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高危足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
2018-11-28袁平乔
袁平乔,杨 蓉,袁 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糖尿病足的概率为15%~25%,5年内复发率为50%~70%[1]。因糖尿病足而导致的下肢截肢率占非创伤性截肢的85%,且数量持续上升[2]。糖尿病足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3],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4]。研究显示,大多数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5]。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筛查,可以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6]。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高危足的存在现况,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高危因素间的关联性,提出有效的预防糖尿病足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3月收治于我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排除合并有糖尿病足者,共2 238例,男1 171例,女1 067例;年龄14~95岁,平均年龄(58.17±15.45)岁;病程 0~44年,平均病程(8.44±7.08)年。
1.2 方法
1.2.1 筛查工具 为了规范和简化糖尿病患者足部高危因素的筛查,我科经过专家咨询自制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筛查表,该筛查表信度为0.812~1.000,效度为0.800~1.00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筛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为阳性[8])、足部皮肤颜色改变、趾甲异常、足部外形改变、保护性感觉(减弱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鸡眼、胼胝、甲沟炎、真菌感染共13个条目。其中只要有1项显示阳性,则认为该患者具有高危足风险,对有疑问或确定为高危足的患者,再由科室2名糖尿病足治疗师二次筛查确认,并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预防宣教。
1.2.2 筛查方法 患者入院当日由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进行糖尿病高危足筛查并记录,具体筛查步骤如下:①询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并记录。②嘱患者脱下鞋袜,充分暴露足部,平卧位。采用观察法从足背、足底、足跟、趾间隙等仔细查看患者足部情况,确认患者是否有足部皮肤颜色改变、趾甲异常、足部外形改变、足部鸡眼、胼胝、甲沟炎、真菌感染。③嘱患者闭眼、平卧,保证患者看不到自己的足部,将特制的10 g尼龙单丝垂直于测试皮肤(避开有胼胝、感染等皮肤异常部位),使其弯曲产生约10 g压力[9],询问患者是否能感受到尼龙丝在特定的部位,测试部位为第1、3、5趾腹及跖趾关节、足底中段两点、足跟、足背。若患者仅感觉到8个点或不足8个点,则视为阳性。④用双手食指指腹同时触压双足足背动脉,给予相同压力,寻找并感知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弱,以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为异常。⑤关注患者入院期间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随时补充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所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 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者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两个分类变量间的关联性用Pearson列联系数r表示。
2 结果
2.1 住院糖尿病患者高危足现况 2 238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高危足808例。各危险因素筛查结果见表1。
2.2 保护性感觉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保护性感觉减弱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趾甲异常、鸡眼、胼胝、真菌感染、足部皮肤颜色改变有关(P<0.05)。将以上有关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病程、胼胝、足部皮肤颜色改变是保护性感觉减弱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1 各危险因素筛查结果 (N=2 238)
2.3 足背动脉搏动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t检验或χ2检验显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与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在年龄、病程、足部皮肤颜色改变、鸡眼、胼胝、甲沟炎、真菌感染、足背外形改变、趾甲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分析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的影响因素有年龄、病程、足背皮肤颜色改变、足部外形改变及趾甲异常(P<0.05)。见表3。
2.4 保护性感觉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相关性分析Pearson列联系数 r=0.256,P<0.001,提示保护性感觉减弱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具有相关性。见表4。
表4 保护性感觉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相关性分析(N=2 238)
3 讨论
3.1 保护性感觉减弱现况及相关因素 10 g尼龙单丝检查患者足部保护性感觉具有简单、经济的特点,研究显示,其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度为41%~93%,特异度为68%~100%[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是糖尿病足首发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足再发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11],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保护性感觉筛查,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保护性感觉减弱的患者占16.26%,略低于国外学者的研究[12](17.4%),可能与本研究未限定患者年龄,而国外学者的研究要求糖尿病患者年龄≥20岁有关。埃及学者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为29.3%[13],可能与本研究糖尿病患者的病程(8.44±7.08)年短于该研究有关(11.76±8.26)年,同时可能也说明 10 g尼龙单丝检查仅可以用于初步筛选患者保护性感觉情况,但用于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度不够,对可疑者必须加用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本研究结果表明,病程和年龄是患者保护性感觉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受患者病程和年龄的影响[14],提示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足,应该更注意加强患者保护性感觉的筛查,预防糖尿病患者足部周围神经病变。本研究中,14.57%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有胼胝存在,且胼胝存在会影响足部保护性感觉,提示胼胝会降低足部皮肤感觉的敏感性,从而增加足部外伤等风险。因此,应着重强调足部存在胼胝的糖尿病患者更需每天进行自我足部筛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邓淑玲等[15]研究显示,足部皮肤温度测定和干预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有重大意义,并认为足部皮肤温度改变与神经和血管病变有关。本研究发现,足部皮肤颜色改变与保护性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有关,可能足背皮肤颜色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发生机制相一致,都与神经和血管病变有关。提示足背皮肤颜色改变的糖尿病患者应进一步行神经和血管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相应病变,及时预防和处理。
表2 保护性感觉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足背动脉搏动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现况及相关因素 下肢远端动脉疾病易造成下肢缺血从而导致糖尿病足发生,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中,约50%存在外周动脉疾病[16],而足背动脉的触诊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病,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本研究中,314例患者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位于糖尿病高危足危险因素的第3位。低于王爱红等[17]研究(24.9%),可能与其纳入了全部的糖尿病患者,而本研究排除了已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有关。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患者数较多,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足部动脉搏动触诊筛查极其必要。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与患者的病程和年龄有关,病程越长、年龄越大,越易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与王爱红等[17]的研究一致。可能与糖尿病导致下肢血管壁增厚[18],以及年龄越大,血管钙化越严重有关。提示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糖尿病足的筛查和预防更是必不可少。《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的预防指南》明确指出,足部畸形是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19]。本研究发现,足部外形改变以及指甲异常更易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可能与足部形态改变,足部血管走行也相应发生改变有关。提示足部外形改变及指甲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关注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警惕足部因血管病变供血不足而增加糖尿病足的风险。
3.3 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护性感觉减弱相关性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20]。保护性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分别反映了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和血管的情况。本研究显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与保护性感觉减弱相关(P<0.001),且年龄、病程、足背皮肤颜色改变是其共同的影响因素。说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相互影响,可能与长期高血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损害血管,使神经元的营养供应不足有关,提示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足部保护性感觉异常的可能性也较大,两者应进行同步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4 小结
糖尿病患者高危足的比例较高,其中,年龄大、病程长、足部皮肤颜色改变、足部有胼胝、畸形者是高危足的重点筛查对象。10 g尼龙单丝诊断试验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的筛查简便易行,两者可分别初步反应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和血管的病变情况,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让糖尿病患者每天观察自己足部情况外,还应告知患者足部保护性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的检查意义,并指导其掌握具体的检查方法,以早期发现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