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笃实于民
——“实心”的薛占海

2018-11-29梁生树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8年21期
关键词:窑洞老刘

◎梁生树 梁芝芳(本刊记者)

实干家︱薛占海

●“你这么大年龄了,跟我母亲差不多。”——跟村里老人王加兰拉话时说。

●“你只告诉我哪天钱能拿到手,不能让咱农民干了活、受了苦,却空着手。”——听村民王拴虎讲述欠薪后,与市扶贫局负责人说。

●“咱不能把贫困帽当成光荣帽,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与贫困户刘向成说到难肠事时打气说。

2018年10月25日傍晚7时许,延安市延川县大禹街道办马家店村,夜幕降临。

冷风瑟瑟,崎岖的山村小路上,跟随着一道手电光,几个人快步进村,走在最前头是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几名县乡干部紧随其后。

这一天,薛占海的行程很满:清早6:10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简单早饭后便赶赴延川,实地调研文安驿镇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建设、关庄镇二八甲村棚栽产业、永坪镇段家圪塔村羊肚菌产业、贾家坪镇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他中午都没休息,一口气跑了九个调研点,直到晚上6点多,薛占海在县委机关灶上吃了顿杂杂饭——有南瓜、红薯、土豆和陕北杂粮。

惦念着村里的“穷亲戚”,吃罢晚餐,薛占海顾不上休息,又从延川县城赶往马家店行政村。

“永祥、满红,你们累一天了,赶紧回去休息,就别去村里了。”出发前,他特意嘱咐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和县长宋满红。两人不同意,争执了一会,最后商量好:由宋满红陪同进村调研,当晚就住村里的窑洞。

1刘知贵家:摸铺盖厚不厚、看冰箱满不满

“我们现在去的郭家沟是马家店的一个拐沟自然村,有68户203人,常住6户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41人,现在册1户2人。农民主要以种植苹果、玉米为主。”宋满红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双水村就是以郭家沟为原型吧?”薛占海突然问道。

“是的,路遥7岁以后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19年,他的创作素材很多都在郭家沟。”宋满红答。

薛占海点点头:“可以借这个优势把旅游搞上去。”

路熟,七拐八拐,上坡下坡,一行人很快到达刘知贵家。

从零下几度的室外进到暖和的窑洞,薛占海的眼镜上立刻“上了霜”,他熟稔地掀起衣角擦去镜片上的雾气,上前跟刘知贵打招呼:“老刘,我是薛占海,来跟你拉拉话。”

“薛市长,我认识你,电视上常看见哩。”乍一见“市上的大领导”,刘知贵有些意外,“这黑天大冻的,你咋个来了。”

“为啥晚上来,怕你白天忙着哩。”薛占海忙解释。他握住老刘的手,仔细询问,“今年多大年纪?身体咋样?地里种的啥?养了多少只鸡?喂猪没有?今年收入多少?”

“今年都六十八了,种了点红薯和药材,养了30只鸡,没喂猪。”刘知贵招呼薛占海进里屋坐下。

“农村都说虚岁,那你实际才六十七,还不老。”薛占海拍了拍老刘的手背。听到刘知贵和老伴冯瑞兰都患了胃癌,薛占海立刻关切地问:“现在吃饭有问题没,合疗咋报销?”安慰老刘,“这病都能扛过来,那就是福大命大,以后该过好日子了。”

“手术后,包扶干部帮我们办有慢病卡,还免缴合疗费。”拉了一阵话,刘知贵不再紧张,跟市长诉起了苦,“就是手术把胃切了一大半,现在饭量小了,还得常吃药,买药不方便。”

薛占海和刘知贵、冯瑞兰拉话

“要办一卡通,以后你去城里也能用,方便!”薛占海转头叮嘱村支书马维军,“这个事情要尽快落实,请‘第一书记’帮忙代办一下。”又接着问:“现在多久吃一次肉?种的啥药材,卖了没?”

“肉可常吃。今年种的板蓝根,还没卖。”

“板蓝根现在收购价一斤应该在8块左右。”薛占海再次扭头交待马维军,“全村种药材的农户多不多,你们可以和县工业园区龙基制药公司谈收购,别让农民吃亏。”

“一个鸡蛋能卖多少钱?”

“一块半。”

“安塞有个张莲莲,年龄跟你差不多,养鸡一年收入300多万元,乾坤湾那边一个鸡蛋能卖五块钱。你养的鸡不多,有条件散养,鸡的品质好了,卖肉卖蛋价格都好。不卖的话自己杀了吃,比吃药强。”

“家里还有几口人?儿女光景咋样?住得好不好?”

“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子。”刘知贵告诉薛占海,老两口跟儿子刘延军一起生活,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在县城南苑二期有移民搬迁安置房。“一套楼房20多万,我们自己才出了1万,这都要感谢政府。”老刘感激地说。

薛占海一笔一笔帮老刘算收入账:儿子务工24300元,老两口老龄补贴2250元,低保4140元,儿媳侯冬娥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收入2500元,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010元。他笑着指了指老刘堆放得齐格争争的小半窑红薯:“这有300来斤吧,卖了也是钱,再把药材一卖,够吃了!”

“你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挣钱,首先要把身体保养好,不要太劳累。将来到城里住,享受现代化生活。”薛占海看着墙上挂的全家福照片,笑道:“家和万事兴,不知多少人羡慕你哩!”

“孙子在哪里上学,学生娃现在怎补助?”

“大孙女在延安实验中学高二,一学期补助1250元;二孙女在城关小学五年级,补500元。”

“家里还有啥困难?”薛占海翻开铺盖,拍了拍被褥,“冬天咋取暖?烧炉子一定要小心煤气中毒,通风做好。”

“政策这么好,有啥困难政府都给解决了。”老刘给薛占海指了指通风口,“夏天不烧炉子,用电磁炉,可方便咧!”

“我小时候也受过罪,挨过不少饿。”薛占海一边跟老刘拉着话,一边打开冰箱看,“看着你们有吃有喝,两不愁三保障,我很高兴!”

留意到老刘家里新添置的净水器,薛占海打开龙头:“不错!好些城里人还没用上这个呢。家里再好好洗一下涮一下,心情更舒畅。”

了解到老刘已于2016年脱贫,薛占海说:“咱不光要脱贫,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你也不能掉队。”

出门前,薛占海拉着老刘的手,再三叮嘱:“对包扶工作有什么不满意的,一定给我说。满意不满意,老乡说了算!”

离开刘知贵家,薛占海径直往后沟走,进了张永虎家小院。

2张永虎家:问低保够不够、察亲情暖不暖

69岁的张永虎和母亲王加兰都是聋哑人,是多重一级残疾。其弟张栓虎是监护人。

“低保怎么给?够吃吗?”

“今年两个人共领了8160元低保,1707元养老保险,600元高龄补贴。”薛占海和张永虎“拉话”,张栓虎在一旁翻译。

“你今年六十九,明年一过就是五保户了。”薛占海对张永虎比了个六和九,又伸开手指比了个五。

“饭量好不好?喝酒吗?”

“饭量可好,吃饭都是大碗,酒也爱喝。”张栓虎回答,张永虎也忙着用两手比划碗的大小。

“能吃能喝是福,但酒要少喝,别喝醉了。”说话间,瞥见灶台边有半截烟头,薛占海顺势从兜里掏出一盒烟,给两人一人递了一根,点上:“老哥,这是延安牌香烟,咱延安自己生产的烟,尝尝咋样。”

看望80岁的王加兰

瞧见张永虎穿的衣服上有油渍和破洞,薛占海不免心酸:“回头买两件新衣服,咱不能穿得破破烂烂、哇咪二道的,要收拾得干干净净,精神面貌要好。习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咱农村人也要过高质量的生活。”

“你们亲兄弟,一定要多帮衬着。”薛占海问张栓虎,“你现在靠啥生活,收入咋样?”

“我在工地打工,一天能挣300元。”

“那就是有手艺,不错,一个月干满比我这个市长挣得还多。”

“看来市长工资也不大。”

张栓虎一句话,惹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薛占海也笑了:“今天下乡调研,看果农一户收入三四十万,种大棚菜能收入二三十万。老百姓光景过好了,我比啥都高兴。”

“几个娃娃?养了你哥这么多年,娃娃有意见没?”

“一儿一女。娃娃都懂事,没啥意见。”

“好福气,一儿一女活神仙!”

“家里还有啥困难?打工能按月拿工资不?”

“前段时间延安那边建古城,我去垒石台,干了四个多月,还没拿到一分钱工资。”

“你说的那个地方我知道,是个旅游项目,欠你多少工资?”

“42600元。”

听着张栓虎吞吞吐吐地倒苦水,薛占海的脸色渐渐沉下来,黑着脸让市扶贫局副局长王昌斌详细记下欠薪单位和数额,马上解决。“不能让咱农民受了苦、干了活,却拿不到钱。所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都要赶快处理,我过一阵要专门检查。”每年春节前帮农民工讨薪,是薛占海给自己定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你放心,钱肯定能要回来,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你直接找我。”薛占海给张栓虎宽心,紧紧握住他的手,“我要替你母亲和哥哥谢谢你!有了这份儿女、兄弟的亲情,他们起码精神上不贫乏,家庭温暖很重要。”

“人都懂得感恩,你哥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会一辈子感恩你们的。”

离开窑洞时,薛占海特意把剩下的大半包香烟留到了张永虎的炕沿上。

走出窑洞,薛占海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小沓百元钞票,数了1000元,攥到手里,走进了王加兰住的窑洞。

老人正在炕上纳鞋底,看到有人进来,激动地直往炕上让,薛占海坐在炕沿上拉话:“老人家,多大年纪了?身体还硬朗吧?”

“今年八十。”张栓虎在一旁代答,母亲王加兰患有高血压,村上给办了慢性病卡,免缴合疗费。

“跟我老母亲年纪差不多。”薛占海趁机把一沓钱塞到老人手里,“这是我个人的,给老人家添点福。”

老人推辞不要,薛占海硬塞回老人手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你老添件新衣裳。”老人抹了把眼泪,把1000元仔细数了两遍,抽出两张,掀起两层衣襟,小心塞进贴身背心口袋,又比划着要把800元退给薛占海,急得嗓子里发出呜呜啦啦的声音。

“性格可刚强!”村上干部告诉薛占海,老人丈夫去世得早,村上有人帮她一把,她总要想方设法还人情。薛占海眼眶湿了,再次把钱硬塞到老人手里。

“谁包扶你,认不认识?包扶干部常来吗?”

“常来,可好可认真咧,一年几十趟往家跑,我们都怪不好意思。”张栓虎一指包扶干部刘江涛,王加兰老人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那是他的工作职责,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老百姓的事儿比天大。”

从张永虎家出来,薛占海的神色不见轻松,他再次交代随行人员:“在落实低保、五保政策时,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一定要应保尽保,一定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时间还早,再去一家。”薛占海抬手看表,8:41,决定再到后沟刘向成家看看。

路上风大,薛占海打了个寒颤,他点上一根烟提提神。到了刘向城家门口,却看到屋里有个妇女怀里抱个碎娃娃,薛占海赶紧掐灭抽了多半截的烟,退到门外,等烟味散尽,才掀门帘进去。

“娃娃心疼咧,几岁了?”

“还不到一岁。”抱娃的是刘向城的二女儿,嫁到了安徽,生了娃刚回娘家。薛占海嘱咐她:“要多回来,多孝敬老人。”

“发展啥产业?收入咋样?”薛占海问刘向成。

“栽了五亩苹果,政府还给补了2500元产业补助。”

“苹果今年受灾了,你的果园咋样?”

“今年流转出去了,一亩地1000元。”

“呀,那你弄便宜了,人家一亩苹果能挣上万块哩。”薛占海替刘向成惋惜。

“其他收入还有啥?”

“打工收入16000元,还有养老金3190元,惠农补贴400多元,公益林补贴和退耕还林1740元。另外,路遥文化产业园区租了五孔窑洞,每年收租赁费12000元。”

“不少哩,能摘帽了。”薛占海粗算了一下,人均能上万,高兴地拍了拍刘向成的肩膀,“你也64岁了,出去打工能干得动吗?年纪大了一定要保重身体,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千万别逞强。”

“你也保重好身体,你当官是老百姓的福气!”刘向成有些激动。

3刘向城家:看产业多不多、问志气足不足

知道刘向成患慢性胃炎,薛占海又详细询问了治病费用和医保报销落实情况,叮嘱随行人员,要研究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又开玩笑道:“你现在两院地方,在过去那是地主哩。”

“家里有房,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村上说交1万元就能住县上的安居房,我没要。”刘向成憨憨一笑,摸了摸后脑勺。

“你能这么说,我很感动,咱不能把贫困户当成光荣,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薛占海笑着对刘向成说,“楼房不一定赶得上你的窑洞哩,窑洞冬暖夏凉,他们城里人想住还没有得。”

“听说大儿子成家了,娶儿媳妇花了不少钱吧?”薛占海接着问。

一说起这个事,刘向成又苦了脸:“就是为这事欠了一屁股债。”

“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儿子和他婆姨一搭奋斗,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薛占海给刘向成打气,“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夜色已浓,时针指向9:30,伴随着零星的几声犬吠,薛占海往当夜居住的窑洞走。

就在这时,远远地有一束手电光追随在薛占海的脚下,打手电的是他今夜看望的第一户男主人刘知贵。

“老刘为了能给咱照个亮光,估计在院畔上站了好长时间。”薛占海一边走,一边自语。

黑漆漆的乡村寒夜,这束亮光照的很久、很远。

(附记:本文是记者随薛占海夜访时的记录。)

猜你喜欢

窑洞老刘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拼图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亲切
陕北窑洞民居
老刘和老秦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