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朗读训练 生长语文能力

2018-11-28孔德美

名师在线 2018年34期
关键词:牧童语感姥姥

孔德美

(江苏省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江苏仪征 211400 )

引 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甄别方式,借助朗读直抵意蕴

(一)扣文体选择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本大多是朗朗上口的优质文本,不仅在遣词造句和言语形式上堪称典范,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体特点,而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朗读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问题的语言表达风格和独特的言语形式。

以童话体裁的教学为例,教师要着力聚焦于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童话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在教_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教师将文本中的人物分为小稻秧、喷雾器、杂草三类,并紧扣不同的关键词来感受人物的特点,如从“气势汹汹”体会杂草的蛮横无理,从“脸色蜡黄”体会小稻秧的弱不禁风,从“洪亮的声音”来感受喷雾器的义正词严。有了这样的体悟,教师的朗读指导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即紧扣人物对话的内容进行指导,让童话故事的朗读变得有声有色。

(二)依主题选择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的,文本之间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或者写作方法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主题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儿童情趣的渲染,也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浸润[1]。不同的主题蕴藏着不同的情感,也就决定了有不同的朗读策略,因此,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需要从文本的主题入手。例如,《卢沟桥烽火》主要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军民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作者在描写我方和敌方时,采用褒贬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旨在揭露敌方凶恶成性、蓄意挑起战争的险恶用心,展现我国军民被逼无奈、英勇抵抗的顽强精神。教师就可以从这一主题入手,以不同的语气来展示敌我双方所承载的迥异的感情色彩。

二、把握时机,借助朗读传递情感

(一)范畴聚拢,扣准朗读训练的价值点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在感知文本时持续的时间也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策略,寻找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贴合文本语言特色的朗读形式,找准文本朗读的训练点,将整篇文本的朗读指导浓缩在最为核心的价值点中。例如,《姥姥的剪纸》是一篇非常优美而富有情感的散文,篇幅相对较长,处处指导朗读显然不太现实。因此,教师着力将指导的语句放置在最能体现姥姥剪纸特点的语句中,如乡亲们对姥姥剪纸技艺赞颂的语句,就可以采用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读的方式,将乡亲们对姥姥由衷的赞叹整合起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一句,连用了六个“剪”,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作者运用反复手法的用意,就会读得机械生硬,甚至有重复啰唆之感。为此,教师可以读每句话的前面部分,让学生读“剪”字,教师的朗读极富层次且有变化,无意之中引领着学生在朗读“剪”字时也形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没有任何的重复之感。

(二)辐射延展,凸显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总是将课文朗读训练设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层次,目的是让学生在多维朗读中积累语言、悦纳语言,直至形成语感。例如,教学《伊索寓言》中《牧童和狼》一文,牧童多次哄骗牧民“狼来了!狼来了!”,直到最后一次,狼真的来了,牧童再怎么呼唤都无济于事了。课文中两次描写了牧童的呼喊,都运用了“狼来了!狼来了!”,对于这两句的指导,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朗读层次:首先,结合语境理解这两次呼唤时的不同目的,第一次旨在戏弄牧民,以求得自己快乐,所以朗读中就应该有极强的戏谑成分,而第二次是狼真的来了,因此朗读中就应该透露出牧童的紧张、恐慌;其次,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牧童和牧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表演中丰富语言、积累语言,深化朗读的不同训练。

三、延伸空间,借助朗读习得语言

(一)分解语言,让朗读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要借助文本具体的语言情境来感知核心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对文本中所蕴藏的语用价值点进行分解,并利用朗读的方式加以体悟与感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感的铸造。例如,《推敲》一文讲述了贾岛斟酌、推敲词句的故事,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改写:(1)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改成“访问朋友”;(2)他想起昨晚即兴写成的小诗,改成“即时写成”;(3)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改成“月夜的安静”。之后,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改动是否可以,为什么?这样的设置是将文本语言的体悟分解成了各个不同的细节,学生着力进行品味与感知,就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联系读、对比读的方式,认识到“拜访”除了具有访问之意,还有崇拜、尊敬之意;“即时”只能表示时间,无法表达兴致高涨之意,这与当时贾岛身处的情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宁静”除了安静之外,还写出了环境的优雅闲适。

(二)强化留白,让朗读促发表达

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常常会在文本中留下一些表达的空白,教师可以通过强化朗读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语言,并真正揣摩文本语言所包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仍以《姥姥的剪纸》中“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为例,这是一句典型的概述视角的描写,设置并及时切换了六种不同的情境展现姥姥“剪”的情境,而作者并没有描写姥姥在这些情况下具体剪的过程,这就给学生的拓展想象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依托不同情境、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进行朗读之后,围绕这样的提示想象:数九隆冬姥姥是怎么剪的?三伏盛夏姥姥是怎么剪的?日光下姥姥是怎么剪的?月光下姥姥是怎么剪的?甚至摸黑姥姥是怎么剪的?引导学生展开细致的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想到的画面和动作展现出来,从而对文本的内容形成了有效拓展与补充。

结 语

朗读是夯实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外走向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给予学生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操练、不断巩固,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牧童语感姥姥
姥姥的老歌谣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聪聪的信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牧童与老牛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