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研究综述

2018-11-28曹梦娇

文学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个体

曹梦娇

一.共同体研究发展演变

共同体研究有着丰富而长期的发展过程。自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起,对于共同体就开始进行了思考,其在《政治学》开篇中提到:“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并且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至善”,是一种共同利益与需求。

此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传统价值崩塌,社会动荡,人类社会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了时代新问题,引得学者进一步思考。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前的社会阶段定义为共同体阶段,其中,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2],“尽管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发生关系,如作为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3],由此,马克思认为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源于人自身,而不是外物。随后的资本主义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由内在转向外在,“这种互相依赖,表现在不断交换的必要性上和作为全面中介的交换价值上”[4]。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虚假的共同体”的质问,指出在这种所谓“共同体”中,“个人只是作为一般化的个人隶属于这种共同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5]。基于这一质问,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真正共同体”,其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共同追求平等的共同体。

在前人基础上,现代德国社会学缔造者之一的滕尼斯,为“共同体理论”下了经典的定义“共同体意味着人类真正的、持久的共同生活,而社会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东西。因此,共同体本身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则是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6],作为共同体研究的集大成者,站在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路口,滕尼斯开始把共同体关注于社会学本身,将“共同体”其与“社会”的概念中进行剥离,使共同体明确与深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野心日益膨胀,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盲目消耗资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学者们开始了新的思考,整体论作为生态学的的理论基础,更多的生态学家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学之父利奥波德把共同体融入自己的专业之中,构建了“大地伦理”,“大地共同体”是其内涵之一,为日后美国的环境运动提供了指导理论。

在共同体主义的兴起中,共同体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其被作为对于个人主义抨击的理论武器,“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仰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积极行动的动力,并赋予其生活的意义”[7]。共同体主义强调共同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在个人作出选择的优先权。同时,强调共同体内的伦理建设,为共同体研究注入了伦理学思考。

二.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一)何谓“共同体”

在希腊文中,“共同体”是“koinonia”,它的本源是形容词“koinos”,意为“共同的(common)”。而英文Community作为“共同体”的意义,是由拉丁文前缀“Com”(“一起”、“共同”之意)和伊特鲁亚语单词“Munis”(“承担”之意)组成的[8]。百年来,众学者提出近百种“共同体”定义,但至今也没有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共同体这一概念。因此,随着哲学与科学发展,共同体理论开始被嵌入到新的学科中,更多新的共同体诞生,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等,从愈多的实际应用中归纳出三个特征。第一,共同性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第二,共存共生是共同体与其个体的实在关系。共同体是个体存在的条件,同时个体又受共同体的影响和限制[9]。第三,信任与归属感是共同体维系的重要纽带。

(二)多学科视域下的“共同体”

1.政治学

首先,在政治学中,共同体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因而共同体研究的发展与其密切相关。柏拉图将城邦视为了理想共同体。此后,亚里士多德将城邦具化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并将共同的善作视为目标。近代思想家卢梭进一步指出,国家是由社会契约所构成的政治共同体,人们是其中的参与者与主人。孟德斯鸠认为,法的精神是其中纽带。[10]

其次,马克思将社会视作人们基于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生活共同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11],人们在共同体中追求自身自由的全面发展。

最后,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中共同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共同体对于个体的优先权。倡导成员以共同体的追求作为自身追求,戴维·米勒认为,“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仰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积极行动的动力,并赋予其生活的意义”[12]。提倡以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来建立共同体,以求在内部构建友爱互助的氛围。

2.社会学

共同体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众多社会学家对其进行研究。滕尼斯系统的阐述了其共同体理论,利用“自然意志”、“理性意志”对“共同体”、“社会”进行划分。同时,以维系方式作为划分标准将共同体归类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类。

迪尔凯姆则将共同体分为“机械共同体”和“有机共同体”。前者是指为个体无任何媒介地直属于社会,后者则体现了个人由于它依赖于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所以依赖于社会[13]。马克斯·韦伯将则社会关系分为“共同体关系”和“结合体关系”:“共同体关系”是指建立在情感性或传统的基础上,参与者主观感受到彼此间有相互隶属关系。“结合体关系”就是当个人在群体或组织中只寻求利益的平衡与结合。[14]

3.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之父利奥波德,将共同体思想融入生态学中,将伦理的边界由人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大地共同体”是其观点之一,将整个生态系统看做共同体,人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稳定、美丽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价值准则。人类应给予共同体中每个生命平等的尊重,倡导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三.对于共同体思想的评价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共同体看作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人在共同体中所获得的信任及依赖能够使其心理上感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及稳定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人,必当受共同体内部道德、法律约束,也一定程度将促进个人发展。

其次,对于社会而言。稳定、健康的社会源于个体的努力,因而共同体中的准则都对其个体起约束作用。同时,共同体思想将道德边界不断拓宽,将万物划作同一个共同体中,其中所提倡的平等与和谐,不断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在社会转型中起着积极作用。

最后,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是人类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环。国家不再是单一个体,而是处于“地球村”这个大的共同体中。则我们更需正确看待共同体的意义,积极面对风险与发展并存的局势,国与国之间寻求良好合作关系,为共担风险,共赢未来,营造良性竞争的态势,为整个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个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给那些被改变的普通个体命运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