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指向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的语言训练策略研究

2018-11-27冯晓丽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言语实践有效指导

冯晓丽

【摘要】“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之一,在小学中年级就要进行有效的语用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用语

言范例,有效指导语言建构,利用多途径进行语用训练,实现学生语言的生成和转换,达到学习语言和运用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应用;有效指导;语用训练;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標识码】A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到语文学科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这些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思维发展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审美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语言的建构不仅仅要吸收和理解,更要自主和内化。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上特质,笔者发现这与我们中小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定性也是一致的。所以,具体落实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教师需要夯实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发现、感悟课文的语用品质,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

中年级学生是学习规范语言的关键期,这一学段的学生进入大量的阅读、初学习作的新过程,学习语言的意识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教师更应该努力从多角度,多途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用训练效果。

一、精心选用语言范例,品味文本魅力

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选用文本一定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精美的文字,精致的语段,精要的叙述,精当的议论,精彩的描写,精巧的布局都是可供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这样的文本范例,能够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语言经验,体悟表达的规律,并在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一)感悟词的精妙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为什么短短几百字的文章确却能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撼动人心。读后心中有惊醒,有焦虑,也有呐喊。因为“语言文字是作者自己最贴切的符号”,所有的情感都在文字里行间传达出来。它有着情的起伏,美的律动。开篇一个“早先”就让人感受到了故事的基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叙述过往的伤痛。“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一个“还”字道尽其中滋味,有无奈,有勉强,更有对村里人们无知行为的否定与谴责。“什么都没有了。”结尾一句,没有严厉的斥责,没有严肃的口号,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让人感到无比的伤痛和惊醒。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辨析去掉这些字、词,语言表达效果的不同,感受一字、一词运用的精妙。

(二)把握段的规范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富饶的西沙群岛》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章,而且在段落句群中也是贯穿着这种典型结构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领会体裁特色

中年级教材中文章体裁已经相当丰富,童话、神话、儿童诗、儿童小说、说明文都有涉及。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教法也不一样。童话神奇丰富的想象,儿童诗隽永清新的语言,说明文简洁、准确的叙述,都应该在教学时,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领会不同的文体的语言文字的特点。《赵州桥》虽然是说明文,但描写生动,用词科学精当。“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一句中“参加”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中的“左右”“各有”等词,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领会此类文本所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表达的平实、周密。

教材有很多这样经典的课文,我们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些语用的范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语用的价值和训练功能。

二、有效指导语言建构,训练落到实处

中年级是一个语言训练的敏感期。在学习的知识点上,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式;在学习心理上,又比高年级学生模仿、表达意愿强烈。所以,要抓住这个时机扎实落实语言运用训练,为高年级写出有一定语用品质的文章打下基础。

要提升学生的语用素养,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就心满意足的阶段,而是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扎实的训练,让说和写的练习落到实处。

教学《惊弓之鸟》,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听完更羸的解释之后,魏王和其他的随从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更羸你真厉害”;有的说“更羸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更羸我要向你学习”。这时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说话的练习,有了语言实践,但实际上,这样的语用训练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或者说这样根本不能算是一次语言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全没有得到提升。这样空乏的套路,放在任何一个课堂,任何一个有优点的人身上都是可以套用的。作为母语,这些词汇和句子,即使没有接受过语文学习的人,也是会这样表达的,所以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要求学生第二次练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思考:一是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各自身份不同,言语用词肯定也不同;二是每个人对更羸的夸赞都要从文中更羸的过人之处着眼,而不是空泛地赞美。经过思考之后,学生第二次回答:

学生1:

魏王说:“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的射箭能手,本王重重有赏。”

学生2:

一个随从说:“ 今天我们真是大开眼界。”

学生3:

魏王听了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你不仅仅是个射箭能手,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常胜将军!”

学生4:

魏王身边的一位大将说:“以前我总是对更羸不服气,我射箭也能百发百中,为什么名气没有更羸大。今天这样一件事真让我心服口服。刚才我也看到了,这只大雁边飞边鸣,却没有去想这有什么不一样的, 更没有想可以用箭把它吓下来。”

毫无疑问,第二次的语言运用要比第一次提升许多,从原来没有任何针对性和吸收性的空话,变成了有针对性的,内容源自课文,表达清楚,语句流畅有层次感的言语。但是,4个学生的言语质量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第一个学生和第三个学生同为魏王的角色语言,但第三个学生比第一个学生要更胜一筹。第一个学生针对前文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相呼应,赞赏更羸名不虚传。而第三个学生还加上了魏王说话时的动作,连连点头是对前文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的反照,“有道理,有道理”,是对更羸分析的直接肯定,后一句不仅也是对更羸箭术高超的赞赏,更是对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思考的品质的褒奖。第四个学生的言语更是吸收了文本的新鲜语言,为己所用,学以致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全班学生对四位同学的话来一番比较和分析:这一次同学们说的话和刚才同学们说的话,哪些句子更好?好在哪里?于是,学生们又活跃起来。有的说,他们现在说的角色语言中加了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有的说第4个同学说的很具体……对于这样的评析,我还是不够满意的。

第二轮指导追问:加了神态语言就一定提高水平了吗?把形容魏王的神态和形容随从的神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第4个同学能说得这样具体?你能发现他这样说具体的诀窍了吗?

这样通过多次的练习让学生在发现语言现象的过程中,有所顿悟,并把顿悟来的东西上升到概念和规则,并利用规则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生成和转换,让学生不断吸收文本语言,内化建构自己的言语,达到学习语言和运用的目的。

三、多途径进行语用训练,促进个性语用

语文课程主要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實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能力,必须通过积极的语文学习和真实的语文实践来提高,只有在不断的读写活动中才能培养语感,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言语系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设情境,为他们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一)朗读与背诵

由于近年的考试,教材内的课文都不大进入考试内容,所以很多老师都不够重视对教材内经典美文的背诵、积累,但是如果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没有大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要想有质的飞跃,没有量的积淀作基础是没有办法达成的。学生只有大量的语言体验,才能沉入语言情景,触摸到语言的温度,感受到语言形象,获得语言经验,把握语言规律,掌握语用技能,从而为语言规范,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量的练笔

中年级的大作文次数有限,而且内容太宽泛,要靠教材中的几次的习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要利用挖掘教材中的其它素材进行大量的练笔。

一是模仿。模仿课文中典型的段落。中年级的课文,很多段落都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模仿《翠鸟》,按顺序描写动物外形;模仿《火烧云》,通过颜色和形态描写景物;模仿《猫》,用总分段落学会具体描写。

二是课文补白。像《争吵》一文中有大量的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但是,没有“克莱蒂”的心理活动描写,这就是很好的一个练笔内容。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会联系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内化课文语言,并构建自己的言语系统。

三是课文续写。《荷花》的原文题目叫作“诗的材料”,其实文章最后叶老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结尾: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们的教材中删去了这一部分,我把文中的“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这一句做为开头,让学生往下续写。学生写好后的文字特别有味道,如下: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回,在院子里看一群蚂蚁在搬一颗饼干沫,十几只蚂蚁围着饼干沫忙碌着,我看得出了神,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蚂蚁,加入了这劳动的大军,齐心协力运粮食呢!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有一次,在公园里看见一只蝴蝶在月季花上飞来飞去,我看得出了神,眼睛跟着它在这朵上停留,一会儿又去那朵停留。要不是妹妹来拉我,我都以为自己是蝴蝶停在花上呢!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我养了两条金鱼。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先要看看他们,给他们喂食。看着他们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仿佛也和他们一起游戏,摇动着美丽的尾巴……

这些语句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以致用。“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开句就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把以往的生活的历程与课堂中习得的言语相结合,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是生活的写话,是生命的激发。这比作业本中的写话练习“想象省略号还有哪些会告诉我什么?”要有效得多。这样的写话练习才是学以致用的,高效的。

四是诗歌改写。古诗的理解不是刻板地解释翻译,而是要改写成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散文呢?也可以改写成一首首小诗。比如把《燕子》中的第二自然段改写成一首小诗:

微风

吹拂着——

千万条

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青的

——草,

绿的/

——叶

各色鲜艳的

——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学生读着自己改变的散文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这些优美灵动的语言已经进入了孩子的内心。

(三)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如果说,课堂练说,模仿续写是属于语用教学中“领悟——模仿”阶段,那么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就是语用教学中的“类推和创造”。真正的语用,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上,也不应该只指向写作。我们教师要开展多种课外语文活动,把“课堂语用”延伸到“生活语用”。

1.走访调查会

现在学校会有很多德育实践活动要开展,比如少先队要开展“走访行业领军人物”的活动。抓住这个时机,我指导学生认真准备,精心策劃。特别是活动前,要预先设计好采访时要提出的问题,采访后要整理文字成稿,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生活语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受益匪浅,进步很大。

2.读书报告会

教师定期指导、要求学生预先阅读课外书目,撰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利用时间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这样既有阅读的积累,又有成果的展示;既有书面的表达,也有口头的论述。学生不会感到读书枯燥,也不会空谈的无聊。

3.生活辩论会

针对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开展辩论会。初级阶段的辩论会,可以事先确定题目,让学生预先准备辩论的材料。指导学生对辩题立场的分析、逻辑框架的设计,主要论点、论据,对对方立论的分析。学生在材料收集、论点辨析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语言,培养了合作精神,提升了语用能力。

上述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都比较费时,一学期不能经常开展。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的时机,促使“课堂语用”与“生活语用”互相联结。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势在必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早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语文教改的时代脉搏。而对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思考与探讨,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北京:语文教学出版社,2015.

[2]张艳玲.谈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策略[J].学周刊,2013(11).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言语实践有效指导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