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8-11-28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秦旭婷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秦旭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特点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从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角度来说,它具有实用性、简洁性、快速性以及真实性的特点。还有学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融直观性、概括性、探究性、关联性于一体的文本形式,这样的文本形式往往将内容直接呈现出来,不用具体推敲其语境,如用数据、图标、图画等形式呈现。但这种高度的直观性和概括性也为学生阅读增加了难度,如何快速提取、转化、整合信息成为阅读难点。而在类别上,从表面特征来看,“非连续性文本”可分为纯文字类文本和图标类文本,而纯文字类文本又包括实用类文本和知识性文本。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更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如何使用主持词,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还有药物说明书等,均属于实用类文本。知识类文本则又包括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等。
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首先,阅读此类文本丰富了学生平时阅读的形式,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其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图文类的文本大多生动有趣,如漫画就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比较浓厚。再比如谜语、歇后语、对联等文本,在表达方式上都独具一格,也广泛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字不再枯燥,让课本更加精彩。当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有别于之前阅读“连续性文本”时采用的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在培养和训练一种更全面、更具发散性、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方式,前者指向的是静态的知识,而后者指向的是动态的能力和思维。可以说,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会思考、会表达、会学习语文的人。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1.扩大阅读范围,整合阅读类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认识它,了解它,才能驾驭它。当学生第一次接触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就要有一定的教学意识,先以课文上的文本为范例,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适当拓展文本类型,让学生从第一次接触开始,就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特点,这样学生下次再遇到“非连续性文本”时,就会有一定的“元认知”和“近因效应”,对这类文本就会自觉重视、敏感起来。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遇到药物说明书这种十分典型的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提取信息之后介绍文本特点,相机补充其他符合四年级学生学情的几种“非连续性文本”,对几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依次做具体介绍,如曲线图、表格、漫画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样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整合文本中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内涵。
另外,从细处着手,用点滴灌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于无声处彰显力量。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文中列举的6个事例中,1、2小节的事例属于略写,3~5小节则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写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文章层次清晰,详略适宜,且详写和略写的表达结构十分典型,语言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兼备,可以成为学生说明性表达的范例。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概括详写事例的主要内容时,试图引导学生用略写的句式来概括详写的段落,借略概详,并将词语填入表格,这样一种将两类文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既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又提高了学生转化和运用文本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调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的时候,当学生拿到一种新型文本进行阅读时,会产生阅读障碍,读不懂文本,或者不懂怎么读文本。在平时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寻找,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乐趣,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素材,让“非连续性文本”这种偏向理性抽象的文本变得感性形象起来,使阅读不再陌生,让文本妙趣横生。
2.完善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评价时,应采取过程性评价措施。除了关注学生阅读的量之外,更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能够培养什么习惯,增强什么样的能力。如在实用类文本上,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能快速找到文本所提供的关键信息,是否具备了信息检索、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在知识性文本中,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读懂了文本内涵,是否能将文本内容内化、概括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在图文性文本中,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看懂图意,将显性抽象的知识迁移成具体的语言文字,明白图文的走向与动态,并对图文做出解释,联系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形成评判性思维,激发个性化阅读。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文本形式,而关于它的研究尚且处在起步阶段,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试图寻找有助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对本人今后的阅读教学产生促进作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在这个“大语文”的时代既能体会到语文的人文性,又能发掘其工具性,成为一个思维力强、阅读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而在这条路上执着探索的教师们也必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