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 让数学成为儿童向往的天地—关于学校数学特色建设的思考
2018-11-28张和军
张和军
(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 226600)
引 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价值与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然而,在很多小学生心目当中,数学虽然价值巨大,但并非美好可亲。数学远离学生缤纷多彩和天真感性的生活,其单调的计算、抽象的图形以及复杂的关系让学生头晕目眩,心感枯燥无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可感和可亲,能够主动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奥妙?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一、玩出数学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投入极大的精力,并乐此不疲。要想学生亲近数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入手,对数学产生好感,才能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特点,遵循学生好玩的天性,积极为学生寻找适合其能力水平的“数学玩具”:指导一年级学生玩“汉诺塔”、二年级学生玩“七巧板”、三年级学生玩“连环扣”、四年级学生玩“华容道”、五年级学生玩“鲁班锁”和六年级学生玩“魔方”;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指导不同的学生在玩数学玩具时,引导其达到不同阶段。
当“数学玩具”进入教室后,学生刚开始是意外,然后是摸索,接着便是思考,在层层引导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了。一有时间,学生就聚在一起动起手,教室里、走道边和操场上,到处可见学生摆弄的身影。一年级教室里小圆盘正在汉诺塔的三根柱子上有序地移动,学生互相比脑力、拼速度,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度。二年级的连环扣,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是脑力与眼力的交融。三年级的学生从解二连环入手到解四连环熟练,甚至到解九连环,层层深入,层层提高。学生在解连环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分析和推理,发展了动手能力。五年级玩的鲁班锁,结构巧妙、结实牢固,拆不易,拼更难,凝聚了古人的榫卯智慧。面对奥妙无穷的鲁班锁,五年级的学生既有独立的凝神推断,也有同伴间的相互协作、分析结构和推理想象,以能解开鲁班锁为荣,以能还原鲁班锁为傲。魔方更是在《最强大脑》电视栏目的助力下,深得六年级学生的喜爱。在六年级,人人都有魔方,很多学生都会玩,从一面同色,到一阶还原,再到三阶还原;从难度到速度,不断寻求突破。这些“数学玩具”以其变化多和可玩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大脑,挑战学生思维。
二、品出文化情
数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熟悉的《一去二三里》用10个数字勾勒出一幅淡雅的山村风景画。《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三个数字阐述了道家哲理……在诗句中、在成语中、在对联中甚至在谚语俗语中,总能见到“数”的身影。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其含义领会的程度不同,但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文学的密切联系。
学校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到文学中探秘。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将探寻的收获,在数学特色活动课上交流展示。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展示形式,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朗诵含有数字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学生就玩起了数字诗歌接龙:一行白鹭上青天;二月春风似剪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间四月芳菲尽……由一轮PK发展到多轮互相比拼,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既有单枪作战,也有团队协作,教室内外诵读声琅琅。中年级的学生积累更为丰富,既有诗歌,也有成语,通过诗词填数字游戏,感受到数学在文学中的精妙。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更为广泛,有的诗句中隐藏着精妙的数学问题,如明代伦文叙为苏东坡《百鸟归巢图》题的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细细推究就会发现:“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2。“三四五六七八只,是3×4=12,5×6=30,7×8=56。四组数字相加的和,正好是100只。再如《苏武牧羊》《李白沽酒》《赵嫂绩麻》《古寺几僧》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1]。将含有数学问题的诗句引入课堂,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阅读并不仅局限在诗句上,还有数学趣题和数学故事等,如《狄青百钱定军心》《韩信点兵》《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
将数学经典文化引入数学特色课堂,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在主动参与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体会数学价值
学校根据各年级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各种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用数学时体验数学应用的真正价值。比如,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给学生分享了《朝三暮四》[2]的故事,学生很快就发现猴子陷入了数字陷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们与学生研读《阿王卖蟹》[3]的故事,共同分析螃蟹每斤100元,分开卖,蟹脚每斤30元,蟹肚每斤70元不合理的原因;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计算牛奶盒上的数据标注是否真实。在课外拓展上也将用数学作为价值导向。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斐波那契数列规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上一组枯燥的数字,但当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就发现这一数列竟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遵循这个数列的规律,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总是美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苹果手机的logo都能找到这组数列的影子。
数学的应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数学。如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意义,学校除了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外,还提供了生活中广泛应用数学的学习材料。比如,计算机编码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人类基因组破解归功于数学计算、海王星的首次发现不是依赖于天文望远镜而是数学计算,就连海湾战争的发起也源于数学计算……
通过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一再追求,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自己的成长,体验到数学枯燥背后的神奇和抽象背后的美妙,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结 语
要想让数学变得可感和可亲,成为儿童向往的乐园,就需要向学生展现数学可亲可感的一面,向学生展现数学的魅力。教师需要从学生兴趣着眼,站在他们的立场,通过创设和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好奇与热情。让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挑战,不断超越,必能让数学这颗种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萌芽,并渐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