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预设与有效生成

2018-11-28张彩娥

文学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结论预设文本

张彩娥

阅读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不少教师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独霸课堂。第二种现象是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把课堂上的所有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客,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生成”思想的跑马场。如何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一.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阅读教学中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的同时要注意和强调:第一,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哈姆雷特应当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被解读成奥赛罗或是其他什么人物。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也应当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吧!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第二,追求自我超越和更优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片面性。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视野局限,消除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偏差,欣赏和汲取他人有益的看法、有价值的观点,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二.结论与过程的关系。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也是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体现,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

三.相互依存关系。有效预设与有效生成是相互依存关系。作为新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性教学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但也应指出,生成性教学不是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儿,不是随心所欲。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绝不是学生主宰课堂。因为课堂教学出现的某些看似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其实缺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认为生成性教学是在课堂动态中的动态变化状态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我觉得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指导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功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因此课堂生成性教学绝不是由学生这一群体“自由放纵”主宰课堂始终的。

四.相互包容关系。有效预设与有效生成是相互包容关系。有了预设,才知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了预设,才知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顺序,因此,预设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只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对文本、学生动态形成进行多种考虑,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应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及时生成”,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想这一“顾及”正好解释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预设,应如何预设。正是有了预设,生成性特征才能更好的体现。

猜你喜欢

结论预设文本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结论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