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迁移
2018-11-28孙金丽
孙金丽
一.语文学习迁移探究
1.“迁移”的教学含义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三类迁移理论是学术界的主旋律,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这三大理论都是以学习者的内部认知机制为研究中心的,虽然它们各有各的不同点,但仍然可以从探究“迁移”的教学含义这一角度探讨“迁移”概念上的共同要素。
第一,强调先行组织者。三大理论都强调迁移过程中的先行组织。
第二,强调前项任务和后项任务之间的相似性。无论是表面形式的相似,还是内部原理或结构的相似,前项任务和后项任务之间必然有一种联系,找出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是促进迁移发生的关键。
第三,强调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把迁移三大理论的共同要素应用到教学的特定环境当中,可以把“迁移”的概念定义为通过教师的先行组织,让学习者明白前项任务与后项任务之间的关联,并让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行选择学习策略,使其思维获得有效转换以及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提高的一种影响。
2.“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以课文为主要内容的文本,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自我心灵的对话等模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理解的有意义的阐释的过程。“迁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界定“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义呢?可以从“迁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设计内容的多少等方面着手。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与“迁移”有关的理念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情感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知识方面)。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价值观方面)“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能力方面)“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方法方面)。
综上所述,迁移的教学含义可以界定为: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学习者的语文素养等能力获得提高,教师通过先行组织,让学习者依据自己经验,通过自行选择学习策略,然后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使学习者受到专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二.语文学习迁移的应用
语文教材撷取了大量名篇范文,内容包罗万象,所含知识点也可谓星罗棋布。然而“,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充其量仅能谓之“鱼”。“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运用迁移理论,使语文教学达到“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最终目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迁移呢?
一是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欲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在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为学生学习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就是纵向迁移。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文《一个降落伞包》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概括段落大意。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三年级语文教学“概括层意”目标的提高;学会了概括段落大意,又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打下基础。在单元中“,概括段落大意”是首次明确提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和以前学过的“概括层意”有什么异同,如何利用以前学过的“旧知”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自觉地将“概括层意”的“旧知”迁移到“概括段落大意”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2]
三是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知识其实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才有意义。[3]语文课上有着大量的知识横向迁移的实例。比如教师教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地”字,知道了学习先查部首“土”,再数“也”字有三画,从“土”部的三画中就能查到“地”字。他虽然只查了一个“地”字,可他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能用这种方法去查其他许许多多的字,这就是横向迁移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4]
四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习的迁移。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
1.指导学生善于将迁移运用到语文学习中
不同学习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共同的要素或成分,才会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共同要素,并利用这些共同要素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例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单元时,可将这单元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消息,前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讲读课文,后篇《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为自读课文。第二组为通讯,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讲读课文,后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参考阅读课文。教材中的任何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地游离于教材整体结构系统之外的,它与前后相关单元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瞻顾联系。如这一单元的训练文体是消息和通讯,恰好与第三册的“读报常识”单元相呼应。第三册“读报常识”单元专门有一课是《消息通讯》,不但选入了两篇消息、两篇通讯,而且特意为之配了篇《怎样阅读消息和通讯》的知识短文。还有,这一单元(指初五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以“严峻的人生答卷”为题写一则评论。评论有什么特点?第三册“读报常识”单元第十一课就是《评论》,也从报纸上选进了两篇短评,还配了篇《怎样阅读评论》的知识短文。只要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单元都体现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之间前呼后应的迁移特点。
2.促进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见的迁移
在教学中,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从两个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了描写,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生动的描绘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场面,另一方面还从兵马俑的身材特征、衣着特点和动作神态等方面展示出了它们生动的类型和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课中学习的有关秦代及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从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背景中来感悟秦朝的霸气,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5]
音乐对语文学习的迁移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将与文章主题相近的音乐穿插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营造出一种与文章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理解和体会文章。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运用一段音乐来导入文章的学习,当然,这个音乐必须是教师课前精心挑选的,与课文主题相关。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以营造出一种与课文相同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去体会作品,理解作品,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融入作品,理解作品。
其他学科对语文教学的迁移作用也是存在的。例如,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知识可以运用到语文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中,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美术课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语言描述的画面的感知和想象等,这些迁移现象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