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
2018-11-29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实验小学 张 维
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性格、学习和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表演性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文章中字词之间的魅力,还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形体表演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推广表演性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将是小学语文老师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表演性朗读的概念及意义
1.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的概念
表演性朗读主要是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从心灵和精神层面理解到文章的精髓。在进行了表演性朗读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给予学生一个宽阔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朗读的主体,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朗读表演。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引导,从字词中迸发出自己的情感变化,通过面部的表情、肢体的语言、朗读的节奏、音量的大小等等烘托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化。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性朗读的训练,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2.表演性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已经开始尝试不同方面的改革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很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和改革各自参半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落后,另一方面是满足学校对教学改革的检查和评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处境非常尴尬,既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表演性朗读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单一地灌输,以语文老师为主要的教学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表演性朗读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朗读之后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鼓舞,还可以得到全班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这些外在的评价对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激发了自己的语文学习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演性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表演性朗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下面笔者将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寓言两则》为例来分析表演性朗读的教学模式。
1.文章中心思想的确定
在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该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一边寻找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一边寻找寓言的寓意。在学生阅读完并且已经掌握了生字词之后,就让学生举手发言回答:你认为两篇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就可以进行总结:第一篇《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情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能着急。第二篇《鹬蚌相争》告诉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固执,要学会变通,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2.学生思想感情的引导
在进行表演性朗读之前,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也就是说通过引导学生,从每一句中发现角色情感的变化。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篇文章《揠苗助长》,开始的时候农夫非常着急,为什么自己的禾苗没有长高一点呢?后来农夫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每一根禾苗向上拔高一点,最后发现禾苗都枯死的时候,内心非常懊恼。老师要告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留意到农夫三个不同时间点的情绪变化,开始是非常着急,接下来是洋洋得意,最后又由于自己做了蠢事而非常后悔,学生在进行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变化。第二篇文章《鹬蚌相争》,需要三个同学共同完成朗读,鹬蚌和渔夫三个角色由三个学生扮演,其中扮演鹬蚌角色的两个学生要注意到两种动物的不依不饶,一定要争出一个高低的心态,在语气和肢体中都可以进行展示,渔夫就要表现出开心的心理,自己路过还可以遇到这样的好事。在该篇寓言故事的朗读过程中,由于是三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因此,老师要给三个学生划分寓言故事的文章内容。
3.多媒体动画构建角色情境
在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的时候,虽然学生已经得到了老师的引导,但是直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进行朗读,对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缓解学生的朗读压力,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该寓言故事的动画小视频,并且伴有角色环境中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完成自己的表演性朗读。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