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书法用笔与绘画线条的关联
——从赵孟頫“书画同源”论说起

2018-11-28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赵孟頫同源用笔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一、书画同源

在书画起源的问题上,“书画同源”一说由来已久。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留下的陶片,石器等物件中可以发现,人类早期都是利用简单的线条或者某些特定的符号来描述当时的生活事件或者其它自然事物。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绘画的影子,然而并没有发现文字的踪迹,直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出现,才有了最早的文字。早期的文字主要还是用来记录一些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才逐渐关注文字自身的特点,尝试对文字进行创新及艺术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高产的年代,谢赫的在《画品》中总结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虽是对绘画的美学总结,却也是书法创作的有力依据。书画本一家,唐朝的张彦远认为书法与绘画都是象形,且功能相同,都是为教化社会所用,最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相同,用笔方式均相同。这一观点更加明确了“书画同源”的说法。

直至元代,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中以飞白写石,以籀文写木,用八法来写竹。赵孟頫以书法用笔来写画中的枯木竹石,后人又扩展到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书法性绘画。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书法与绘画的相容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现如今,文字和绘画已经不单单是记载事件的工具,更多的是人们情感的宣泄表达工具,即使是幼小的孩童也开始专门学习书法和绘画。书法与绘画虽是分门学习,却也相互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美术教师兼书法教师,从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写字水平比之前高。询问之后发现,现在的孩子除了在学校进行美术学习,课余还参加美术培训班。《刻意学习》一书告诉我们,人类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时间的刻意学习,总是会有所收获。学生总体画画的时间加强了,美术绘画中对于线条的练习可以说是最普遍的,所以幼小的孩童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即使用笔没有非常到位,但也都是横平竖直的。横平竖直在书法中可以体现在运笔过程中,运笔时要稳才能更好地为起笔和收笔服务。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对文字中用笔的多家练习,自然就能写得一手好字了。

二、画中有笔

赵孟頫首先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源”论,强调的是绘画应该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其实很多优秀的画家都是这样做的。

中国绘画有史记载以来,先有人物再有山水,花鸟。人物画尤以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最为出名。中国古人在表现人物时用到最多的艺术形式就是线条,画家在线条上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后世称为“吴家样”。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不同的面归纳为最简洁的“线”,他的人物虽在画中,却如真人般在运动,这都得益于他对线条的理解。我们看他的《八十七神仙卷》可见,画中人物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从画中可以看出这种线的要求上极高的,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线条的表达与书法及有关联。线的起笔与写字起笔有异曲同工之效,可以藏锋起笔,也可露锋起笔;在运笔的过程中,无论是字还是线,都要求一个稳;收尾处线的处理也可以像字一样变化多端,有的含蓄回收稳如石,有的纵情飞扬似悬针。吴道子的画设色淡雅,勾线优美,接近于白描,虽然没有过多的色彩装饰,却依赖这自由传神的线条,勾画出一幅幅雍容率真的传神之作。

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尤为出名,他的书风柔媚秀逸,结构严整,笔法圆熟,“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松雪就是赵孟頫,可见后人对于赵孟頫的画也是推崇备至。赵孟頫推崇书画本来同,看赵孟頫的画,总能找到他书法用笔的踪迹。他不提倡用墨来堆画,而应该每一笔都是实在的,都是为现实物像所服务的。《窠木竹石图》中,石头用笔刚毅浑厚,凸显石的坚硬,每一片竹叶似乎都是对一种笔画的练习,非常写实,而画中那一棵老树,用浓重的顿笔触画出了老树的沧桑感。

三、笔中有画

在书画同源艺术指导思想的影响之下,书法由单纯的纪录转变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是书写者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而用笔贵用锋。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字有墨堆积而成,而字的灵魂所在就在于字的结构,字的结构由每一个笔画形成,每一个笔画的形态美就在于用笔,在于起笔、运笔、收笔时所转换运用的各种锋,由此富有书写者精神气息的字就展现在大家眼前。

郑板桥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板桥尤爱画竹,《清代学者像》说他一生三分之二的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通过观察和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板桥对画竹的独特见解也影响着他的书法情趣。

郑板桥的书法,隶书与行楷的结合,潇洒自由。他的书法作品整体看很有绘画的艺术形式美,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的用笔,疏密错落穿插,看似放纵却又收敛,真是收放自如。看这阵势,真像是在观其《竹石图》。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他的众多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所画的兰竹之神气。

中国书法的笔墨源远流长,意味深刻,中国绘画的线条艺术博大精深。当我们对书法和绘画具有一定了解之余会发现,它们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一体,故古人谓之“书画同源”。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书法绘画艺术变得更加珍贵,人们开始重视书法和绘画的培养。我认为,无论说书法还是绘画,掌握其中线条的奥秘,必将学有所成。

猜你喜欢

赵孟頫同源用笔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找不同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