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
2018-11-28肖凤琼
⦿肖凤琼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这句话语充分说明了开端或开头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好的且有效的课前导语,是一堂好课取胜的关键一环。精心设计的课前“导入”,是启发、激趣、探究的好形式,能让学生在快速进入文本,感知文本,以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与思想。
一、情境创设导入法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其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其思维的迸发、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产生。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从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开始的: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出示寻人启示的“信息”:我是小蝌蚪,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看到别的小动物们能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妈妈在哪?听说你们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帮帮我找找妈妈,好吗?在激起学习气氛之时,进入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学中,再引导看图: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学生说出: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和乌龟)。在教师提出了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就自然引出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这样,经过有趣的导入,再要求学生朗读、品读赏析,让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视频影像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手段。如果能结合文本,利用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引入新课,能渲染学习的氛围,激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六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的教学是利用影像导入,走进历史,讲述《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片段、百日维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引出学生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之后,悟情诵读:(1)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与地球。)这一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生灵遭涂炭,他痛心哪!他希望我们的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的呢?(引读 红日初升……来日方长。)等。在《永远的一课》也是从两段精心设计的视频开始的:第一段是贫困山区小朋友的生活学习视频,第二段是我们莫里中心校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频。观看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感想。看见这些巨大的生活反差你有什么感触吗?当你坐着温暖的校车来到温暖的教室来上课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有些孩子他们要走过多少山路才能到达那破旧的教室,对他们来说一本像样的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想到这些你们觉得你们生活中出现的那些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引入课题《永远的一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另一个课堂,看一看另一位老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是怎么教他的孩子们认识困难的!
三、设问激趣导入法
多思多问,多疑长知。如《揠苗助长》二年级的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明白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了创设好情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很特别的礼物——种子。你们想要吗?(生争先恐后想要)但是,老师很担心,如果把它给你们,你们培育不好怎么办?那谁来说说,你会怎么培育这些种子呢?之后,学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答案:“我会给它施肥。”“我会给它浇水。”“我还会给它捉虫。”真有不少有创意的答案。老师接着说: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都是种植小能手。可是,古时候有个农夫,他却把他的禾苗全都种死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默读这篇寓言,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此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精心设计设问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我的自白书》教学,有一老师就从设问入手: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自白”加上了双引号);陈然为什么要给“自白”加上双引号?他的“自白书”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注意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导入很好奇,引发学生积极动脑。
四、美文朗读导入法
语文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2017年秋季使用了统编教材,据统计,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新教材采取“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如一年级下册的一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语文园地二》,课文看似没联系,但细究还是能发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现在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必须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美文朗读的导入新课,体会语言的韵味,让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离不开特定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如《永远的一课》的教学,在朗读之后再感悟:“永远”的含义是什么?用它修饰“一课”有什么意义?这节课哪里与众不同呢?在文章中找到答案。(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在这个与众不同的日子里同学们有什么表现?(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满屋子”的跺脚声),这样从美文品读中去理解语文的本质,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只有有了读书的兴趣和氛围,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