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简单”教学内容的课堂价值
2018-11-28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六小学,浙江 宁波 315700)
仔细查看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不难发现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基本掌握的学习内容,即“简单”教学内容。如果按普通教学思路开展教学,让学生装成不懂学一回,且不说这节数学课有没有意义,关键是学生会有兴趣吗?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课产生乏味。因而,把握“简单”教学内容的课堂价值必定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面对“简单”教学内容,课堂的40分钟该如何度过?除了教学内容本身之外,更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找准教学的“起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的起点包括教学内容的起点和学生的起点,教材中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都要细细思考它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生活经验。
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的“分”“合”练习时,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对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进行回忆,然后采用同桌互考的方式,来彼此检测和纠正,最后再向老师汇报。如此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这种练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查自纠能力;第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设计练习课的内容可以从中发现和寻找到新的起点,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找准简单教学内容的起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把握教学的“重点”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到了一定的时期能够不教而学。因此,对于简单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这部分内容的前接知识点是20以内的加法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后续知识点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
在备课之前,我们对一年级5班的小朋友进行了一次前测分析。共测试了4道口算题:
24+3= 35+20= 16+2= 47+30=
测试发现,有50%的学生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加法。这说明对于本课内容,孩子们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计算。因此,我们对能够正确计算以上四道题的孩子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1:24+3我是数的,从24开始,25、26、27,24+3=27;
生2:我也是数的,35+20就数35、45、55,所以35+20=55;
生3:24+3我先算个位上的4+3=7,再算20+7=27;35+20先算30+20=50再算50+5=55。
虽然许多孩子都能算出正确的得数,但他们所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还停留在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孩子已经懂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有的孩子懂得单根小棒与单根小棒合起来,整捆小棒与整捆小棒合起来。
因此,我们就思考重点在哪里?于是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并正确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让学学生理解算理并初步建立“位置”概念。将教学设计建立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教学的“服务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工作,有效服务于学生。
在一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后:
A老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用尺比比它的角,量一量它的边,看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B老师:“我们的观察到底对不对呢?你能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来验证吗?”学生操作后教师让使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同学逐一展示。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两位老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学生都参与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但很显然在A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在B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在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先把长方形按“十”字折,当四个角完全重合时跟课桌的角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巧妙设计教学的“服务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如此安排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由直观到抽象、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体现了知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整体性、发展性的高度解读教材,避免出现对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把握不清,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的现象。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需要收获;简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能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