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2018-11-28朱晓燕
朱晓燕
(江苏省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08)
引 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1]”我们教师应正确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课上错误的类型
科学课上经常有这样一幕:教师提问无人应答,但出现一个错误答案之后,其他同学争相发表见解,是错误的回答擦出了他们的思维火花。对待这样的错误,若可以深入探寻出现的原因,可以把学习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反而可以服务教学。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类型如下:
(一)前概念引发的错误
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学生对某些概念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这些经过生活观察等获得的结论即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前概念。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有时会比较一致,便不容易引发错误,但部分前概念是与科学概念有偏差的、不全面的,因此它在课堂上常常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理解错误。
比如,教学《磁铁有磁性》时,探索磁铁能吸附哪些物体。其中有易拉罐、铜钥匙、锡箔纸这些物体,有部分学生因为前概念中磁铁能吸引金属一类的物体,因此猜测磁铁都能吸住它们。
(二)知识缺陷产生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对科学概念、原理、方法等没有清楚认识或者对于其中的确切含义、形成过程没有真正理解,也会随之产生一些错误。
例如,《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同学们在学习动物“变态”“不变态”这一分类方式时兴趣盎然,纷纷介绍所查阅到的资料。但当课堂总结练习时很多同学仍会把鸡、鱼等判定为“变态”类别,究其原因,他们没有理解“变态”概念中幼年期所指的时期。
(三)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
学生面对即将认识的对象,有时难以将其与已有经验中的事物区别开来,往往直接将旧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对象上。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陷入固定的“框架模式”,无法跳出来思考。
(四)反思不足导致的错误
科学课堂上,有些问题出现后学生会迅速给出答案,不再做过多思考。但对照问题条件、现象反思下,往往会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例如,在《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学习了蒸发的概念,了解到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叫蒸发,也知道了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但在紧接着的凝结实验中,往小杯中倒热水,上方出现的“白气”是什么,多数同学脱口而出“是水蒸气”。这时候如果学生反思下,很容易发现“白气”看得到,不可能是水蒸气,有可能是水蒸气变成的水。
二、如何面对课堂中的错误
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不能一味要求学生不出错,而应把错误资源巧妙加工利用,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辨识能力。那么,怎样利用错误引导学生思辨?
(一)宽容错误,引发思维风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应宽容大度、耐心引导,切忌嘲讽挖苦。
例如,在教学《种类繁多的动物》时,一位同学认为鲸是鱼类。同学们纷纷反对,表示鲸鱼是哺乳动物。发言同学顿时满脸羞红,埋头不语。我见状给予他鼓励:“这位同学勇敢表达不同意见,值得表扬。先听听他的理由?”这位同学认为在水中生活,用鳍运动的都是鱼类。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分析了鱼和哺乳动物的不同特点,对它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也对“鲸属于鱼类”这一想法给予纠正。几天后再上课,那位同学还是自信发言。通过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全班同学牢记了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回避、舍弃都不妥,当然也不能敷衍而过,应将这些错误作为引发思维风暴的资源,在互相反驳、辨识、修正后,完成知识内化。
(二)重视错误思维的产生,反思成因
学生发生错误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同一个错误背后也可能藏着不同的原因。 “错误”见解是学生真实的思维,了解它才能轻松找到问题的应对策略。
例如,在学习《磁极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问:“能判别这块磁铁的磁极吗?”有位同学自告奋勇上台,但磁铁递给他时,掉在地上,从中间断开了。几位同学认为磁铁变两块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有些同学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课堂中有了截然相反的见解。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辩论后,决定用实验的方法来判断。将断的磁铁的两端分别与标明磁极的完好磁铁接近,从而得出结论:磁铁断了仍然有南北极。
(三)利用错误,促进课堂教学
“错误”反映了学生的思考路径,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错误当成一把钥匙,去开启思维之门。如,在《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大、小两个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情况,很多学生脱口而出:“大的沉,小的浮!”我不做任何评价,只是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1、2号水槽中,“哇,应该是大的浮小的沉!”接着我又把两个马铃薯拿出来交换了一下,放入水槽中。“咦,怎么又是大的沉、小的浮了?”大家情绪高涨,开始讨论为什么两次结果相反。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学生脑海中“大的沉,小的浮”这一错误观点,通过实验,再次抓住“大的浮、小的沉”这个错误观点,让他们的思维与真实现象相碰撞,然后自主修正错误,直至得出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的思维经历了 “否定—肯定—否定”后渐趋成熟。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巧妙地用错误理解去推动探究,让探究活动与学生原有经验发生矛盾,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 语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需要强化“错误是资源”的认识 ,抓住时机巧用“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