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作,言语人生——小学生自写小说现象分析
2018-11-28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凌星华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凌星华
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几乎所有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真正的儿童创造是自发的、不费力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成规和陋习的自由。小学生自发写小说的行为,有别于教学意义上的“儿童习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真的”自由感知和“天真的”、无抑制的自发性和表现性组成的,即语文学科领域的“儿童创作”。潘新和教授说,事实将证明“学校不培养作家”的荒谬,文学写作不只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为了培养兴趣、情趣和想象力。儿童创作,是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是对人的言语生命的回归,关怀人的审美需求和超经验、超现实的幻想性需求。
一、言语创造力在儿童创作中得以呵护
言语创造力,是言语生命能的释放和语言个性的体现,是存在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绽开的花朵。
1.彰显言语个性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呵护”它们言语生命的潜质,使它们言语上各具特色。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在他的《儿童写作论》中告诉我们:儿童的言语个性得用“自由”来涵养。只有在“自由”的场景下,才能孕育自然生动的个性言语。“儿童写小说”恰恰满足了这一“自由”,它使学生的言语个性得到了巩固与张扬。笔者班级学生杜蘅的自写小说《巫女记事之遗失的祈愿水晶》彰显着她独特的言语个性——唯美中透着些许的哀婉:“他们谁也没注意到,在背后的树丛里,一直有一个男子在关注三人的一举一动,透过他碧蓝的眸子里,竟有一抹淡淡的忧伤,嘴角泛出一丝苦笑……”学生陈星彤的《女巫日记》透露着她言语的时尚而俏皮:突然,她看见了一个不可飞越的森林,黑压压的一大片,她喃喃道:“啧啧啧,真不错呀老天,居然必经之路上有一片那么大的森林,看来我们倒霉了!”
2.激活言语创新
言语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但言语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不是靠课堂教学“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言语创造力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上的反规范力。儿童随心所欲地“写”,自觉或不自觉地打破“约定俗成”,于是“创新”诞生了。还是杜衡的《巫女记事之遗失的祈愿水晶》:这时,柯洛娜导师冲了进来,大叫道:“都给我闭嘴!小心我用烈焰术把你们都变成烤女巫!虽然我也很高兴,但是……”柯洛娜导师故意留了个弯儿。杜衡没有继承“卖关子”这一表达,而是创造了自己的句子——“故意留了个弯儿”,妙趣横生。学生桑梦琪给她的自写小说取名《丰秋云雾》,这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她说:“丰云,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秋,预示着丰云的一生像秋一样丰盛、丰硕,精彩。雾,则是迷惘之意。”打破原本文字的“顺理成章”和“文从字顺”,言语得以创新,素养由此显现。
二、言语想象力在儿童创作中得以牧养
在语文教育学的词典中,言语想象力是作为一个人的符号能力与精神创造力的代名词。儿童创作,让想象有了恣意的驰骋,也有了放飞后的聚焦。
1.助力想象驰骋
科幻作家杨鹏先生认为想象力源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愿望,其次是要有激情。在与班级自写小说的这些学生聊关于“写小说给你带来哪些快乐时”,其中有人说到,每当我把自己最厉害的形象放进我的小说中时,我就非常快乐。还有人说,当我创造出许多人物,而这些人物从来没人写过时,我就觉得他们有了生命,真的很爽。这里的人物“创造”,是想象的驰骋开出的绚丽之花。杜衡在她的自写小说章节中,如此放纵她的想象:第一章 出发去寻找他/第二章 巧遇神秘人/第三章 正式的攻击/第四章 吸血蝙蝠/第五章 诡异的迷沙。一路上,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但这困难又是千差万别的,从人到雪狼到蝙蝠再打迷沙,思维的跳跃彰显了想象的魅力。
2.推动想象聚焦
想象既是新奇与合理的统一,也是有理与无理的统一,是奇思巧悟、无理之妙,是物外之物、象外之象、无理之理,是每一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符号生命欲求的自然呈现。同样是上面想象的例子,其发散又都是围绕“上路”展开,困难千差万别,但不离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复仇之路注定是充满劳顿艰辛的,可谓是“形散而神聚”。
三、灵魂深刻性在儿童创作中得以锻铸
儿童创作的过程,也是灵魂不断纯净和不断重组的过程。写,使人变得安静而深刻,使心灵有了一份诗意的栖居。
1.走向心灵纯净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其丰富的内涵和变动不羁的表述,往往成为人的情感皈依。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感动,只有在感动中才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写是一次心灵的释放,当我把自己内心的嫉妒、自私、仇恨通过文字、借助故事表达出来时,我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我记不得哪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坏不到哪儿去。莫言说,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我信文学有这种功能。我认识到了一切是绝望的,才有可能义无反顾地去做好事,尽量地在短暂的时间里面让自己和他人欢乐、幸福,让大家也明白,我们在绝望当中也有希望。这是一种灵魂的自我拯救。杜衡的作品中已有了这样的意识:静希早有心理准备,她觉得自己有能力保护巫女国,这是一次对灵魂的进化。
2.走向灵魂重组
余秋雨先生说过,写作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达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表述实际上就是在组建自己的灵魂。儿童的创作恰恰是在不断地深刻自己的灵魂,重组自己的灵魂。学生邵杨在《早安,玫瑰女孩》中叙述了一个敏感的乡镇孩子面对“帮助”,如何摆脱“另类”的自卑,其实是灵魂的不断打碎与重组的过程。这个灵魂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其实恰恰是现实中作者的灵魂的投射。不断重组的灵魂是深刻的,是比较不怕未知的、神秘的、使人困惑的东西,而且通常是主动进攻,从中挑选难题,全神贯注地思考它。
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写,这在童年时代尤其重要(潘新和语)。它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让习作教学变得更动感,更适合儿童文化需求;它改变儿童的写作姿态,让封闭的“习作任务”走向开放的“言语分享”。儿童创作,无需强求每一个孩子。不排除部分学生有文学的基因,他们的文学潜能应得到精心的养护,他们的才情应得到充分的施展。重要的还在于,不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需要文学,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