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8-11-28刘伶俐
刘伶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这一指导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并且,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本文将以湖北文理学院《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为例,探讨通识教育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简介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也是一门普及性的人文素养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讲解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第三部分讲解各国的风俗与礼仪,主要选取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五大洲中的部分代表性国家介绍其风俗和礼仪的基本概况和独特之处。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礼仪修养,以便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行为举止谈吐规范得体。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国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二.《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
把思政教育融入《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加以完善,充分挖掘和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育人点,恰当把握育人点与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切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的目标。
1.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着策划、实施和主导的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效果高低,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改变只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观点,切切实实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和责任,提升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很多专业课程的老师认为,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来承担,就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是自己职责所在,往往侧重于教书,忽视了育人,缺乏育人意识。因此,在教师个人能力方面,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忽略了育人能力。其实,一个学生专业素养再好,如果道德素养匮乏,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要具有育人意识,并且不断增强自我的育人能力。作为《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的任课老师,首先要从一言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塑造好个人形象,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己育人;另外,还需要通过日常学习或者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补充,把这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恰如其分地结合到一起,最大效能地发挥此课程的育人功能。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对教学活动的结果所做出的预期。它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结束的终点。它是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它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衡量教师教学任务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
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育人”功能,制定育人目标。《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的三大目标,具体如下: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往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和遵守要求;让学生掌握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学生了解五大洲各民族风俗与礼仪的基本概况,并且了解不同国家独特的民风民情。
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灵活运用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各国文化的认识力、理解力和评判力,掌握正确的观点观察、分析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育人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挖掘教学内容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作为一门综合素养类课程,教学内容上需要凸出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的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让价值引导功能得到凸显。通过初步梳理,《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主要育人点如下:
(1)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在讲授“维护形象”和“不卑不亢”等国际交往原则时,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国际交往中个人形象不仅代表个体,同时也代表国家,只有维护好个人形象,才能为自己和国家赢得他人的尊重。“不卑不亢”要求在对外交往中要自尊、自重、自爱,同时也要谦虚谨慎,可以通过涉外人员的维护祖国尊严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时时刻刻心中有祖国,在任何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在介绍各国文化的时候,强调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比如服装上,韩国的韩服和日本的和服都是受中国汉服的影响;礼俗上,日本的传统节日成人礼等是受中国礼俗的影响;文字上,日本和韩国的文字中有很多汉字,是受中国文字的影响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世界各民族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和重视的案例,比如南非对部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苏格兰男子穿裙子习俗的保留等,让学生们也要拥有一颗想要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
(2)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的一员,责任无处不在,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等等。具有责任意识是一种美德,也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品德。在此门课程中可以把责任教育与“保护环境”这一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融合,以日本和西方国家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为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
(3)诚信友善
诚信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大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具有诚信友善的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此门课程中可以通过“信守约定”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典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感受到诚信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重信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也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保证,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入乡随俗、主随客便和客随主便”等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体会友善是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之音,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友善待人。
(4)勤奋自信
勤奋和自信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对学生在校学习、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门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成功人士为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勤奋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比如爱尔兰踢踏舞王“迈克尔·弗莱利”,一秒钟能够用脚敲打地面35次,这一惊人的纪录是他常年累月高强度训练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你每天都要训练10小时以上,才有可能使腿部肌肉灵活地高速运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数据,我想至少要磨破500双舞鞋。”由此例教育学生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自信意识的培养可以在“不必过谦”原则的讲授中,以在跨国公司应聘的案例,告诉学生“谦虚”是美德,但是不能过分,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正面肯定和评价自己。
以上是对《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主要育人点的初步设想,仍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