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读中进入宋词的情景世界
——以贺铸的恋词《横塘路》为例

2018-11-28

名师在线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丽人拟题品格

茅 胜

(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引 言

反复品读是加深学生对文字理解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品读,引导学生发现朗读时存在的误区,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思想境界,进而为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问题要聚焦,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初读《横塘路》,发现学生诵读时轻重音不明显、情感表达不充分等问题。朗诵中情感不到位是对词意把握不到位引起的,于是设计了给词拟题目的环节。但是,在设计时忽略了可以从情节、人物、情感等诸多方面入手拟题,于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从情感角度拟“闲愁”的,也有从人物角度拟“芳尘去”“新题断肠句”的。由于问题设置不够明确,给实际授课带来了困扰,加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导致学生的答案角度各异,从而影响了预设目标的达成。

二、预设伏笔,是了解“我”的气质品格的关键

再次诵读,紧紧围绕“目送”二字,感受“丽人”形象,突出凌波、芳尘、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等词语。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何体现“丽人”之“丽”的问题。本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认识到作者活用洛神的典故运用,以及乐桥花院等优美环境描写,体会塑造丽人形象时用典及环境烘托的妙处。“我”的形象塑造直接关系到词中的品格境界问题,所以“我”的形象放在后面,作为更深一个层面展开的抓手让学生思考。

三、关键句反复吟咏,体会“我”的情感

三读词作上片,侧重将“不过”“但”“只有”等词语重读,以起到启发暗示的作用。事实上,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学生的反复品读,学生能够抓住分析“不过”“但”“只有”,将“我”的失落、遗憾、无奈、怅惘的情感进行准确的概括理解。但是,对于“我”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极为幽怨的情感,学生感知还是不够的,还没有达到联想词人长时间驻足遥望、怅然独立的形象这一层面。所以,在课堂设计中,紧紧围绕“只有春知处”这一句来进行设计,以反复吟咏的方式来表现这种苦思而不得的怅惘不已之情。

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学生在品读中就能够理解“我”正深陷于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怅惘不已的情感中。这样,学生就基本上能够进入“我”所处的情境中。于是下片的“飞云冉冉蘅皋暮”,就能够豁然而解,就能够体会在动态描写中所表现的天色渐晚的变化过程,以此来表现“我”怅惘不已、孤独伫立的形象。此时此刻,正是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极致,才提笔写下了千古名句。

四、探讨恋词能达到的境界问题

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所给的资料链接——《贺铸传》、悼念亡妻的《鹧鸪天》[1]、思慕吴女的《品令》、友人李之仪的记述,紧扣词中“目送”的行为,抓住可望而不可得、最终消失的特点进行思考。不难得出,这首词既可以是实录一次偶然的邂逅,也可以表现对吴女的怀念,还可以是对亡妻的悼念,对逝去而不可得的青春的怀念,对不受朝廷眷顾、怀才不遇的失望[2]。

需要指出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的传统能否在本词中得以印证,理解词作别有寄托,需要学生谨慎考量。虽然南宋的刘克庄、清代的张惠言,以至近代的王国维,对于词作的别有寄托都有相关的论述[3],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一切恋词都当作别有寄托来看待。评价关键在于词作是否体现“我”的品格修养。借助“丽人”形象的刻画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香草“蘅”和典故“彩笔”,得出“我”富有才情、品格高洁的特征。据此,我们方能得出别有寄托的深意,词的境界格调方能全面展现出来。

结 语

通过品读以及反复吟咏,带领学生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品读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感知诗词的真正生命。

猜你喜欢

丽人拟题品格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上海丽人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扮靓作文之“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擦亮文章的“眼睛”
擦亮文章的“眼睛”
长安水边多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