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

2018-11-27胡旭萍杨威金晓雯

设计 2018年17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胡旭萍 杨威 金晓雯

摘要:山水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发展为中国的传统园林造园理念提供了艺术源泉。中国传统园林在形式手法和思想设计上都受到元朝山水画的影响。文章探析元代山水画的特点与思想,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造园思想,深入比较分析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 造园理念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只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还有特别的风格,在世界造园史中,有着辉煌的地位。园林与绘画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精神相近。在元代山水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层面的东西,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园林布局、空间营造方面,思想层面的理念更为重要,有了心境的营造,游园者也能够感受到造园者的情感。文章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的研究,挖掘了传统文人画精神和传统景观营造思想。试图探寻元代山水画中的造园思想,为山水画与园林造园之间搭建桥梁。

一、元代山水画

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人画家在绘画立意、书画关系、形神的追求等方面都有着新的突破。元朝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天然古朴的气质之感,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在当时发展空前。许多元代的画家已不再是为朝廷服务的了。他们自由自在地创作诗画,在诗画中表现自己的生活环境,还有自己的理想。许多画家开始以山水、枯木或者是梅、竹等为题材,而人物画越来越少了,元代的作品更注重文學与笔墨的神韵,注重书诗、书、画三者的联合。赵孟頫和元四家领先对画的风格样式进行了改革,这对于后来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启迪。他们的绘画表现了隐居的志向,展示了在山水中的喜悦与平静,比如吴镇笔下孤单的渔夫、王蒙画里宁静祥和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园林

(一)中国传统园林概念: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过程较长,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最后逐渐发展成熟。园林的主人把自己的内心感情和对人生的感悟之情都融入园林之中,并且运用一些造园手法将意境变为具体的形象,这就使得游览者在游览时能够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意境。中国传统私家园林讲究创造意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从写实向写意转变的。中国园林艺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园林艺术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

园林的4个要素是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地形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它是户外活动的基础,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和支撑。它将直接影响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及其对其他设计元素的有着支配作用。水是花园中最活跃的元素,它不仅有潮湿空气、降低噪声、灌溉土地、提供景观功能。花园植物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景观材料,其生态习惯、特色、空间构成和审美功能为园林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园林效果。风景园林首先具有实用功能,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因素。建筑可以形成和限制空间,这往往是园林景观空间的焦点。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与艺术特色: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文化内涵,它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园林倡导自然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山水之美就是自然之美,中国园林的形式在模拟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的再现。通常是利用自然地形开池引水,堆山石也散落得很有水平,花和植物的配置重点放在植物的自然形态和有趣的花园元素之中,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

追求意境。中国传统园林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园林设计借用自然风景、草、亭子和其他具体物体来抒发某些情感,表达心情。使用类比和其他艺术技巧,与对联、题字使人们有无尽的幻想,使园林充满画意。将写意山水画的画理和笔墨技法融入园林设计,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意想之外,景外之景”的效果。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在处理建筑和自然景观方面有自己特有的风格。无论建筑多与少,也无论其性质和功能怎么样,都追求和山、水、植物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三、元代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关系

(一)人文背景方面:元代时期,民族歧视比较严重,汉人文人无法在仕途上走得好,有才华却不能施展,这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心中苦闷,只能将心中郁结寄托于诗画之中。当时的山水画也趋向于表达心境,园林造园也越来越注重文化与心境的表达。元代道教和佛教十分繁荣,这样的现象让社会的文化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把接近大自然,观赏山水当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理想的生活,通过文人学者的中介渗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一起发展,然后产生山水文化。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同源在景观山水文化中,共同的文化背景让这两者包含成千上万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本质。

(二)创作目的方面:山水生活不仅是享受自然的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与人们的精神感受有关。中国的山水画与传统园林同源于山水文化,不仅有万水千山,也充满了文学和艺术的美。两者的创作目的相近。游目骋怀的创作目的。山水画可以展现山水的美,让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人们,通过观赏山水画而感受到游历山水的滋味。园林造园追求诗情画意,是为了让人们在游览园林同时,能够感受到独有的文化气息,感受意境中传递出来的精神。托物言志,寄情山水的目的。绘画可以寄托情感,这一点和园林一样,元代文人的隐逸理想大多寄托于山水画中,他们在园林建造中实现他们的隐逸思想。他们将情感和精神赋予景和物,并且寄托他们自己的情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人格。以追求意境为目的。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的最高创作标准都是以意境为主。山水画将诗作为境,园林则将诗画作为境。元代的文人雅士追求隐逸,在山水画中抒发情感,缓解心中郁结。

(三)身份重合的山水画家:中国传统园林很多都是由文人亲自设计的,这样的园林总是诗情画意的。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参加了狮子林的设计。狮子林在当时叫正宗寺,位于苏州城的东北角,“狮子”与“林”都和佛教有关,“林”有众多种类的意思,形容园内有大量的竹子和奇石。倪瓒也因此于1373年和赵原协作完成了一幅《狮子林图》(如图1),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倪瓒一生追求自由,他出生在富足的家庭,却不是纨绔子弟,朱元璋让他来做官,他也坚决不做。他散尽家财,云游四方,愿意做一个自由的隐士。绘画飘逸,好似他的性情。他在文人山水画的创新方面有着贡献。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回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倪瓒的《容膝斋图》(如图2)是他晚年画的,是他的绝笔。这幅画的意境极高,体现出古人在造园方面的态度,不是仅仅造一间房子再种植一些植物,而是要造出一个世界,一种心境。画中上段远山,中段是水,近端是几棵老树,树的下面有一个很简单的亭子,营造出一种虚静的空间,这也是造园也应该有的境界。整幅图向世人表达了如果人可以在这样如画的环境中生活,画家宁可让建筑小到只能容下膝盖,这样的精神内涵,对于园林、建筑设计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物境”到“心境”的转变:宋元时期中国绘画的主流是山水画,对于山水画来说宋元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宋朝山水画在意境上和在自然景物描写中也有表达主观感受和理想,但是从整体看来,主要是对自然景物进行客观描述,有時描绘北方的冰天雪地,有时候描绘巴蜀地区的重峦叠嶂,有时候描绘江南烟雨,这些都是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的绘画。物境是指在自然界或者社会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场景。

元代山水画在中国历代山水画意境方面达到最高峰。元代山水画家大多是文人,他们追求新的艺术价值,寻求理想,所以他们作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注重客观事物的描绘发展成了注重写意绘画的主观表现和审美。士大夫作为元代山水画家的主体,他们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往往在作品里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生活趣味。所以对心境的表达以及水墨风格的表现让山水画完成了从宋代的表现“物境”向元代的表现“心境”的转变。

(五)“心境”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元代是文人画迅速发展时期,文人士大夫政途坎坷,怀才不遇,他们大多隐居山林,寄情于书画,他们在创作方面不追求形似,只追求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元代的山水画和园林的创作,大都是由文人创作,他们喜爱山水,而且寄情于山水之间,并且注重心境的表达。自然山川是返璞归真的理想场所,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园林造园,情感的寄托也就是心境的表现都是十分重要的。园林造园时,注重利用布局、形式、空间、建筑等来营造一种意境,并且用这种意境来抒发造园者想表达的心境,让游览者对自然山川产生一种欣赏的态度,并且在欣赏的同时愉悦他们的人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完满调和。画家在亲近自然时,观察体会食物的自然美,并且获取自然元素,将法则掌握,再从中提取创作素材。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自然山水观,这样的自然山水观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观赏价值观。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在于心境,将个人的情感注入绘画,升华为一种心境的艺术美,这种思想对于元代之后的园林造园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元代山水画中隐逸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元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多个宗教并存的时代。道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宗教。元朝,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道教繁荣。中国传统文明里,儒、释、道是骨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儒、佛、道组成的。禅宗吸收了大量的儒家思想,金元时代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元代儒生谈道讲禅,这种思想反映到了文人画家的思想信奉与行为举止中,并浸透文人山水画创作的主题与内容。元代山水画的精神核心是当时在文人系统中盛行的隐逸思想。元朝汉人文人地位低下,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在这个时期,隐逸中庸的心态是当时文人安放精神,疏解心中郁结的途径。所以,元代山水画大都有着隐逸思维,重视意境和情感。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文人园林,它们的中心思想都是儒家和道家,其中老庄思想对中国园林影响最大。皇家园林偏向于儒家,文人私家园林偏向于隐逸,所以重视道家一些。道家思想影响比较大,追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隐逸思想。所以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追求豁达心态。道家主张超脱,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退思与整顿心灵,不是屈从和对人生的厌弃。从整体上看,中国古典审美意识趋于愉悦之情。佛家强调自身的修养,主张超世。三教思想的融合,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有着深刻影响。园林与受到隐逸思想影响的元代山水画在美学意境上有很多共同点。山水画的表现不局限于有限的物象,更注重利用物象营造一种无限的意境与心境。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也和元代山水画一样,不仅仅反映自然的美景,还用山水、植物、建筑和布局来营造—种精神环境,能够让游园者自发的感悟精神。

结语

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元代山水画所体现的精神层面的理念,比如三教思想、隐逸思想,对心境的表达等,这些都对传统园林造园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由此,可以总结出一些思想,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思想。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发展历程、艺术特色等研究和对元代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的研究,启示人们传承与保护传统造园思想,并且合理创新。在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精神情感的表达方面,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创新。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对倪瓒书画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道家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