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共享发展的着力点
2018-11-28岳志鹏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遵循。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需要理论为共享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理论支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民生共享、渐进共享和共建共享应该成为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应有之意和推进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需要理论 共享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引领,是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原则。“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核心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共享的前提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成果共享,强调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核心目标。[2]
二、马克思“需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层次
需要的种类和内容是复杂多样的,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则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和种类。从需要的起源角度看,需要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的客体来分,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主体角度来分,需要可以分为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关于需要的层次,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3]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作为自然个体的必要需要,当基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后,人们逐步有了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这种需要便是享受需要,在生存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每个有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4]
(二)马克思“人的需要”的特征
通过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层次的梳理,需要的特征也逐渐变得清晰,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人的需要是一个以物质性为基础的客观實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想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必须要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自主、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其次,具有社会性以及与社会实践同步性的特征,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的内容和层次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又与当时社会发展力水平相契合,也就是说需要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具有同步性的特点。最后,具有无限发展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性是由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性所决定的。
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共享发展的着力点
马克思需要理论为共享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理论支持,“共享发展”体现了马克思需要思想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的本质”,是对马克思需要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需要思想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必然表现和首要内容,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是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国家、社会建设主动性、积极性的必然要求。
(一)注重全民共享。“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5]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全体人民”是共享的主体。共享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将重点放在阐释人民主体作用上,坚持人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体现的是对人民主体性地位和人民首创精神的充分确认。
(二)注重全面共享。人的需要一旦出现,必然追求满足,加之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和无限丰富性,因此,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人需求的发展性,要注重发展成果的全面性共享,不断提升供给层次和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种类的需要,促进人需要的全面满足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民生共享。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关注“现实的人”的需要,这为民生共享提供了理论支持。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逻辑起点来看,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然存在产生了物质需要,人的社会存在产生了交往需要,人的意识存在则使人产生了精神需要。人的需要的实质是人与维持其生存发展的客观对象之间的矛盾,无不涉及到民生的建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共享发展,一方面围绕矛盾变化实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好五位一体的民生保障建设,通过民生改善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注重渐进共享。“需要”是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和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要,提升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在共享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强调渐进共享,之所以强调共享的渐进性,这是由发展的渐进性来决定的,发展的成果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逐步累积的一个过程,同时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共享必须在动态中进行、走渐进共享之路。我们在实践中要避免冒进,谨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推进,造成共享的透支而影响共享的可持续性。
(五)注重共建共享。在大力推进共享发展的今天,通过共享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享来充分理解发展,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同时发展更需要依靠人民。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 叶南客:《关于共享发展的若干问题理论探索》,《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 刁继娟:《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简介:岳志鹏(1991-),男,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