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11-28朱爱民
朱爱民
摘 要:阐述新邵县蔬菜产业现状,提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蔬菜现状对策新邵
新邵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毗邻邵阳市区,是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湖南省粮食主产县。辖13镇2乡,2016年末总人口83.66万人。拥有耕地3.74万h㎡,其中水田面积2.56万h㎡,旱土面积1.2万h㎡,是一个以粮、猪、菜为主的农业县。由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极其适宜发展蔬菜生产,蔬菜一直是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较好,规模经营前景广阔。
1.蔬菜产业现状
1.1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效益明显。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邵县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11万h㎡,总产量1.99万t,总产值10.92亿元。发展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12个,蔬菜种植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效益显著。
1.2规模化初具雏形,区域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建设,全县已拥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蔬菜基地,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新邵县2013年前发展的蔬菜基地有:迎光乡毛江村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专业合社、新田铺镇石马江村新天地鸿图农业发展公司、太芝庙香菇协会等;2013年,按照省为民办实事的要求,新扩蔬菜基地75h㎡,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先进、科学管理水平档次較高的蔬菜基地,包括小塘镇的东方红蔬菜种植合作社、锦鸿科技生态园和寸石镇的田新蔬菜种植合作社;2015年又在严塘镇峡江村成立了严塘丰泽园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大棚320个,面积20h㎡的蔬菜基地。2016年后,发挥近城优势,又在新田铺镇建成了金康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润土种养专业合作社、米叔叔富硒生态种养农业合作社等蔬菜基地,保证了新邵县城新鲜蔬菜的有效供给,并有大量的蔬菜供应邵阳市场。
1.3无公害蔬菜蓬勃发展,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新邵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鼓励蔬菜企业、基地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狠抓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保证从源头抓好蔬菜产品品质。在小塘镇的东方红蔬菜种植合作社、新田铺镇建成了金康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防控对象为斜纹夜蛾、烟青虫、棉龄虫、蚜虫,防控设施主要为性诱+黄板;小塘镇了田村“锦鸿生态科技园”、巨口铺镇津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粪肥,通过沼气发酵等措施,生产出有机肥用于发展蔬菜生产,在种养业领域实施生态环保生产,积极应用生态、低碳的种养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措施,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直接销往新邵、邵阳市各大超市,蔬菜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广大市民欢迎。新邵县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站对所有蔬菜基地的蔬菜定期进行抽检,2017年全县抽样检测蔬菜样本4578个,合格4526个,合格率达98.9%。通过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加强蔬菜质量检测,大大增强了新邵县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4普及农业科技,提高蔬菜品质。近几年新邵县蔬菜品种更新较快,先后引进了高丽金迟白菜、红樱桃水果萝卜、甜豌豆苗、黄秋葵、uc157芦笋、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紫叶生菜、薄皮榨菜、抗热无斑油麦菜、西兰花、极品408抗热菜心、华甜五号甜玉米等新品种。对改善蔬菜品种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蔬菜生产先进栽培技术和设施也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推广遮阳网、大中棚、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全县蔬菜使用遮阳网面积300h㎡,大中棚栽培面积267h㎡,地膜覆盖面积347h㎡。“锦鸿科技生态园”蔬菜基地和“东方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的大棚内都新建了先进的喷灌设施。大力推广BT乳剂、棉铃虫多角体病毒等系列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使新邵县的蔬菜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5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产业化进程加快。大力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发展,加大蔬菜品牌创建力度。全县共发展蔬菜产业化生产企业4家,这些企业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兴创各类蔬菜名牌,其中湖南名牌3个,为杨家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剁辣椒罐头,邵阳市云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针菇、秀针菇。产品供不应求。
1.6存在多种制约因素
1.6.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目前新邵县蔬菜生产以单家独户经营生产为主,缺乏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组织。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8个,但为菜农提供服务能力较弱,远不能适应蔬菜产业的发展。另外,新邵县蔬菜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尤其是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蔬菜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蔬菜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由于加工能力与蔬菜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使蔬菜生产的风险增加,丰收年份部分大宗蔬菜出现滞销现象,丰产不丰收。
1.6.2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新邵县蔬菜交易市场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与流通相脱节,导致菜农生产成本增加,严重制约新邵县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田新蔬菜生产合作社”生产的雪里蕻的销售就出现了问题。近几年,新邵县蔬菜交易市场建设虽有所进展,但还存在市场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设施简陋,贮藏保鲜,运输等功能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导致个别蔬菜种植合作社亏损而破产。
1.6.3蔬菜安全问题不能完全杜绝。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卫生和健康提出更高要求。蔬菜的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生产和供应的蔬菜要绿色、健康、卫生,农药残留和重金属不能超标。新邵蔬菜质量安全仍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在:一是“三废”对农田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蔬菜生产和食用安全;二是蔬菜生产中仍有乱用、滥用化肥、农药现象,农村散户为快速杀灭病虫,甚至违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有超标现象。
2.发展对策
2.1品种向特色型发展。目前,在市场开放、蔬菜源扩大和品种增多的情况下,人们更讲究蔬菜的品质、品味和营养,由购买普通蔬菜转向高档特色型蔬菜。一些营养价值高且风味好的豆类、瓜类和茄果类蔬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特色型发展,而生菜、青花菜和芦笋等一些营养价值高、风味好的高档、特色、保健蔬菜销售形势一直看好。调整目前的品种结构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蔬菜消费习惯的变化,应该种植风味好,营养价值高、有特色的品种,这将更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完善,有利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2.2种植向绿色型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尽量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以避免或减少对蔬菜的污染,达到提高蔬菜品质,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已成为当前蔬菜生产的新趋势;从种植技术上看,全国各地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及喷灌节水等技术的推广势头较好,方兴未艾。新邵县蔬菜种植应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使蔬菜实现周年生产的同时,其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逐步的提高。
2.3产销向龙头型发展。由于蔬菜生产是技术加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集蔬菜出口創汇的生产基地、保鲜、加工、贮运、营销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今后新邵县应加大对蔬菜加工、营销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形成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格局。另外,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向大户或生产企业集中,促进蔬菜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为蔬菜产业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4倾注科技,着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蔬菜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含量。要把科技进步放到蔬菜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升蔬菜产业,要强化技术培训,依托农业技术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及社会其它力量,对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各蔬菜基地要制定水、肥、土、种等生产过程的无公害生产标准,重点抓好蔬菜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管理两个环节。
2.5加强培育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是发展蔬菜产业化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载体。要培育和发展各类蔬菜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会员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发挥合作组织在种子种苗、技术应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建设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维护农民正当利益的经济共同体。要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3结语
总之,通过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效益,只有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解决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促进新邵县蔬菜产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新邵县2016统计年鉴87-88、127.
[2] 董鹏,胡美华等.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