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精彩导入,调动阅读兴趣
2018-11-28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 赵 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精彩有效的导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够基于文本产生探究的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自主深入文本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习实效。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够生成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一、借助媒体辅助——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入情入境,既能够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佳境,以顺利完成教学预设。
例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傣族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泼水节,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泼水节时的愉悦和畅快。由此,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泼水节的相关热闹场景,为学生渲染浓烈的节日气氛,这些情景必然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既实现了对抽象语言的具象化、直观化展示,同时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透彻地解读文本语言。
二、基于学生认知——温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决定学习内驱力大小以及持久程度的关键所在,所以导入环节的设计首先需要立足于整体意识,还要着眼于能否保持学生持久的认知动力,能否有效地将学习意识转化为行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这样的导入方式: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之前我们学习的《所见》这首古诗中,你能够通过哪一句话感受到牧童的天真活泼?生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牧童会突然闭上了嘴巴?答:是要捕捉知了。由此,教师顺势揭开课题。
上述教学案例中,导入环节开始于孔子的名言,由此明确复习的重要性,之后借助已经学习过的古诗《所见》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鸣蝉”,由此也为揭示文本提供了有力支点。但是就《所见》这首古诗来说,只能够促进学生的短暂认知,并不能维持持久的思维动力。
三、进行抛砖引玉——悬念导入
所谓“学贵有疑”,如果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设计悬念,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也是有效的教学举措。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质疑,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以及探究的好奇心理,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走入文本,自主展开深入探究,既能够为课堂学习创建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师基于设计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桥,有哪些记忆和桥相关?能否将你的美好记忆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侃侃而谈。有些桥是学生亲眼见过、亲自走过的,也有些桥是学生在书本上或者电视中看到过的。此时教师顺势导入:“还有一种桥叫作生命桥,你知道怎样的桥才能称之为生命桥吗?”这样的问题立刻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了课堂氛围,学生们纷纷要求教师快一点讲述生命桥的故事。
四、关注学生思维——质疑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智慧可谓是最高的学习境界,这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以及终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学贵有疑,由此可见,“疑”是聚焦学生注意,激活学生好奇心理以及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纵观历史发展长河,无数种发明和创造都源于质疑,基于释疑入手,直至解疑、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语文学科的本真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此激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过程中,就题眼、关键词等诸多层面,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板书课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突出课题中的“峰”和“人”字,学生对此感到惊奇。
师:就我所板书的课题,大家是否存在疑问呢?
生1:为何要特别突出“峰”和“人”呢?
生2:是不是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呢?
生3:天游峰究竟在哪里?
生4:这个扫路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师:大家竟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呀!那么,你们最想了解哪几个问题呢?
生5:我最想了解的就是扫路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师:结合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着重探讨的问题就是“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共同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以上案例中,导入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思维,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并由此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非常重要,是否具备高品质的导入环节往往会对一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产生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大对导入课堂活动的关注和创设,这样才能够基于多元多彩的导入架构异彩纷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