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题砥砺前行 家校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11-28郭成江

关键词:国学家校中华

郭成江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教育局)

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在家校扎根,已成为当下的共识。

传统文化有多重要?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国学经典何以为鉴?习近平这么思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面对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觉得既厚重又遥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广大教师、家长、孩子心中扎根,成为溪湖区教育工作者们潜心思考和积极践行的问题。

一、知难而进,负重前行

2016年11月,溪湖区教育局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本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与展望,决定以国家级课题《传承国学经典·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校渐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为牵引,探索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浸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如何家校携手共育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2017年1月3日,区教育局和全区各校所立项的课题获得国家总课题立项批复,课题备案编号为:ALA120002-JJ40585。

诵读国学经典,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需要学校引领、家校力行、生活实践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渐次系列推进。注重家庭,要深刻认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个道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二者构成息息相通、密不可分,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家庭教育,亲子携手,落到实处,共同成长,这是溪湖教育深入研究的目标。经过半年多,全区120多位科研人的不懈探讨,2017年8月,《育心扎根·成长七十二变》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的书稿圆满完成,计划于2018年出版。这套丛书目的是:融合、持续、递进、实效、精准、可操作、可评价。这套丛书的理想是:小手大手,携手一起走!学生素养提升,家长素质提升。

这套丛书将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进行整合,第一,传承与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阐发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第四,诠释和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第五,创新与完善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第六,记录和珍藏学生六年道德成长历程;第七,转变与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第八,推进和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第九,诚信和自主完成学生成长评价;最后,是学生小学六年心路历程、实践历程、收获历程,在丛书的最后一页精彩呈现,设计一页“小学毕业证”为学生难忘的童年生活镌刻下浓重而精彩的印记!

二、慎终如始,不忘初心

为了实现中国教育梦,中央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完美人格教育”,使孩子们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 在教学内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学科课程结构。

2017年2月,区教育局下发《溪湖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课实施方案》,要求一年级至三年级选读《弟子规》,四年级至六年级选读《千字文》,各校依据本校课题要求确定“实验班级”,全区总计开设36个“实验班级”,每学期安排12课时,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进行授课。每节课组织部分家长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亲子共学、共诵、共悟。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组构建弘扬传统文化家校诵读体系——“双向双学提素培德体系”,“双向”即在学校家庭中共诵,“双学”即家长学生共学,“提素培德”即学生与家长相互携手提高国学素养和提升两代人道德修养。探索出“家校51欢乐诵方式”,即在校2个1——到校诵读1分钟、离校诵读1分钟;在家3个1——晨起诵读1分钟、午休诵读1分钟、睡前诵读1分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溪湖区各校通过不懈的坚持、改进、提升,最终“双向双学提素培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区36个实验班级共评选出区级国学主题优秀课例8节,向市德育部推荐3节,全部荣获市级优秀德育课例,精选出的12节国学专题课录制成光盘上报到国家总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21篇国学专题教案上报国家总课题组参加优质教案评选。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溪湖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汉字书写,向各校提出“学汉字悟修身,学经典育品行”的号召。中华民族是以“中国为家、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的伟大民族!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传承汉字,是在传承文化、传承文明、传承历史。为了正确引导童蒙感受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之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规范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溪湖区教育局连续三年举办主题为“聆听华夏文明之声 感受汉字书写之韵”汉字听写大赛。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溪湖家校教育中得到共鸣。

三、天道酬勤,百家争鸣

春暖花开,冰雪才会融化。教育何尝不是在融化孩子们的冰雪呢?每一个孩子都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这块冰结的厚薄也不一样,因此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溪湖区各学校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了诸多的个性课程。东风中心校“欢乐诵读”将《增广贤文》《论语》《宋词》《诗经》以及经典的古诗文引入课堂。学生一日三诵,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彩一小学“亲近母语,日有所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经典诗词曲赋。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故乡、爱他人的情感。河畔小学以“和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内涵,把礼仪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懂礼守礼纳入值周管理,开设礼仪课,倡导学生背诵《弟子规》。河西小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不同形式,如诵读、歌咏、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诵读成果展示。后石小学“大美文化”以校本课程为渠道,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如剪纸、绘画、音乐等,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孩子们心中。实验小学“根韵文化”开展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窥探古圣先贤智慧;参加传统民俗活动,感受传统文化节日的独特魅力;学讲一个传统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为长辈尽孝道,感受父母辛苦,学会感恩。

优秀传统文化扎人之根德,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彰显了国学经典的广阔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全民的文化素养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了,我们才会有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国学家校中华
家校距离
“垂”改成“掉”,好不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