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备战冬运会年度训练监控与生化指标的研究
2018-11-28姜雪莉
姜雪莉,王 海
(1.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工业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随着我国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科学训练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成为了当下各运动队安排运动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我国短道速滑队在国际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这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密不可分。运用生理生化监控方法是目前国内以及国际上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普遍采用的手段,及时、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从而科学地安排和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减少运动员的机体损伤[1-13]。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是我国重要的短道速滑训练基地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短道速滑人才,为国家队输送了众多优秀运动员。国际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杨扬等都出自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因此所选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本文以黑龙江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为例,研究其在冬运会备战年度,全年每一个训练阶段,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特征,并且对训练负荷与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全年度的跟踪监控研究保障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冬运会备战期间完成科学地、高效地训练,控制训练质量,减少运动员的伤病隐患,并且帮助运动员在赛前调整出最佳的竞技状态。通过本研究为今后我国短道速滑队伍在备战重要赛事期间,提供了一定的训练计划安排参考,为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适当调整全年度训练节奏安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提高短道速滑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优秀运动员8名,其中男子3名、女子5名,国际级运动健将2名、国家级运动健将6名。跟踪调查运动员在2015~2016年度备战冬运会全年度不同阶段的生化指标,以及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情况。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katers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互联网资源,收集国内外关于短道速滑项目关于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的文献资料。通过查询中国滑冰协会网站、短道速滑官方网站等,收集运动员个人资料及比赛成绩资料等。查询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高水平运动员数据库系统,调取2015年全年度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重点队员的测试数据。
2.2.2 测试法
2.2.2.1 指标的选择
在2015~2016全年度备战冬运会训练及比赛期间,共筛选血红蛋白(HB)、血尿素(Urea)、血清肌酸激酶(CK)3项生化指标[14-16],监控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对不同训练阶段的适应程度,以控制训练质量。
2.2.2.2 测试安排
在全年度备战训练期间,于每个训练周第一天早晨6∶30,采集运动员空腹耳血进行相关指标的生化监测。本研究测试自2015年5月开始训练至12月赛前,共计测试29次。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试时间、实验仪器、试条批次以及测试者操作的一致性,严格控制测试条件。
2.2.2.3 测试仪器和试剂规格
全血干式生化分析仪:德国罗氏生产,型号Reflotron Sprint。
试剂条:仪器配套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三种型号的Reflotron Tests专用试剂条。
2.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测试所得数据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相关的统计。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成相关的图表曲线,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
2.2.4 对比分析法
对全年度不同阶段的训练计划安排进行整理对比,分析不同的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变化的特点。结合训练的负荷和内容与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对比,分析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和不同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3.1.1 年度训练安排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年度训练阶段安排主要受到年度比赛时间安排的影响,备战全年度训练阶段划分为准备期、过渡期、夏训期、冰上训练期以及竞赛期等五个时期。通常每年安排四站全国联赛及一场冠军赛,大概从九月中旬比赛陆续开始。在第十三届冬运会年度,全国联赛也是冬运会的资格赛,其中成年男子、成年女子两站,青年男子、青年女子两站。通过各两站的资格赛,各组别各单项及接力比赛进行积分排名并确认参赛资格。因此整个赛季的比赛都应受到重视,并且教练员应按照运动员的比赛特点进行合理地训练及比赛分配。根据训练要求和赛季比赛计划安排共分为五个训练期。
3.1.1.1 准备期
运动员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春假休息后,需进行时间约为2周的调整准备训练。训练内容以恢复体能为主的小运动量、低强度训练,目的是将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从休息状态中激活,并给运动员一个准备过程调整心理状态,做好开始正式训练前的准备。
3.1.1.2 过渡期
过渡期时间约为6周,在此期间逐渐加大运动员的训练量和训练负荷。训练内容以身体训练为主,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力量水平和心肺功能,达到使身体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接下来的专项训练打牢身体基础。
3.1.1.3 高原训练期
在高原(昆明)大概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此训练期为体能发展期、专项力量发展期以及早期冰上技术训练期,以大运动量、中等强度训练为主[17],为全年的训练做好体能储备。陆地专项训练与早期上冰训练同时开展,陆地专项训练主要进行负重的平衡球静力支撑练习、布带蹬动练习、爆发跳等,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高原训练期仍以陆地训练为主,冰上训练用以辅助陆地训练,巩固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并且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以小负荷训练帮助运动员逐渐恢复“冰感”。
3.1.1.4 冰上专项训练期
冰上专项训练为期11周,以冰上训练为主,陆地训练为辅助冰上手段。训练以大强度大运动量为主,主要发展运动员的冰上技术、速度和体能。陆地训练采用专项训练辅助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以及利用杠铃进行的自由力量训练、核心训练,以及其他多种上下肢辅助练习。
3.1.1.5 竞赛期
从10月开始进入竞赛期直至次年1月冬运会,运动员以赛代练,逐步适应比赛的强度和节奏,为最终冬运会做好准备。训练以高强度、中等负荷量为主要特点。由于每一站比赛之间的间隔时间并不长,有的两站比赛之间只间隔一周的时间,而比赛中负荷强度的刺激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较大,运动员参加比赛还要经历旅途的奔波劳顿,因此运动员的训练主要以恢复训练为主,采用中等负荷量训练促进运动员积极恢复。临近赛前采用接近比赛强度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刺激,以调动出运动员较好的赛前状态。
3.1.2 全年度训练内容比重分布
运动员从春假结束归队至第十三届冬运会比赛前,全年度训练周共35周。由于备战冬运会的训练时间并不十分充裕,在打好身体基础的情况下,越早上冰进行冰上的专项训练对运动员成绩提高越有利,因此教练员对训练内容比例的安排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冰上专项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训练课内容的39%,身体训练课占18%,陆地专项训练课占15%,力量训练课占14%,爆发力训练课占4%,自行车训练课占3%,其他训练课程占7%。
图1 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全年度训练内容比例Figure 1.Content ratio of the excellent short track speed skaters’annual training
3.1.3 不同训练阶段训练负荷量的变化特点
由图2全年度训练周课时统计图可以看出,在训练的前两周里,训练的负荷量为全年度训练负荷量最小。在随后的过渡期3~8周里训练负荷量在逐渐加大,但基本上是隔一周进行一次调整。在第9~12周的高原训练期,每天训练增加一堂冰上技术训练课,同时身体训练和陆地专项训练课的比重也有所增加,训练负荷量明显增大。在冰上训练后期和竞赛期,此时运动员身体基础大多已准备好,训练负荷量逐渐有所下降并趋于平稳,但负荷强度有所增加,在训练中模拟比赛强度,以冰上技术训练为主要内容,并辅助以身体训练、力量训练、陆地专项训练等,帮助运动员的体能恢复与加强,使运动员更容易适应比赛节奏。在第35周即比赛转地前一周,训练负荷量有所下降,使运动员的身体做好赛前准备。
图2 全年度训练周课时统计Figure 2.Weekly class time statistics of annual training
3.2 不同训练阶段运动负荷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图3为全年度训练负荷量与各生化指标的综合变化趋势图。图3中曲线显示,血红蛋白指标在全年度相对于其他指标更加稳定,波动幅度不大,全年平均指标均在15.0 g/dl以上,波动趋势与训练负荷量相比呈相反态势。血尿素和血清肌酸激酶指标随着训练负荷量的改变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变化,其中血清肌酸激酶指标波动趋势与训练负荷量的波动吻合度最高,而血尿素指标的波动情况与训练负荷量相比趋势相近,但略有差异。
图3 全年度训练负荷量与生化指标变化Figure 3.Change of annual training loads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3.2.1 训练负荷对血红蛋白指标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运输人体内的氧和二氧化碳,并维持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血红蛋白的含量是衡量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主要受到训练负荷、睡眠及营养补充等因素的影响。在训练初期,运动员处于训练适应期,受到训练负荷的刺激后人体内的代谢加快,能量消耗突然增加,这容易造成血红蛋白的暂时性下降。但随着运动员对训练的逐步适应,血红蛋白指标也会适当回升到基础值左右。9~12周为昆明高原训练期,转地之前测得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6.23 g/dl,下高原前测得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8.43 g/dl,指标有了明显的增长情况。这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使得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血管扩张、通过的血流量增多,有助于训练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和加强,因此产生血红蛋白暂时性增加的现象[18-19]。高原训练的一个月期间训练负荷量为全年最高,平均每周12课时,以陆地专项训练和身体训练为主,并且安排了早期上冰训练让运动员逐步适应。在冰上训练期,教练员安排了系统、完善的冰上技术训练,训练的负荷量较之前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在逐渐加大。从图3中可见,在13~23周训练负荷大时,血红蛋白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在训练负荷较小的调整周,血红蛋白指标呈现上升趋势。进入竞赛期后,由于比赛强度大,对运动员机体产生较大的刺激,血红蛋白指标表现为赛前上升趋势,赛后下降趋势。经过全年的训练和竞赛期的磨练,在第35周冬运会前血红蛋白平均值达到全年度最高,这说明运动员在赛前的机体状态达到最好。根据以往经验,通常情况下,赛前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血红蛋白指标达到女15.0 g/dl以上、男17.0 g/dl以上,说明身体机能状态较好[20]。在运动员血红蛋白指标下降过快或者恢复较慢时,应注意训练负荷的调整以及相关运动营养补剂的补充。
3.2.2 训练负荷对血尿素指标的影响
血尿素指标不仅可以用来显示运动员对当前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判断运动员对此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以及身体机能恢复的效果,而且通过血尿素指标的变化可以监控运动员在某一时期的训练效果。在训练初期血尿素指标并不是全年度最低值,这可能与运动员从休假状态转为训练状态还没能完全适应有关。在训练第7周运动员平均血尿素指标达到相对较高的数值,而根据训练负荷量来看并不是很大,但当时运动员正处于转地高原训练的第1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代谢可能会受到转地的影响。另外此周也是冰上训练的第1周,陆地专项的模仿训练与实际在冰上的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刺激有所区别,因此要结合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综合考虑运动员血尿素指标升高,并进行适当调整。
在冰上训练期及竞赛期血尿素指标变化与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基本相符,在训练负荷量大的时候血尿素指标相应的升高,但基本维持在4.0mmol/L以内。在冬运会前4周血尿素指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随后是下降的趋势。通常情况下,在赛前血尿素指标达到3.5mmol/L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较好[21]。指标过低时可能反映出运动员的机体所受刺激不足,竞技状态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比赛时就很难发挥出好的成绩;而指标过高时,首先排除高蛋白饮食的影响,再考虑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还没有恢复,如果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继续进行大负荷的训练不仅不能保证训练质量,更有可能出现伤病隐患。血尿素指标的个体差异较大,需长期跟踪测试才能掌握最适宜运动员个体的指标[22]。从图3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平均血尿素水平没有出现高居不下的状况,最多出现连续3周血尿素水平较高,但随后很快下降到均值水平,这表现了运动员在训练负荷增大时,由不适应逐渐适应并恢复的过程。
3.2.3 训练负荷对血清肌酸激酶指标的影响
受到训练的刺激后,肌酸激酶的指标能够最为敏感地表现出运动员的肌肉反应。从图7中可见,在训练准备期血清肌酸激酶的指标远远高出平均值,这是由于运动员刚刚归队训练,训练负荷量虽然不大,但是以腰腹肌等身体训练为主,帮助运动员恢复肌肉力量[23]。身体训练对肌肉的刺激较大,再加上运动员对训练还没有适应,肌肉疼痛感强,身体反应大,所以肌酸激酶的指标达到全年度峰值。在过渡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和力量,运动员逐步适应了训练状态,肌酸激酶的指标有所下降。在高原训练期,目的是训练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培养专项力量,为整个赛季打好体能基础,因此训练负荷量大,肌酸激酶的指标也相对较高。在高原训练期训练安排为两周大负荷量,其中间隔一周调整,肌酸激酶指标也呈现两高一低的形状,这一指标规律在冰上训练期和竞赛期也都有所呈现,肌酸激酶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训练负荷量的变化相一致,这说明运动员对能够接受当前训练负荷,并且训练效果较好。肌酸激酶指标很快就能下降到平均水平,说明运动员的机体在逐渐适应当前的负荷,并且能够很快得到恢复。
由于本研究是安排在每个训练周第一天早上进行各生化指标的测试,距离上一次训练时间已经超过24小时,因此不能用肌酸激酶的指标来衡量训练负荷强度,但是可以衡量运动员肌肉恢复的状态[24]。在赛前肌酸激酶指标略高于均值,但低于200 U/L,根据之前比赛经验,肌酸激酶在250~300 U/L之间,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较好。因此在赛前应给予运动员一定的训练刺激,以激发其竞技状态。
3.3 生化指标监控在训练中的作用
根据对运动员全年度生化指标的监控,可以看出在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表现,能够了解到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和耐受状况。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如果在大强度大负荷量的训练后运动员指标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运动员在训练中没有打破原来的身体平衡,调动出相应的能力来完成训练,训练效果不佳。高质量的训练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刺激后生化指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接下来的训练调整期指标有所恢复,说明运动员的机体从疲劳中得到了相应的恢复,身体得到了训练积累,训练效果较好。如果运动员在训练调整期生化指标并没有恢复的趋势,则说明在之前的训练中强度负荷偏大,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更多地调整来恢复。
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整体性的指标变化(横向比较)。运动员在强度负荷刺激后,生化指标呈现整体性的变化趋势,如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尿素指标升高、肌酸激酶指标升高等现象,这是运动员机体对前一周训练的正常反馈。整体性的生化指标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训练计划安排的合理性。二是个别的指标异常。如果个别运动员的某项指标异常升高或降低,则要引起注意。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明显,个体基准值不同,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判断也要结合运动员的个体情况进行判断,做纵向比较。如肌酸激酶指标异常升高,应结合力量训练情况判断运动员的肌肉拉伤情况;如血尿素指标异常升高,应首先排除运动员饮食、睡眠等情况的干扰,再结合训练和血红蛋白指标综合判断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程度及疲劳恢复的状态。通过对运动员个别指标异常的判断,为教练员提供科学的训练安排建议,适当调整训练节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并且有利于训练质量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研究显示,运动员血红蛋白指标偏低,血尿素指标明显高于自身平均值时,表明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过大,运动员不能适应当前的训练负荷,需要适当调整训练计划。
2.研究显示,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指标明显偏高时,说明当前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肌肉刺激较大,指标过高易产生运动损伤,需要适当调整训练计划。
3.在冬运会赛前测试中,运动员血红蛋白均值达到全年度最高,血尿素均值略高于全年平均值并处于下降趋势,血清肌酸激酶指标略低于全年度均值,说明运动员在赛前状态较好,教练员的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合理。
4.2 建议
1.在赛前三周,运动员的各项生化指标应调整为:血红蛋白指标为全年度监测基准值之上,血尿素、肌酸激酶指标为全年度监测基准值之下。在这样的生化指标下运动员的赛前身体机能准备较好。
2.在训练初期运动员身体的适应阶段以及赛后,出现血红蛋白指标下降的情况,可根据这一特点加强营养补剂对血红蛋白的补充,以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另外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还应考虑到环境季节因素以及女子运动员生理期的影响。
3.运动员的生化指标不能仅根据一次的测试结果就说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情况,需要长期的、连续的跟踪测试,才能了解运动员机能代谢特点,从而根据训练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