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政问政,金庸的“大中国情怀”
2018-11-27凌云
凌云
2004年8月11日,金庸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邓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金庸不是政治家,但深通政情,并由知政而问政。他有报人和名作家双重身份,又身处香港这个兼备中西特色、沟通两岸三地的国际化大都市,独具政治眼光,独享政治资源,不仅与两岸领导人都有交往,也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官网发出消息,201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查良镛(金庸)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韩正、孙春兰、黄坤明、朱镕基、温家宝、张德江、李岚清、刘延东、李源潮、王汉斌、廖晖等同志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专程到查良镛家中向查夫人林乐怡转达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哀悼和慰问。
金庸乐意与政界交往。曾有媒体在采访他时引用了一句诗“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尽去宰相衙”,意思是说金庸“和高层的人有很多交往”。金庸呵呵一笑:“这句诗吟得很好。还有句话说,隐士你隐在哪里?终南山。为什么隐在终南山?因为终南山离长安近,说明你心不忘朝。其实,他们邀请我来参加活动,我不只为参加,看看这些人也是好的。我不是隐士,也没有忘记外面的世界。”
金庸一生,对政治充满兴趣。他自幼爱读《资治通鉴》,“像看故事一样,我觉得文笔好”。在大学时,他学的是国际法,理想是当外交官。1949年11月,他在香港发表论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外国的产权》,引起国际法专家梅汝璈的关注。金庸一度兴冲冲应梅汝璈之邀北上,希望进入外交界,可惜未能如愿。他后来也自省:“我觉得幸亏没有从政。我的个性不大适宜从政,因为不愿受约束。”办《明报》时,他写政论分析时局头头是道,深得知识分子喜欢。晚年在剑桥读博士时,他的论文以唐玄宗之子荣王的死因为题,对探究权力之谜仍兴致勃勃。在他看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很有趣味。千百年来,人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方法极少有改变”。
正因为金庸知政,他的武侠小说格局宏大,写江湖风云而怀庙堂忧思。而在金庸一生与政治相关的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他促进国家统一、期盼人民富足的拳拳之心和热烈的“大中国情怀”。
见蒋经国,劝其搞好民生
1973年4月,金庸以《明报》社长的身份访问台湾。当时,86岁的蒋介石身体欠佳,没有见他。但他见到了蒋介石的副手严家淦、台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蒋经国等一批国民党政要。
其实,蒋介石在金庸心中的地位并不高。金庸回忆,中学时代他和同学们喜欢谈的是鲁迅、郁达夫、茅以升和华罗庚。华罗庚的女儿是他同学,大家对她很尊敬。蒋介石、陈诚、陈果夫、陈立夫等浙江籍达官贵人,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远不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蒋介石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当时,蒋的侍从室第三处就在学校隔壁,一些办事人员成了金庸的棋友。有一天下棋时,一位棋友随意将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的机密说了出来。金庸感叹国民党保密工作之差。那时候有同学主张见到蒋介石马上起立、立正,还要把脚“啪”一碰。“我说对校长当然要尊敬,可这样子就像对希特勒一样。大家吵起来,学校说我对校长不敬,怎么把他比作希特勒,把我开除了。”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草木皆兵。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被禁止。比如《射雕英雄傳》,因为书名中有“射雕”一词,而毛泽东词作中也有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所以就犯了忌。而书中“住在桃花岛”的“东邪”更被附会成影射蒋介石。《鹿鼎记》提到了“江南蒋家的武功”有一招“云烟过眼”,《天龙八部》描述了做“复国梦”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这都被视为嘲讽蒋氏父子。而《碧血剑》《书剑恩仇录》的背景有太平天国及红花会等,也被视为“以武侠小说的方式宣传中共革命”。尽管金庸两个堂兄都在台湾当官,但他多年未曾去过台湾。不过,台湾政要私下也热衷读金庸小说,严家淦曾派侍卫去出版社帮他找《射雕英雄传》,蒋经国有一次在联欢时说起《射雕英雄传》也津津有味。
金庸去台湾时,情势已有变化。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连串冲击下,台湾岛内风雨飘摇。金庸借访台之机观察了台湾政情,返港后发表《在台所见、所闻、所思》,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
在这组文章里,金庸开宗明义:“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但和我们这一世代的中国人有密切关系,也和今后许多代的中国人有密切关系”。他见蒋经国是在台行政机关的会客室里。会客室一面墙上挂着蒋经国陪父亲观赏山溪风景的油画,另一面是幅书法作品,内容大意是成大事者必能忍耐。六十多岁的蒋经国胖胖的,看起来不过五十来岁,精神很好。两人见面后都说上海话,语速很快,“一分钟有一分半钟的谈话价值”。这一细节多年以后金庸提起来仍记忆犹新:“他是浙江人,一开口讲话我就觉得他是同乡,好亲切。”
金庸引述一位作家的话说,蒋经国的忍耐功夫令人佩服,其一生经历了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苦。谈话中,蒋经国要金庸提些批评意见。金庸说,台湾政务事无巨细都要由蒋经国亲自拍板,“我以为你应当只掌握政策,一般实际事务交由部属分层负责”。蒋经国微笑沉思后解释:“你的意见很对。只不过我求好的心太切,总想一切事情推进得快些。看到工作不理想,心里就很焦急,我亲自去督促推动,总希望大家多加一把劲。”
金庸也直率地问蒋经国等人,国民党是否考虑过宣布“台湾独立”,得到的答复是“决不考虑这个可能”。理由是:第一,“台湾如果独立,我们对不起大陆同胞。”第二,台湾独立,“极少国家会承认,要申请加入联合国也会被否决”。第三,“中共当然不会承认台湾的独立,也决不会因此而放弃‘企图取得台湾的行动。”所以结论是,搞台独“好处没有,害处却很大”。
蒋介石到台湾后,念念不忘所谓“反攻大陆”。但此时,蒋经国等人已采取较现实的态度,称所谓“反攻”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金庸说,更现实一些好,不必再提“反攻大陆”。只要全心全意为台湾民众谋幸福,“当权一天便是作了一天的贡献”。
金庸也记下一些访台趣事。比如,台湾禁赌,所以无人敢公开打麻将。但在家打麻将很普遍。他听说,蒋氏父子反对打麻将,但蒋家婆媳闲来都喜欢在家搓几圈,所以台湾也不禁麻将。
对蒋经国,金庸的评价不错。他说,蒋经国在台湾的口碑甚好。8年后他受访时,还不忘祝蒋经国健康长寿,因为其所实施的改革“比之前的政策好得多”。
金庸与台湾其他政界人物也颇有交往。当过蒋经国英文秘书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自喻为郭靖,并获金庸赠送题有“英雄创业九千年,长为两岸谋久安”的《倚天屠龙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1979年任新闻主管部门负责人时正式解禁金庸作品,金庸为此送他一套书,每部都亲笔签名。当过台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刘兆玄年轻时以“上官鼎”的笔名写了不少武侠小说,金庸称他和古龙是自己最喜欢的台湾武侠小说作家。几年前,刘兆玄出武侠小说新作还想拿给金庸请教,因金庸身体不佳才作罢。
金庸曾在到访金门后感叹:“我一生如能亲眼看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他对台湾政情的了解,以及他对祖国统一的支持,为他后来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交往作了铺垫。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查良镛。
受邓小平接见,“话中已透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一国两制意思”
1981年7月,金庸应邀到访内地,提出想见邓小平。他后来说,自己一直很佩服邓小平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英雄人物”。请示报告送到邓小平处,邓小平批示:愿意见见查良镛先生。
邓小平此举有深远考虑。此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工作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祖国的和平统一也成了正式议题。邓小平决定通过在港台都有影响力的金庸,向海内外传递新的对台工作思路。
邓小平对金庸并不陌生。早在1973年,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就托人从境外买来一套金庸小说,颇为喜爱。邓小平身处逆境时,金庸曾在《明报》撰写社论坚定支持他。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力主改革开放,金庸撰文称赞“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并说真正的英雄“要看他能不能为百姓带来幸福”。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会见金庸。当天,金庸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承志的陪同下来到人民大会堂。邓小平穿着短袖衬衫,已站在福建厅门口迎接。一见金庸,邓小平就上前握住他的手,满脸笑容地说:“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金庸微微躬身行礼说:“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到荣幸。”
金庸向邓小平介绍妻子林乐怡和一对子女。邓小平连说:“欢迎!欢迎!”并问孩子们多大了,叫什么名字等。大家一起合影后,会谈开始。邓小平见金庸穿着西装,就说:“今天北京天气很热,你脱了外衣吧,咱们不必拘礼。”
邓小平告诉金庸,中国以后的任务是: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完成祖国统一;搞好经济建设。金庸表示,经济建设、民生发展最为重要,邓小平表示赞同。邓小平还说:“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但大家爱国,希望中国強大,这一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有共同语言。”
金庸回忆:“他问我,查先生,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社会主义?我说不出。我去过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都不同。邓先生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来实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他没有具体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话中已经透露出这层意思。”
当时,香港问题还没有公开提出。邓小平告诉金庸,回到香港告诉你的朋友,不要担心,生活不会有大改变。金庸后来说,其实,“一国两制”的想法早在邓小平心里,只是当时还没讲出来。事实上,就在当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讲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接着又提出“一国两制”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金庸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一言可为天下法”。10多年后,他在与日本友人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仍称赞“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伟大构思,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
邓小平的平易近人也让金庸印象深刻。他说:“邓小平很爱抽烟,他在接见我时,问我:‘你抽不抽烟?我说抽,他便拿出一包熊猫牌香烟递给我,我从中拿了一支,他随即划燃火柴给我点上。接见完我要走时,邓小平又把那包香烟递给我,说:‘这烟很不错,你拿回去抽吧!我没有客气,就把那包烟带回来了。”
邓小平也谈到金庸的父亲当年被错杀一事,表示歉意。金庸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金庸起身告辞,邓小平亲自送他到大厅外,还站着谈了一会儿。邓小平握着金庸的手说:“查先生以后可以时常回来,到处看看,最好每年来一次。”
邓小平和金庸的这次会面,中央电视台当晚就播发了新闻,轰动一时。金庸回香港后,《明报月刊》登载了他和邓小平的谈话记录以及《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加印3次,一时洛阳纸贵。金庸说:“他(邓小平)十分重视实事求是,这应当是克服各种困难的关键。他的‘白猫黑猫论是众所周知的。”谈到此访的感悟,金庸说:“第一,我相信中国大陆目前没有别的政治力量足以取代中共的领导地位;第二,我相信中国在几十年内不可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即使可能,也未必对国家人民有利;第三,我个人赞成中国实行开明的社会主义。总的来说,这比‘香港式的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极度贫富不均,更加公平合理。”所以,他表示“赞成一步步地不断改革”,并且希望“以中国人务实的方式,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使中国人幸福而自由”。
回到香港后,金庸寄给邓小平一套自己的作品集。邓小平的女儿邓楠后来告诉金庸:“爸爸很喜欢看你的小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看几页。”金庸后来也谈到过自己的作品为何能被两岸领导人都接受。他说,自己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忠孝仁爱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人而言大致都是一样的。”他去世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表示,金庸先生用他的创作拓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两岸同胞纪念他责无旁贷。
1996年1月26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颁发任命书。
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作贡献
金庸去世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谢锋称赞他毕生爱国爱港,作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当时,她抱着“有关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来华前就为“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大造舆论。邓小平在会见她时明确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撒切尔夫人返英途中经过香港,希望借力香港民意。金庸有名望,担任过廉政公署市民咨询委员召集人,在港督麦理浩的安排下,撒切尔夫人单独会见了他。金庸说:“她希望我支持英国人,香港不要归还(中国)。但我说,我主张香港归还中国,第一,(香港)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应该还;第二,你签条约99年,现在到期了,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她跟我没什么好谈的,就不谈了。”
在《明报》上,金庸写了很多文章,支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1984年春,金庸将他写的社评汇集成《香港的前途》一书出版,并寄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当年9月,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随后,金庸赴内地参观,受到了胡耀邦的接见。
从1985年起,金庸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金庸获大紫荆勋章。对于加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金庸当年曾经犹豫过,担心参与此事会影响他作为报人的独立性。“后来他们向我解释,这不是捧场,是为香港服务,希望起草一部很好的法律,为香港今后50年的发展制定一个根据。我在学校是念法律的,又做了几十年报纸,对香港和内地都非常了解。最后当仁不让,很热心、很努力地去做了。”
1997年7月1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并致词。
委员会当时成立了5个小组,金庸在负责政治体制的第三组,是香港方面的组长,内地方面组长是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萧蔚云。小组研究的是香港回归后行政长官如何产生、行政部门和立法局意见不统一时如何解决等问题。
1988年,金庸与另一位委员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希望香港政制发展循序渐进,对现行体制不作多的改变。目前香港政制基本框架就源自该方案。为此,金庸当年与主张实行“英美式”民主的人士起了冲突。他后来回忆:“有人主张双普选,想香港一收回来,行政长官和立法局委员都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但我认为不可以这样,香港又不是独立国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要归中国管了。我们是搞行政主导。”
1993年全国两会之际,金庸再次应邀来到北京。3月19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接见了他。江泽民称赞金庸的小说“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还对金庸谈到了“中国人的脊梁”。江泽民说,“中国人是有脊梁的”这句话是鲁迅说的,他是浙江人,有民族气节。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浙江人,后世人最重视的是他的爱国诗。
回到香港之后,金庸撰写了一篇题为《北国初春有所思》的文章,描述了内地早春热火朝天的经济新形势。
香港回归以来,金庸对“一国两制”的实践始终抱有积極的态度。他曾经对内地媒体记者说,现在台湾人常常来到香港,看到香港人生活还是这样,看到港币可以自由流通,没有外汇管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台湾和平统一有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