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计量视角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2018-11-28史小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综合类学报学术

■史小丽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315211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从20世纪初创刊至今,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一个多世纪以来,高校学报在传播科技信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以及塑造高校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校学报数量的迅速增长,其论文产出数量和相应的影响力不呈正比,导致高校学报学术声誉下滑,招致学界种种质疑和诟病[1-2]。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整体办刊水准不但是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相对客观的方法[3]。近年来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高校学报的成果颇丰。李拓宇[4]对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力进行了统计分析;蒋亚儒等[5]统计分析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载文内外稿的分布情况;张坤等[6]对林业类高校学报基金论文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龙诗琨等[7]对贵州高校学报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类似研究多以特定区域、类别或单一学报为研究对象,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当前高校学报的整体现状。

本文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出的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中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8](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20个期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高校学报、其他核心期刊,以及《引证报告》中未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非核心学报”)的各项评价指标,试图根据大样本数据得到的3类期刊的评价指标差异,从文献计量学视角较为全面、客观地阐明当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进而剖析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获取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9],得到期刊共计2054种,剔除106种英文期刊,在余下的1948种中文期刊中查找“高校名称+学报”,得到284种高校学报(以下简称“核心学报”)。在2017年《引证报告》中分别检索284种核心学报、1664种其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下简称“其他核心期刊”)以及非核心学报,得到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平均引文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等20个期刊评价指标。将核心学报、其他核心期刊、非核心学报的各项评价指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别进行分析比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核心学报与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比较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和定量评价遴选出的中国各学科领域较重要的、能反映本学科发展水平的科技期刊,入选该目录标志着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2017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的中文期刊共计1948种,其中高校学报284种,占比14.6%。为了考量核心学报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整体学术水平,对核心学报与其他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核心学报与其他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1)核心学报的刊均评价指标中他引率、引用刊数、开放因子、被引半衰期、文献选出率、基金论文比等指标优于其他核心期刊,反映出核心学报所刊载的论文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较高,引用的期刊相对较多,而且论文大都出自基金项目,学术质量有一定的保障[1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核心学报受关注或认可度较高;(2)评价指标中主要表征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是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和h指数,核心学报的这些指标均低于其他核心期刊,表明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核心学报作为一个整体,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相对薄弱,整体学术质量达不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水准;(3)从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指标来看,核心学报明显低于其他核心期刊,说明核心学报刊载论文的地域和机构局限性较大,覆盖面相对较窄,反映出核心学报带有较明显的内向性;(4)从评价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核心学报各指标的极小值几乎都大于其他核心期刊,极大值和标准差则小于其他核心期刊,表明核心学报内部各学报与其他核心期刊相比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相对较为均衡。

2.2 不同类别核心学报与同类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比较

由于不同学科期刊的评价指标差异较大[11],而核心学报中各类别学报的组成和数量与其他核心期刊中不同学科期刊的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核心学报的学术水平,分类别对核心学报和其他核心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284种核心学报中综合类学报共78种,占比27.5%;1664种其他核心期刊中综合类期刊12种,占比不足1%;综合类中其他核心期刊的刊均评价指标高于核心学报,其中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核心学报的2.30倍,影响因子是核心学报的1.27倍,h指数是其1.36倍,说明核心学报中综合类学报偏多,而且学术质量明显低于同类别其他核心期刊;(2)以农林类和医药类为代表的 专业类核心学报与同类别其他核心期刊相比,评价指标差距相对较小,其中农林类核心学报的学科影响指标、引用刊数等高于同类别的其他核心期刊,说明专业类学报与综合类学报相比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3)从机构分布数来看,无论是专业类还是综合类,核心学报论文来源机构明显少于同类别其他核心期刊,综合类尤为明显,两者相差2倍,反映了高校学报办刊存在内向性;(4)各类别核心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均高于同类别其他核心期刊,除医药类以外,核心学报的基金论文比高达90%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核心学报更看重基金论文,同时对基金论文更具有吸引力。

表2 各类别期刊主要评价指标比较

注:部分核心学报和其他核心期刊未归入此表。

2.3 各类别核心学报与非核心学报评价指标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学报总体办刊质量,对《引证报告》中收录的所有高校学报中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师范大学学报、农业大学学报、中西医大学学报,以及工程类大学学报中的中文学报进行了统计,除去核心学报,共检索到非核心学报257种,其中综合类学报126种。对两大类学报的主要评价指标分类别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学报与非核心学报期刊评价指标比较(a)总被引频次;(b)影响因子;(c)学科影响指标;(d)学科扩散指标;(e)机构分布数;(f)基金论文比

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别核心学报的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同类非核心学报,核心学报的刊均学科影响指标是非核心学报的3倍以上,总被引频次和学科扩散指标是非核心学报的2倍以上,而影响因子接近非核心学报2倍。从类别来看,综合类学报评价指标差距相对较小,以农林医为代表的专业类学报和工程类学报差距较大。从评价指标来看,反映学报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总被引频次、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和影响因子差距较大;反映论文来源的机构分布数和基金论文比指标差别相对较小。同时,非核心学报中同样存在专业类学报的评价指标高于综合类学报。进一步分析学报的主办高校可以发现,核心学报的主办高校基本为“双一流”高校或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这些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和某些学科的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非核心学报的主办高校。

3 影响高校学报整体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一个特殊集群,数量众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报,例如《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有不少学报的学术质量不尽人意。基于高校学报的办刊现状,结合上述期刊评价指标的比较结果,认为现阶段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报定位固化,综合类学报占比较高。对学报类别的统计表明,高校学报中综合类学报占比较高,核心学报中27.5%为综合类学报,非核心学报中综合类学报高达41.7%。而从期刊评价指标来看,综合类是核心学报与其他核心期刊主要刊均指标差距最为明显的类别;无论是核心学报还是非核心学报,综合类学报的刊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低于专业类学报。因此,现阶段高校学报若仍一味固守创刊伊始的学报定位——展示本校科研成果,会造成学报内容拼盘化,缺少特色,各校学报间同质化严重。同时,立足本校,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学报视野,约束稿源,反映在期刊评价指标上表现为高校学报的机构分布数少于其他核心期刊。因此,高校学报固化的定位,会使其在科技期刊竞争中处于劣势,制约学报的发展,甚至危及学报的生存。

(2) 学报主办高校科研实力不均衡,核心学报与非核心学报期刊评价指标差异明显。学报是高校的窗口和名片,学报的学术水平与其主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分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可以发现,47.2%的核心学报是由“双一流”高校主办。文献[12]对不同层次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内稿占比进行过统计:2011—2013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均影响因子为0.852,内稿占比68.82%,医学版年均影响因子为1.061,内稿占比80.6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均影响因子为0.574,内稿占比74.89%。同期,《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年均影响因子为0.260,内稿占比70.56%;《北方工业大学学报》年均影响因子为0.270,内稿占比90.51%。这些数据表明,同样较高的内稿占比,重点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要高于普通高校学报,其原因是重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大量的研究基金项目,为学报稿源的学术质量提供了保障。而普通高校由于校内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学报影响力不高,吸引校外优稿困难,稿源与学报影响力相互制约,学报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目前“一校一学报”的情况下,主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制约了学报的学术质量,高校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高校学报整体学术质量的提高。

(3) 科研评价体系偏向,导致学报优稿外流严重。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将SCI引入高校作为研究评价依据以来,各高校及研究院所纷纷响应,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优先向国外SCI期刊投稿的积极性,并且逐步形成惯性。有研究报道,2013—2016年SCI收录的我国卓越科技论文80%以上来自高校[13]。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以SCI为主导的科研评价体系对高校学报产生的影响,原本可能流入高校学报的大量优质稿件外流。这些年来,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科研论文通常是一流的出国,涌向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期刊;二流的出校,投向国内的A刊、B刊;流向本校学报很多是应急的三流论文,这也是高校学报尽管基金论文比高,但是学报影响力有限的原因之一。本校的学报得不到本校的优质稿源,以至于很多学报的学术水平达不到其主办高校学科的发展水平。而相比于其他科技期刊,依附于主办高校的学报,自主性和开放性较弱,获取优质外稿更为困难。因此,这种唯SCI马首是瞻的科研评价体系削弱了学报获取本校优质稿源的优势,重创了本校学报的学术质量。

(4) 办刊模式僵化,造成高校学报竞争力不足。据上述统计,284种核心学报的刊均被引频次为1512次,影响因子为0.749;257种非核心学报的刊均被引频次为640次,影响因子为0.407;1664种其他核心期刊的刊均被引频次为2635次,影响因子为1.043。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学报学术质量良莠不齐,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历经百年的高校学报曾经大力助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今出现“千刊一面”、缺乏内涵、影响力弱等问题[14],根源之一是学报办刊模式僵化,办刊竞争意识弱。2005年我国报刊出台了退出机制,2012年报刊编辑部改制实施办法出台,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高校学报受这些政策影响不大,仍处在体制保护之中。办刊经费由学校划拨,编辑人员的薪资由学校发放、办刊场所由学校提供。这种没有生存危机、缺乏竞争压力、依附高校没有自主权的办刊模式,使得高校学报缺少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动力和能力,学报质量徘徊不前。因此,缺乏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长期处在被呵护环境中,制约了高校学报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创新和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284种核心学报,257种非核心学报以及1664种其他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校学报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容乐观,高校学报的发展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在期刊改制和新媒体融入的背景下,高校学报应当把握时机、顺势而为,积极破解自身的制约因素,通过创新转型加强学报的学术质量建设,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高校学报成为中国科技期刊界享有声誉的集群。

猜你喜欢

综合类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