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微视点”—高中政治微课程实施中学术型教师的培养
2018-11-28叶绕平
叶绕平
(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江苏吴江 215200)
引 言
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实施是指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与高中政治学科相关联的微型事件进行计划、组织、制作、评价和修订,并在实际政治课堂中择机应用的过程。这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政治教师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政治微课程实施中教师成长的机遇
(一)课程文化自觉是学术型教师成长的新型场域
课程文化自觉是师生对课程的本质、作用和发展方向与趋势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理性文化认识。依据高中学生的智能兴趣、高中政治学科的宽泛链接和高中政治教师的共同发展愿望,高中政治微课程凭借其选题自由、内容简短、形式鲜活、网络支撑、自愿组合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空间,成为师生合作开发课程的舞台和教师共同研究的平台,成为生长课程文化自觉的微型场域[1]。
(二)微课程实施现状是学术型教师成长的新增长点
微课程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推广和应用上,其既能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又能吸引学生学习。但在现实教学实践过程中,其他学科的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开发了数量众多的微课程,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但是高中政治学科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却非常缺乏。在百度引擎中输入“高中政治微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关于高中政治微课程的研究课题只有两个:一是江西兴国平川中学徐雪梅老师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的年度课题;二是苏州吴江区“1+1”政治名师工作室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此课题在2013年11月立项,目前仍在研究第一阶段。这两个课题迄今为止基本还没有研究的理论成果出现。虽然高中政治微课在当前政治学科中已有一定数量的应用,如在酷6、搜狐视频、爱奇艺等网站有少数的微课视频,但是这些视频均为课堂实录,并且相当一部分在时间上超过了10分钟,像微课《高中政治货币的本质》(名师赵志勤执教)达到了33分钟,这些微课视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课程,只能作为教师学习的一种工具。苏州吴江区名师工作室虽然已经开发了相当一部分微课程视频和课件,老师在政治课堂上已经投入使用,但是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很不成熟,因此在其工作室网站——政治学科网(http://www.zzxk.net.cn)上还没有投入使用。由现状可知,高中政治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非常苍白的。虽然如此,微课程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资源,将给未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高中政治微课程实施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一)“微”生活的融入艺术
教师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此类内容需要经常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和情感,还应兼顾生生间的差异,准备丰富的材料。这是微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点。
以高中政治微课程之《网络定制消费:我的需求我做主》为例,此课程以“网络定制消费”为话题背景。这一设计灵感来自班级同学定制班服开始,学生进行了很多商品的网络定制消费,同时结合热播电影《私人定制》和热播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进行了从“网络定制的内涵、原因、影响”主题介绍→“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理论提升→“定制属于自己的人生: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经验”。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建立学生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的教学观,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回归、分析生活,表达生活以激活生命的超越,反思生活以提升生命的交互性,践行生活以满足生命的实践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学会分析、反思、实践和超越,最终实现自我的突破,激发教师成长。
(二)“微”话题的贯穿艺术
教学话题具有解疑释难、归纳总结的功能,课堂话题的展开应该是学生生活相互碰撞的过程,智慧与生成在碰撞中而生,话题成为学生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分析点。课堂45分钟,教师的讲授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对“微”话题的贯穿艺术决定课堂的高效与否。以高中政治微课程之《深度慰问公务员》为例,2013年年底,党中央和政府关于春节的放假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网友调侃:除夕慰问公务员。同时,习近平主席在党风政风的建设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反腐运动,这些都是当前的时政焦点,也就成为本微课程的现实载体[2]。
用形象设计的手段促进学生进入话题语境。话题设计是根据话题背景谈谈有关话题的看法、感受,它不需要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追问,它只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自己观点生成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创造的机会。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教学,知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政治领域有很多的课程辅助资料,可以直接形象生动地建立学生和知识的联系,成为贯穿课堂的微话题。《深度慰问公务员》中以漫画《春满人间》映射“过年了,爸爸去哪里呀?”和“除夕不放假,爸爸去上班”的对话,进入话题语境:慰问公务员,衔接书本《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用多个视角的手段促进学生进入话题表达。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这为多角度展开话题提供具体的依据,也为学生进入话题表达提供平台,教师必须变换话题的多个视角,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话题表达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例如,在《深度慰问公务员》微课程的实施中,讲解中围绕“慰问”话题,从“慰问之:原释义”→“慰问之:倾城考”→“慰问之:是非多”→“慰问之:责任大”→“慰问之:围城议”→“慰问之:打老虎”→“慰问之:后来势”等多个视角出发,给予学生更多话题表达的平台,将生活与话题、话题与教材、教材与生活环环相扣。
用视域融合的手段促进学生进入话题理解。现代解释学大家伽达默尔告诉我们:解释是一种“视界融合”。因为每个人存在都有限,然而在一定境域中,境域决定着其看世界立足点,从而形成自己的范围,即理解,或称之为“视界”。在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产生所谓的“解释学的循环”。例如,在《深度慰问公务员》中围绕“公务员”,从公务员考试分析政府系统的行政性,从是非多之“婚礼有看头、大楼有气派、机关成风水地”等分析政府中的不良势头并得出政府应该是怎样的,从几幅形象的漫画和时事新闻图片分析政府的责任和职能,从“围城议”“打老虎”分析政府应该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从“后来势”分析政治体制改革的前途和政府公信力。教师通过流畅的课程结构成功实现多种视域的理解铺展,成功地将视域融合实现话题的理解,成功推动微课程话题的贯穿[3]。
结 语
微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反思和微研究的过程,通过对课程或教学问题发现—解决—梳理—制成—应用微课程的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