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网络优先传播主要途径辨析及整合建议

2018-11-28王昌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印本评议稿件

■何 方 李 涛 王昌度

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后标营路88号 2100072)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中心,江苏省南京市后标营路88号 210007

论文作为科研工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传统纸质出版模式中,受版面、留存备用稿件等习惯的制约,稿件在确定录用后仍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刊出[1]。1994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国科发信字【1994】128号)规定优秀期刊的标准之一为平均报道时差少于 280 天[2]。数字化建设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首次提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尽快将创新性研究成果广泛传播成为学者的诉求,也是期刊有效提升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争夺时效价值就是要尽量缩短稿件的出版时滞。2005年修订后的《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将优秀期刊的报道时差缩短为90天以内[3]。随着跨媒介出版态势的逐渐形成,相关的网站、论坛、博客等应运而生,网络出版、网络发表从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主流,不仅可以有效缩短论文从产出到传播的时间,还能实现网络传播的多种样式。目前,同时被作者、学界和期刊界认同的优先出版方式主要有预印本和网络首发两种,国际上预印本平台主要由专业学会依托研究机构建立,学术研究人员可以自行主导信息的传播,与出版集团和传统期刊关联不是十分密切,从编辑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4-5];对于网络首发,目前国内的文献主要围绕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优先出版,结合CNKI相关说明及工作实践加以分析[6-7]。以上两种途径的共性在于都是先于纸质期刊出版,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鲜有对两者进行辨析的文献,因此本研究可为数字化学术成果快速、广泛传播提供借鉴。

1 发展现状

1.1 预印本

预印本(Preprint)是指基于交流目的,将论文、报告等通过学术会议或者互联网发布的形式。本研究讨论的主要是预印本服务平台的传播方式。作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传至预印本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受同行的评议,类似于学术性的论坛,但预印本平台对于上传的文章有学术规范上的基本要求,并且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其作者一般还会寻求机会将其正式在期刊上发表。

国际上最为学者认同的预印本平台是目前规模最大的arXiv。1991年,保罗·金斯帕(Paul Ginsparg)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发了基于电子邮件的预印本平台,他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麦克阿瑟奖[8]。该平台目前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运营,每月发布上万篇论文。 其他的预印本平台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如2014年非营利性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启动的生物学家专有的预印本文献库 BioRxiv于2017年5月获得了扎克伯格慈善基金“陈-扎克伯格倡议”的资助,该网站在不到3年的时间发布了上万篇论文[9]。除此之外,各个专业领域都在建设自己的预印本平台,如社会科学领域有SSR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化学领域有ChemRxiv,心理学领域有PsyArXiv,生命科学领域有Nature Precedings,以及工程领域有EngrXiv,等等。各个平台热度不同,受关注程度也有所差别,部分受关注度较高的平台不断拓展专业领域,逐渐形成大而全的发布平台。

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参照arXiv的理念及标准建设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2003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建立可实现学术论文自由交流的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发表成果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10]。同年,一批年轻的科学、教育与技术工作者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网络服务奇迹文库,其内容覆盖了主要基础学科。2004年3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立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正式开通服务。目前,以上平台中仅科技论文在线网站还较为活跃,奇迹文库已经销声匿迹。2016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正式上线。该平台为全国科研人员提供中英文科技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服务,是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营的预发布平台[11]。

1.2 网络首发

就网络首发而言,为更多编辑所熟悉的出版前在线出版的模式是优先出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提供了单篇录用稿首发和优先数字出版两种网络首发出版方式,可见首发包含了优先出版[12]。通过比较单篇首发和优先出版发现,单篇录用稿首发是指稿件在确定录用时就可以线上发布,并且之后的排版定稿、整期出版时可以随时更新发布的稿件信息;优先出版还可以分为单篇优先出版和整期优先出版,分别与单篇首发和整期定稿上传类似,单篇优先出版没有整期定稿发布这个环节,而整期优先出版则需要在完成稿件的校对工作后上传,其可能会因为编辑部的编校效率有一定的延迟[13]。

为缩短期刊的出版时滞,国内外都建立了专业的出版平台,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Elsevier的Preprint, Springer的Online First等[14]。国内除了CNKI外,维普、万方、科技论文在线也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众多期刊自建网站,在实现编审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也基本实现了文章印刷前的在线出版。

2 预印本与网络首发的特点比较

预印本在发表的时效性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下面就其他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

2.1 发表流程

从作者角度看,较为高效的传播模式应是在完成论文后首先上传至相关专业的预印本平台,之后根据成果接受到的评议进行修改,并另觅发表期刊。该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均有效、可行。两种平台学术成果发表流程大致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对于决定文章是否能够发表,两种平台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网络首发平 台中的编辑部审稿流程包含了编辑审稿及同行评议等内容,有较为严格的评审标准;预印本平台虽然对文章的编辑校对有一定的要求,但远不及纸质出版物严格。网络首发稿件经过作者修改及编辑调整,文字质量高于预印本平台。

图1 预印本平台的稿件处理流程

图2 网络首发平台的稿件处理流程

2.2 审阅机制

同行评议一直是学术出版领域控制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网络首发的前提条件是文章通过了期刊的全部审阅流程,并且得到了专家认可。很多期刊沿用“三审三校”“双向盲审”等制度,一些前沿期刊采取聘用专家型编辑的方式压缩审稿流程,有的期刊采取开放审稿模式便于专家与作者沟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同行评议结果是决定论文能否发表的重要标准,同时编辑借助必要的技术手段甄别、剔除部分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

预印本平台采用了一些易于实现的便捷手段把控文章的学术质量,如arXiv和ChinaXiv都采用了对投稿人进行认证的方式,一般来自著名研究机构的作者自动得到认可,ChinaXiv用户需要有中国科技云通行证[15]。对于一些没有通过认证的作者,arXiv的做法是有认证用户背书的作者也可发表论文。生物领域的两个平台BioRxiv和PeerJ都表示其招揽了除编辑外的审稿专家队伍,BioRxiv有4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PeerJ构建了自己的编委会,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评审体系[16]。这样看来,预印本平台并非没有审查机制,而是将审查变成一种或自动或快捷的筛选过程,同行背书也算是审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并非认证用户的所有文章都能上传,曾经就有19位科学家因部分文章的研究主题具有争议性被退回或更改栏目而提出抗议,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17]。

相比较而言,网络首发的审阅程序和期刊无异,虽然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更为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章的学术质量。预印本平台上传播文章的质量就需要作者本着对自身学术生涯负责的态度去衡量,虽然广泛接受同行的评议,但是这些评议不影响文章在平台上的传播。

2.3 权威性

权威性是指学者们对于传播论文的认可程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预印本平台和网络首发平台的权威性。

(1) 在首发权方面,预印本平台和网络首发平台的信息都受到认可。首发权的确认只是要分清提出的先后关系,以上两种平台都可以给出上传的时间证明,学界对此多是默认在学科领域内知名的预印本平台上发表也可以作为首发依据。

(2) 在成果认证方面,即发表的论文是否可以作为被认可的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上的成果虽然未经纸质刊出,但大多也是被认可的;而对预印本平台的发布却是见仁见智。成果认证标准目前一般还是同行评议,通过同行评议确认其研究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网络首发的要求是通过刊物所有的审阅流程并被确定录用,是进行过筛选的,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预印本平台虽然有一定的把控机制,但在对文章内容的审阅上并不像期刊那样有着规范的流程,难以划定公认的标准。有人曾混淆概念,称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对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志雄认为在预印本平台上传播“准确地说,是预发布,不是发表……ChinaXiv的模式是预发布,平台只是将论文公布出来,不涉及任何同行评议”[18]。

2.4 存在的冲突

在预印本平台和期刊上同时发表文章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归纳了以下两类。

(1) 先上传预印本平台可能被一些期刊拒绝接收。大多数作者先将稿件上传至预印本平台,然后向期刊投稿,但少部分期刊,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和AngewandteChemie不接受已经以任何形式发布的论文。也就是说,如果论文已上传到预印本平台并被传播,可能会被一些期刊拒稿。

(2) 已经刊登在期刊上的论文再在预印本平台存档传播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版权纠纷。2010年4月修订后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对于著作权进行了界定,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一)~(四)项分别是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属于作者的人身权,不能也无需转让;在著作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第(五)至(十七)项分别为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以上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第二十五条规定“转让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当前期刊更加注重规范意识,在稿件录用时往往就和作者签订了相关协议,要求作者让渡部分相关权利,如果文章再次上传至预印本平台,就可能违背协议中的部分条款。

除以上几点外,每篇网络首发的文章均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编号,该编号具有动态维护性、多项解析、动态追踪和版权保护等特点[19]。预印本平台则是由各平台自行对稿件进行编号,如arXiv的编号标注为arXiv:YYMM.NNNNNVV, ChinaXiv上的编号标注为 chinaXiv: YYYYMM.NNNNNVV,其中Y表示年,M表示月,N表示每个月提交的第几篇文章,从00001开始,V表示版本号,从V1开始。

3 对学术成果网络传播整合发展的建议

无论是预印本平台还是网络首发平台,都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两者应相互借鉴优势,并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避免存在的冲突。

3.1 基于内容的投稿与约稿并行

对于作者和编辑部来说,稿件的投送与刊发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传统模式下需要作者首先选择刊物投稿,而后刊物才有机会选择文章,网络首发平台也是基于这样的模式运行。预印本平台的构建,将待刊发的稿件集中呈现,期刊主动出击,使得双向选择的互动性更强。由此看来,两个平台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化则需要编辑部更加积极地基于预印本平台进行选稿,一方面避免文章在期刊间辗转而产生的时滞,另一方面形成基于内容的约稿机制,弱化对权威的膜拜,发挥期刊培育学术新生力量的职能。

3.2 充分利用DOI

预印本平台与网络首发平台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运营,但在信息的传播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很可能传播着不同版本的同一信息。而对两者有效整合的最好方式是从文章着手,通过统一标识符厘清文献传播的脉络。

从时间来看,预印本平台先于DOI号,对文章采用了相对独立的编码方式,该编码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具体价值。但DOI号的出现实现了对跨媒体对象的无差别标识,可以将与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数据、图表、视频等与DOI绑定,更加全面地展示研究过程,也可有效衔接成果传播的各个环节,目前西方超过70%的出版商在论文出版时加入了DOI,包括著名的Elsevier、Blackwell、John Wiley、Springer、Thomson Reuters等[20],国内期刊基本也全面步入DOI时代,并且在网络首发环节已为文章加上DOI。如果预印本平台能采用DOI来传播文章,就能有效衔接后续在数据平台上的网络首发版本,以及之后的纸质印刷版本,从而实现学术论文数字信息的整合。

3.3 有效避免重复评议

同行评议对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预印本平台采用开放评议方式,有助于更多的同行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成果的完善。网络首发平台遵从传统的评审方式,由编辑部选定专家进行评议,针对性较强,但劣势也较为明显,有可能因为学术观点的差异而错失优秀稿件。如果一篇文章已经在预印本平台上接受了众多同行的评议,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可,投向编辑部后再次送专家审阅,明显形成了重复评议,并且其权威性也有可能不及公开评议。对此,处理预印本稿件时,可以请作者附上预印本平台的评议内容或链接,编辑据此调整稿件处理流程,在避免重复评议的同时,也能有效压缩稿件出版的时间。

4 结语

预印本平台及网络首发平台的出现及发展,体现了学术成果快速传播的诉求,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出版时滞,对于科研成果的交流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两者在稿件刊发流程、审阅机制、首发权及学术价值认定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其传播的内容来看,两者又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应通过强化期刊与文章之间双向选择的意识,基于内容强化编辑部与读者的投稿与约稿行为;充分发挥DOI可以有效拓展、广泛运用的优势,规范文章的标注内容;积极借鉴广泛公开评议的结论,避免重复劳动和审稿时滞等方式,有效衔接预印本平台及网络首发平台,整合相关数字资源。本研究从编辑的视角出发,对于学术论文数字传播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主要从观念更新及工作方式上提出建议,对于如何利用DOI有效衔接出版传播各个流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印本评议稿件
2021年版ICMJE推荐规范的更新内容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参与主体权益调研与启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预印本服务的发展态势、困境与变革思路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