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辩证分析
2018-11-28钟头朱
钟头朱
发端于欧美的研究性教学移植到中国后,中国许多课程的教学引入了研究性教学。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采用了研究性教学。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由教师指导和组织的,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为途径,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目的教学活动过程。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性教学也具有两面性。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研究性教学的两面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局限性,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到课率下降,低头族增多,部分学生人到心不在,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成了“考试机器”。而研究性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研究性,其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不懈地探究,从而发现真理,得出结论。在实践探究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从小组的合作成员、分工、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分析到成果的形成,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这迫使学生必须亲自参与探究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通过探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特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这些功能和目标仅靠教师课堂说教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学生体验、内化方能达到。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甚至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教学目标。而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探究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个人行为的观念体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教学目标。[1]
3.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性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的讲授,联系实际较少,即使联系实际也是教师一人唱戏,学生只是听戏者,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分析,导致学生不能也不会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学生普遍关心的、容易产生疑惑的、具有时代感的现实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学习,亲自探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良性互动,并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研究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研究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书本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灵感,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研究性教学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以合作手段获得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交流、求同存异,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局限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舶来品”的研究性教学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1.研究性教学适用的严格条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运用。
研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开展,需要诸多条件。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从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团队。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方面要求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具有从事研究性教学的能力,包括课堂驾驭能力、开发创新能力、情景创设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性教学的工作量巨大、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其次,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和能力。做好研究性教学,学生是直接的实践者,研究性教学最后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研究性教学的直接结果就是研究性学习。为此,学生除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外,还应具备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和团队合作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否则研究性教学只会徒具形式,走走过场,甚至难以开展下去。最后,研究性教学适用于20-30人的小班教学。由于研究性教学最终要求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实现人人参与、充分讨论和交流的效果,必须是小班教学,所以研究性教学仅适用于小班教学,这与目前全国高校盛行的动辄上百人的大班教学存在着冲突。
2.研究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课,具有帮助大学生系统把握理论知识体系、把握理论武器的功能。[3]这种“系统把握”仅通过研究性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研究性教学中所探究的问题可能只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课程的一个理论或几个理论的某几个方面,而且所探究的各个问题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无法形成一个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完整体系,更无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理论形成“无缝对接”,因而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单一的研究性教学会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3.研究性教学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研究性教学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如果不注意加以控制,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会为了一味“迎合”研究性教学,凭个人喜好随意删减一些教学内容,孰不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虽有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之分,但是这只是相对的,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往往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有自身的优势和固有的局限性,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准确定位,正确处理讲授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关系。讲授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关系而言,讲授教学处于基础地位,研究性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同时应加强师生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精选内容,实现从教学内容到问题创设的转变;把握限度,力争实现教学任务目标与研究性教学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