

[5]张婷丽.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3.

猜你喜欢

菜名中式食客
新中式家具:回归内心的宁静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浅谈中餐菜名的翻译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叫住他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