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第一课

2018-11-28孙成勋

名师在线 2018年20期
关键词:第一课音乐课教材

孙成勋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上好高中音乐第一课,学生的认知目标与态度非常重要。教师不妨开门见山提出高中音乐课标总要求,给予学生明确考核评价规则;建议把“音乐、艺术、人生”联系起来;把“艺术异同与其他学科思维规律”揭示出来;把关乎未来个人职场需求的“智商、情商、逆商”发展指数统整起来,鼓励他们结合已知经验坦诚表达作品审美观点,激发他们自省力、探究力,为今后课堂开好头,让学生在活泼严肃氛围中体会到高中阶段学习音乐的价值与意义[1]。基于笔者在此领域做了多年实践探究并行之有效,现梳理成文以供诸位探讨借鉴。

一、亲其师、信其道

对于高中音乐课堂,学生通常依据自己的审美个体经验给予较高期待,希望与其他主科老师有所区别,课上带领他们听听乐曲,放松身心即可。依据这一普遍性心理诉求,我们应该引导、纠偏,上好第一课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课前要精心准备、做足问题预设,在学生认知观念上做好选材。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是“为己”,不为别人亦不为父母,而是为丰富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我节选了曾长期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视频与同学们共享。就视频中所涉及的艺术与科学,音乐与生活、与自然生命的认知心得,以及视频所列举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爱因斯坦、袁隆平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对音乐的认知,音乐对他们的科学成就影响予以现身说法,引导学生避免对我本人产生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解读,以加强我的教学公信力。并且,我让学生通过高中音乐(艺术)学科的审美思维培养或迁移,重塑自我,加强感知外围世界审美洞察力,和谐身心,润泽生命,提升自我人生旅途上幸福维度,构建师生和谐信任度。

二、视听结合、听主视辅

音乐课堂教学主旨重在培养学生听觉审美。PPT(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有其形象化、可视化、逻辑性等优点。但近年来,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反馈发现,过量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或完全依靠我们教学预设意图来链接每一张视听导图,其结果不仅导致板书缺失(知识重难点留存、回顾),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学生审美注意力分散(听觉止于浅表)。我时常看到有些教师在PPT图片上装饰了许多无关教学本体的内容。殊不知,这样的措施会把学生审美兴趣和注意力过多集中到显性视图中,忽视其内在听觉的审美探究,其结果既不利于激发他们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阻碍了课堂教学外延动态生成和学生个体审美主观能动性培养[2]。

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就为学生树立了听主视辅的学科认知概念,引导关注他们听觉审美思维的培养。我认为,上好高中音乐第一课,引领学生开辟高中音乐学习新旅程,仅有这样的教学认知和策略运用还是不能胜任的,我们还须在教材本体内容方面深入研究,让学生从欣赏进入鉴赏佳境。

缘于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堂观察中发现,高中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内容虽然有着涵盖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人文经典属性,实属一本难得优秀的审美鉴赏教材。但它在教学现实课堂中,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存在不可否认的落差,这样的差距很难在课堂第一教学时间引起情感共鸣。倘若我们忽视这一学情,直接进入教材主体教学是很容易挫伤学生对今后整体高中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继而会出现后期音乐课堂做作业时乱讲话等不良现象。为了防患于未然,教师不妨采用移花接木的教学策略,即立足学生熟悉且有一定共鸣基础的当下乐坛流行作品供其选择,以民主表决方式选出一首歌曲,并邀请推荐一位学生到讲台限时开讲,简要向大家阐明个人推荐依据。教师嘱咐学生带着推荐依据在音乐中(关闭视频)听辨感悟,引导学生在音色、力度、旋律与节奏等音乐元素中分享其个人见解,点评作品本身与演绎者表现特征。

如遇争论,教师也可及时板书关键词,带领学生针对争论部分复听辨析,拓展他们听觉深广度,激发审美想象,在最后的视听结合中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审美验证;诚然,教师亦可选择把声音关掉,展示图像或相关视觉信息来培养他们视听思维间互动迁移,以便提升他们审美鉴赏力和课堂参与度。

当课堂进展到这一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审美思维显然已被教师激活。这时,教师再接着推出《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开篇中具有一定文本认知基础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乐章“草原放牧”,按照作品曲式结构进行思维梯度性赏析,在听辨往返中,带领学生学习交响乐声部分类,探析不同乐器音色与性格趋向,进而在标题导出的语境中展开对作曲家使用相关乐器的美学内在逻辑性表达,再根据教材一二主题提示的速度术语,辅以作品中主题旋律学唱和视频介绍以及描摹演奏家演奏情绪状态来逐步完善他们对交响乐听觉思维的构建与想象,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聆听、感悟高雅艺术给予其的深度情感体验。

三、思维拓展、评价保障

创新是时代发展主题,培育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是教师应有的教育意识。如能把这一优势运用在第一课教学中,将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特别是倾向理科学习的学生对待音乐课堂的学习内驱力。

众所周知,自然、社会、人文是构成人类学科领域重要的三大支点。长期以来,在学生成长方面,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教师重点培养领域,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激励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困难课题时学会运用思维发散性,即突破逻辑思维禁锢去想、去试,才能使他们在相关领域成就卓越。我在施教创新班时,尤为强调这一观点。这源于我对高考状元生后续发展现象的思考和多年创新班观察。

创新班学生往往具有思维活跃,发现事物规律快,学习习惯较好,自我管理与反思能力较强等诸多优秀品质。但根据过去教学观察与反馈分析,他们在中考应试学科思维惯性引导下,在家长和亲友团评价中,对高中学习音乐的态度是不以为然的,甚至部分学生谈到了其家长或亲友团(基于自身成长环境与经验的简单判断)质疑高中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基于此,我在近年施教创新班第一课就 “创新和创新班的我们”话题予以简短探讨交流,当问及他们个体创造力如何时,许多学生哑然失笑,究其原因,有的学生直言应试主课压力大,无暇顾及高考无关的科目。面对这种情况,我向他们展示了一位高年级学生参照杨幂歌唱《爱的供养》创编的一段歌词让其模唱:“把书捧在手上,静静地观望。剪下一段文章,用灯光点亮…… ”同学们模唱后感慨道:“好感动、有真情!”

是的,这位高年级学生用创编释放出他应有的学习心境,这一点我们或许感同身受!看来,创新不难,关键是我们要用心感知学习生活,创出我们的感动!创作源于生活,创新就是基于现有的困境去寻找自我思维桎梏的突破,回顾《音乐、艺术、人生》中钱老(钱学森)访谈,言犹在耳、语重心长啊!

我们的高中音乐教材就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蕴含的大量信息是需要我们用发散性思维审美辨听的,如交响乐曲中动机性旋律捕捉、乐句离调等。学长的尝试也是一种别样的创新,既苦中作乐也拓展了思维,岂不乐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开学第一课的运用对学生后续发展意义深远。随机摘选往届学生对高中音乐课程学习的回顾予以证明。

看来高中音乐课与小学、初中有着本质区别,小学初中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唱歌乃至乐器的学习,但高中却开始注重音乐鉴赏。记得第一节音乐课,老师并没有直接打开教科书,而是运用许多生动的案例向我们阐述了音乐与人生、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深深触动了我的认知神经,激发了我对高中音乐课堂的兴趣。老师的幽默与风趣,智慧与责任和哲理性的话语让我至今受益无穷,这样的课我真的非常喜欢!

——2015级2班学生 姚 怡

对于音乐课,我多年的感受一直停留在初中听听唱唱的印象上,而高中第一课学习却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记得老师讲过一句话:“想获得深度品质游,就需要了解一个民族,需要先去感受它的民歌。”其实慢慢回味教材中那一段中国传统音乐部分的学习,的确如此。

回顾高中音乐课学习,体会真的很多。不得不说,老师是一位极具人生阅历,在岁月流逝中领悟许多的哲人。从他那里获得了不仅是音乐本身,而是音符背后那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的种种文化。

——2015级6班学生 吴天珂

结 语

总而言之,上好高中音乐第一课,一要让学生认知我们学科的与众不同,不能循规蹈矩,要给予他们新视野、新思维、新观念;二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情与心理,教学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三要找回他们学习初心,在追求学业理想与现实中,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感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内驱力。让学生在第一课教学中深刻体会到音乐与生命、学业间的重要关系,切实享受到音乐给予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当好“首席”,亦才能更好践行当下立德树人的品德教育。

猜你喜欢

第一课音乐课教材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教材精读
喜欢的课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