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意义、现状及策略

2018-11-28陈松泉

名师在线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整本书高中生高中语文

引 言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语文对中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表现之一是整张试卷的阅读量大幅增加,甚至将有考生来不及答完所有习题,有人据此提出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因此,要想在这样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中阶段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课标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可以认为既是关注高中生现在的发展特征,又是应对将来的高考要求,更是为一个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力、思辨力需要进一步发展,而单篇课文或节选自名著的片段,毕竟言短而意不够长,不像整本书能提供一个宏大开阔的背景、复杂多变的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性格以及内涵深远的主旨,来供读者进行阅读、揣摩和思考。因此,比初中阶段更有厚度、更有深度的整本书阅读,是高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坚持,当高中生完整地读完一些有厚度和深度的名著时,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这对高中生的意志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高科技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在阅读方面,借助于手机来传播、推送的微信等阅读方式已经越来越流行。然而,这种阅读貌似量多面广,但常常是碎片化的、浅层次的阅读。我们作为成年人会学会警惕这样的现象,也必然要将高中生培养成学会深度阅读的人。所以,进行整本书阅读,也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有热情而缺行动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发展的意义,但因为时间或个人能力等限制,虽有热情,但缺乏必要的行动。有的虽有所行动,但持续时间短,或者只有开头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支撑,往往也就流于形式了。也有一些教师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如江苏高考文科考生有名著的加试题,有教师不是好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本身,而是采取做题的方式,美其名曰“以题代读”。这种完全考虑应试的做法,似乎很有热情,但格局狭窄,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取名著的精髓。

据了解,教师缺乏行动还在于备课组、学科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没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来为整本书阅读寻找适合的路径和方法。

(二)有行动而缺高度

在有些高中,整本书阅读较为正常地进行和持续着,但是缺乏应有的高度。一些语文教师只是将书目推荐给学生,而学生的阅历及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可能读到的某本书的情节很生动、语言很精彩,甚至读到的某本的书思想也很深刻,但是,只是单单读那些情节很生动、语言很精彩乃至思想很深刻的名篇,可能会缺乏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给予有高度的指导,效果就不一样了。

高度的缺乏还在于一些教师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本身的认识。笔者观摩过一些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出现了诸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茶叫________,品的酒叫________,听的歌曲名叫________”之类的问题。这种以识记为主的问题,实在是过于浅薄,并且容易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识误入歧途,让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写到这里,顺便批评一下有些高考试卷上的名著试题,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其“指挥棒”性质的导向更为可怕,必须引起必要的警惕。

(三)有高度而缺规划

所谓有高度而缺规划,是就单个课堂或单本书部分篇章而言,教师的设计、引领可谓是精彩而富有高度的,但是,由精讲一篇课文到精讲一个精彩章节和片段,本质上还是精读、片段阅读,教学内容和方式高度结构化,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的空间被严重压缩,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1]。也就是说,这种高度是临时的、偶然的、蜻蜓点水般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整体性的、课程性的规划。

三、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及现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整本书阅读可以采取以下主要策略。

(一)统整集体的力量

有人说,“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这话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同样非常适用。我们在不少整本书阅读做得比较好的高中发现,也许有个别教师是比较突出的,但作为一个学校来说,还是因为语文教师群体发挥了合力。对个别教师而言,个人的阅读范围相对有限,并且由于个人的阅读爱好和倾向,可能对于某些书籍的理解就不如他人,如果有集体备课的帮助,有共同研讨的氛围,则显然更有利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统整集体力量的目的,还在于让整本书的阅读富有高度。如之前所批评的缺乏高度的做法,很多是独学无友、闭门造车的结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对高中三年的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包括国家课程体系、校本阅读体系、自主阅读体系在内的“三级阅读体系”。该体系对阅读内容进行了包括篇目、版本、阅读时间在内的具体规定,既有整体安排,又有自主选择空间。安排阅读内容时注意到由易到难、中外兼顾、文学作品与文化论著并重、三级体系互动共生,从高一到高三进行了整体设计。而阅读体系绝非一人之功,是几代附中语文人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形成的硕果。这是统整集体力量从而产生良好效果的范例。

(二)上升到课程建设高度

为了让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较好的策略是将其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课程建设可以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具体实施、评价方法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课程建设任务,可以给整本书阅读提供有力的保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核心素养,它们是确立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建设,实际上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其课程目标也应该围绕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培养。具体的课程建设则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依据教师的整体实力、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学校的硬件条件等进行。如前文所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其“自主阅读体系”书目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了涵盖“思想的天空、文明的历程、诗化的王国、时代的变奏、激情的森林、艺术的境界、人生的足迹”等多维度的近200本经典书籍。这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做到的。方法可以借鉴,但具体建设必须依据本校现实。具体实施,从时间上讲,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毕竟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从方法上讲,需要教师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相结合;从过程上讲,需要将集中展示与分散阅读相结合。评价是难点,但也是课程建设的保证,可以从自我、同学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学生根据阅读计划、个人感受等进行自我评价;同伴根据评价对象的阅读积极性、扎实程度、合作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课堂表现、考核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因此要突出过程性评价而相对削弱结果性评价的比重。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

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是做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发挥了主体性,才能真正走进书本,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获得精神的成长。

学生发挥了主体性作用,才能较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成个人对书本的独特看法。例如,有学生读了《三国演义》,认为刘璋才算真英雄,因为他选择了投降。若站在野心家的角度看,刘璋是个懦夫,但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把人的生命,把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了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这样的个性化看法让人啧啧称叹,这就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成效。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高中学生在心智上接近成年人,因此也需要加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力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磨砺其批评性思维。常说“少不读水浒”,这并非毫无道理,《水浒传》中有很多打家劫舍的行为、血腥的杀戮,这反映出作者的生命观是有问题的,由此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四)有效结合读与写

整本书阅读需要最终落实“挖空心思地用”。挖空心思地用就是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这种“转化”其实就是以写作为主的表达(可以包括“说”)。

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就可以作为眉批或旁注写下来;阅读之后有所感,可以撰写读后感;作为文学类的整本书,其思想、表达、结构等很多方面都值得学生借鉴,因此也可以将这些书作为模仿的对象而进行有效表达。

教师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集中展示、阶段性评比、帮助修改投稿等形式,引导并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很多作家表示,他们的写作起步是从模仿前辈的名作开始的。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既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又能在写作中找到成就感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

当然,以上只是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策略。在一线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定还有非常好的其他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挖掘,以拿来供大家分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教师提出了利用混合式学习或利用手机APP等手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也值得关注。

结 语

王栋生老师说:“认识遵循基本规律的重要,重新认识语文教育常识,思考‘整本书阅读’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和习惯的重要,而不是跟风赶潮。‘热’,持续不了多久,只有理性冷静的坚持,方有可能改变局面。”做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就是要常态化地坚持,而不是追赶一时的风潮。

猜你喜欢

整本书高中生高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