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018-11-29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大石小学金秀萍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大石小学 金秀萍
如何设置教学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教学环节,这不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度与效率,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探究性课堂上应该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策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此种教学策略,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与热情。本文拟探讨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1.结合生活,融入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进行情感教学,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此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教学《画家乡》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描绘自己的家乡。”这样的探究任务能够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这样的课堂中,课堂氛围肯定较为轻松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非常高。
再比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同学们,你们平时是依据什么找到自己回家的路呢?”听到笔者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愣住了,但是思考了一下,他们有的说依据路标,有的则说跟着爸爸妈妈回家。此时课堂氛围非常融洽。由此可见,当探究任务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相关时,学生的探究欲望会变得更为强烈。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探究任务,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探究问题:“种子把植物称作什么?”“植物妈妈指的是什么样的植物?”“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要求学生自发阅读文章,进行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答案:种子将植物称为“妈妈”;“植物妈妈”指的是已经成熟的植物;蒲公英妈妈给自己的娃娃准备了降落伞,只要风轻轻一吹,种子们就会乘着风纷纷出发。
如此便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以及独立思考,准确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合适的探究任务,对于学生理解教材文章有非常大的帮助。
3.求同存异,留足时间
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较多,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较为活跃、具备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教师应该细心呵护这些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比如,教学《假如》这一节内容时,在讲解完教材内容之后,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最想画出什么?”面对笔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纷纷举手示意,表示自己想回答这个问题。有学生这样说:“老师,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想画很多课外书出来,把我喜欢的书都画出来。”也有学生这样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画很多好吃的,见过的没见过的都要有,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都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想画一个自己的房间,在我的房间里面放很多书、游戏等等。”……
通过听学生的答案,笔者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不仅热爱学习,想象力也很丰富,于是笔者鼓励了学生: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保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认识这个世界。
教师在使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即在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中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整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在实践中注重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教学即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自发在课堂上或者课下探究知识、搜集相关知识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因此,教师应善于结合教材内容,使用此种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