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8-11-28
河北省沧州沧县崔尔庄镇中心小学,河北 沧州 061000
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品德与社会是属于自然社科类学科的一种,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便是通过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及自身的规律特点,将之很好的灌输给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品德与社会教育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为接受更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包括对于自我性格品行的塑造。为此,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并展开了一些列的课改活动,这都为目前的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传统的小学教育,都是以语数外三门学课为重中之重,完全忽视了其它自然社科类的课程,这对教育理念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对小学生道德品质进行合理的塑造与教育,所以近些年校园暴力越来越低龄化,这给社会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也给其它学生带来了伤害。将品德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怀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授课过程中,应当适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教学的案例教学,借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为自然社科类课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合理的,同样也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出社会生活中关于道德方面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对小学生加以解释。例如,在马路上行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走;在过红绿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要走斑马线,不能随意跨道路栏杆。倘若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对他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也扰乱了社会秩序。合理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也产生了更深的印象。
二、将教学方式与生活进行紧密贴合
与传统的理论课堂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的是大量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是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三观为重任,为此提供最大帮助。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是与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将教学方式与生活进行紧密贴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小学生获取知识,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尽最大的可能设计出一种贴近生活、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有些小学生没有勤俭节约的概念,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资源会有一些浪费的行为,浪费水资源或者浪费粮食等。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播放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让小学生真正从比较中体会到自己如今生活的珍贵;或者适当限制小学生的饮水量和饮食量,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饥渴感,从而改正自己浪费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生活化,也使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品行的重要性。
三、将教学成果与生活进行合理连接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让小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而是更应该让小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大都在6至13岁的年龄阶段,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也能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为切实加强对小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年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与生活进行合理连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成为一名有担当的人。
课堂学到的品德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运用,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去孤儿院奉献爱心、去捐助站捐资捐物等活动,带领学生从这些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再将高尚的道德品质仅仅体现在口头上,而是切实在行动中表现。通过帮助他人,小学生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和骄傲感,这会促使小学生更乐于助人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将小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高品格人才。
总结:
用生活化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和社会教育、在生活中让小学生更好理解品德和社会教育,这是塑造学生正确三观、形成良好品行的有效途径。通过将自身学到的品德与社会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学生真正培养了自身的高尚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