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阿帕替尼导致深静脉置管处出血的1例报道
2018-11-28陈曦
陈曦
(四川省宜宾市二医院肿瘤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1.病例资料
患者王×,男,53岁,病人于8月1日因左肺腺癌术后5年,脑转移3年,综合治疗后3月,反复胸闷气紧、呼吸困难1月,加重1天入院,诊断:(1)左肺上叶腺癌术后化疗后复发伴脑转移、骨转移;(2)肺部感染;(3)心包积液;(4)双侧胸腔积液; (5)癌性疼痛;(6)轻度贫血;(7)低蛋白血症;(8)高血压;(9)Ⅱ型糖尿病。入院第一天上午给予检查血分析、凝血图等,示:蛋白、凝血图、D2聚体正常,血小板为为98×109L,餐后血糖为8.5mmol/L,BP146/95mmHg遵医嘱于当天下午15∶00在B超引导下行左贵要静脉深静脉置管术,手术顺利,置入4F巴德三向瓣膜导管一根,胸片位置示位于第七胸椎,术毕给予无菌敷料覆盖,加压包扎2小时,无不良反应,于第二日上午10∶00左右给予置管后第一次换药,伤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导管固定,臂围30cm。
2.服用阿帕替尼药物经过
于半年前开始口服靶向药物阿帕替尼,间断出现皮疹(主要出现在腰背及腹部),未给予特殊处理,现口服药物一般为十天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如无不良反应,间隔二至三天继续给予口服阿帕替尼,患者于7月31日结束本疗程,于8月1日至8月3日停药,8月4日开始继续口服阿帕替尼进行下一疗程。
3.处理过程
处理过程见附表。
附表 处理过程
4.讨论
(1)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1],阿帕替尼[2]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之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国内对于本案例中出现的置管后持续出血鲜有报道,但其确有抑制上皮细胞和血小板细胞生成的功效[3]。
(2)肿瘤科护士在置管之前除了评估常规的血管状况、血液检查,同时也要知道患者正在及将要进行的治疗,提前预判置管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预防处理。
(3)通过此案例,建议将“靶向药物”作为置管前必须评估的必备项目之一。
(4)置管护士不仅要注重静疗相关的技术更新,同时也要关注医疗进展,提升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