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018-11-28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杨柳树小学,贵州 安顺 561200)
上世纪末期开始信息技术课程开始走入到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这也是以计算机以及网络为基础的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为了更好的迎接这次历史性的技术革命我国开始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而且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评定标准。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师资情况和教育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开展教学,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同时部分学生“难消化”,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有效的提升。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指的是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等,遵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来的一种辩证性的思想,是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的教育方法。分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将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按照相关的影响因素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按照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进而使学生都能够在原基础上以及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新招考制度的颁发,教育的重点不再只集中于重点班或者尖子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中小学在学校的选择中主要采用的为就近入学制,这也导致不同学校生源的结构差异比较大。而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分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中的重点教育方式。分层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间的差异更大。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同时课程的开设会受到环境、经济、科技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各地的学校也都开始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的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构建,所以为了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以及知识的结构等,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为情感、性格、兴趣以及意志等。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要先对学生进行了解,通过测试、调查、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解。一般先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学生对学习水平进行分析,进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然后观察学生的听课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知识的了解和初始能力水平有所了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具备计算机等,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计算机的兴趣、学习的时间以及课后的实践等方面的基础情况,再根据学生的这些条件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目标的分层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影响教学设计的方向,同时也影响教学的步骤、组织形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所有教学环节和任务的设计都需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而且是以班级中平均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导致与平均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或者导致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收获不大。在分层建组后,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可以制定不同层级的目标,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打破教学大纲的刻板规定,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割和细化。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标准,使学生可以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获取相应的发展,这也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变量,是与传统教学差别最大之处。
(三)任务的分层
学习任务指的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方面的总和。其中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载体,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学习内容进行体现。所以在学习内容的制定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认知结构以及风格等,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制定相符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和活动,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些学习矛盾,还需要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动作体系,教学方式具有很多种,但是每种教学方式都存在优缺点,而且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对策
(一)合理划分层次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平均分为三个层次,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人数基本相等。这种分组的形式可以体现出分组的公平性。同时在对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层级都可以组成相同数量的小组,进而对最后的效果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间的竞争。但是这种平均人数的分层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无法完全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而且每层次内部学生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还可以在每个层次内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层,进而实现更好的分层学习效果。
(二)动态调整学生层次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学生在层次的划分中是根据其最初的能力范围进行划分的,但是随着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使学生所在的层次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调整,使教学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在一个层级中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速度会远远低于其他的学生,无法跟上该层次学生学习的步伐,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将其调到下一层级中,使学生始终保持在适合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模式和水平。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日常学习的观察外,还可以通过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性,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实验。比如可以通过不同office软件的实验,对小组合作模式以及学生的状态和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适当的学科整合
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教师可以选择英语或者数学等科目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对于低层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挑选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教学PPT即可;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为学生指定章节,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教学课件;对于高层级的学生,教师除了要求学生针对指定章节设计教学课件外,还需要学生自选软件突出一个亮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同,所以在小组的相处中,部分成员难以融入到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自主分组的方式进行解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成员有利于保证组内的团结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分组前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了解,进而在分组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协调工作。同时,为了有效的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办法偷懒。此外,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授课中电脑的摆放还需要根据分组的情况成圈状摆放,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防止成排摆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针对信息技术这种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使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进而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合理分组,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优化,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