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

2018-11-27管莹莹陈芙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字幕翻译

管莹莹 陈芙

摘 要:接受美学是文学作品翻译中很实用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电影外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翻译重心应从文本层面转移到读者层面。翻译时,译者需要仔细斟酌受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选择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翻译时尽可能考虑到观众的理解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接受美学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以电影《芳华》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例,探讨字幕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域;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翻译方法

电影作为众多娱乐方式之一,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直观地展现在外国观众眼前,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字幕翻译应运而生。电影《芳华》由冯小刚执导,主要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以刘峰为代表的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并在时代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故事。

一、接受美学与字幕翻译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由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该理论关注的中心由以往的作者、原文转移到受众,就此,长期被忽视的读者层面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并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赢得广泛好评。姚斯认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结合,认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才是一部作品审美的关键,作品的接受过程是作者、作品、读者视域融合的结果,作品的意义产生于三者之间的动态交流。

字幕是指以文字形式显示电视、电影、舞台作品中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电影的字幕翻译虽与文学翻译存在共性,但又有自己特殊的一面。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审美属性,字幕翻译更强调通俗易懂,表达清晰,言简意赅,以求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抓住要点。

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电影字幕基本上以对话为主,如果语言难懂会使观众迷惑,影响观影效果和感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本身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作品的完成,必须要有观众的体会才能产生美的效应。因而,中国电影外译时,必须以目的语接受者为核心,翻译时应贴近目的语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要求,译文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他们熟悉的交流方式来解释源语言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激发他们了解和学习的欲望,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最终目的。

在异域推广电影,字幕翻译的作用不言而喻。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影视文本的创造者和字幕翻译者仅是艺术的一极,电影作品价值的实现显然还有赖于观众的审美。翻译文本只有经过观众的审美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才具有确实的意义和价值。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认同,是一部电影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这种词汇在中国电影英译的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影片播放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将这些“特色”传递出去是字幕翻译工作的一大难点。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不但要正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同时还要留意文化词汇的正确处理,找到最适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的另一重要概念,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接受者根据自身的先见经验和审美习惯形成对作品的期盼。读者带着自身的思想和审美经验参与到作品中,而这些“先见”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对作品的发展展开预测,因而读者在文学作品体验中得到了快感,体现了读者的能动性。字幕再现源语言时,译者需考虑到目的语文化的视域,这样在翻译时才能更贴近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因此翻译活动是潜在观众和译者视域融合的过程,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直接影响着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芳华》字幕的汉译英案例分析

翻译时,文化负载词造成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巧妙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使受众观众理解这种异域词汇的含义。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手段上的变通和灵活的特点。既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英两种语言间寻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势必采用“直译(音译)+注解”“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来弥补或调整中英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译者通过审视目的语观众的期待视域,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求同存异”,选择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更有利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本文着重讲述电影《芳华》字幕中用到的“直译”“意译”“音译+意译”以及“减译”四种翻译方法。

1. 直译

顾名思义,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接翻译,也就是既保留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形式,这是简单明了的翻译方法。“钱串子”译成“money-grabber”,“谈笑如故”译成“still laugh and joke”等。一些文化词汇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在字幕翻译中也可用直译法翻译,以期达到利于理解的效果。直译法有利于保留源语言的语言风格和民族特色。

例1. 原文:那現在我不成吃闲饭的了么?

译文:I′d be nothing but a freeloader now.

“吃闲饭的”是指坐在人位,不做人事的人,也可指没有什么贡献,却拿着高回报的人。此处译者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用简明扼要的词语将其翻译出来,看似缩小了该俗语的意思,但明确反映了这个俗语是指白吃白喝,寄生虫一样的人。在保证源语言句意的基础上,使外国观众快速理解该俗语。这类文化负载词虽不为外国观众所熟知,但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不存在期待视域空缺的现象,因而直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

2. 意译

“意译”与“直译”相对应,不求与原文形式对应,只求表述意义。即对一些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解释性的翻译,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虽不能保留源语言风格特色,但利于理解,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例2. 原文:她却落井下石。

译文:Yet she hit him while he was down.

例3. 原文:我们两家也门当户对。

译文:The two of us come from similar families.

译者对成语“落井下石”“门当户对”做了诠释性的翻译,再如:“一惊一乍”意译成“What′s the big deal?”,“趁火打劫”意译成“To steal in a time of crisis”,不但翻译出了源语言的意思,而且言简意赅,避免产生误解。

3. 音译+意译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译即译音,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常用于一个民族特有词汇的翻译,如:人名、地名等,因在另一个语言中很难找到与其语义相对等的词汇,音译法有利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虽然音译简单明了,但只用音译法,外国观众很可能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因此常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在《芳华》中有不少人名地名都是使用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如:高低街(Gaodi Market Street),川滇边境(Sichuan-Yunnan border),毛主席(Chairman Mao),朱总司令(Marshal Zhu),周总理(Premier Zhou)等。对于外国观众而言,这些汉语专有词汇不在他们的期待视域之内,使用音译+意译的方法可以帮助其了解一些东方文化。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可起到填补理解空缺的作用,既有利于迎合外国观众的期待视域和传播源语言文化,也丰富了英文词汇。

4. 减译

电影字幕不可能独立存在,要依附于画面、声音,因此受到时间、空间上的制约,不可能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静止不动。一幅画面结束,字幕也随之消失。再者,因为电影字幕的瞬时性,对电影字幕的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画面一闪而过,字幕停留的时间往往只有2~4秒,字幕太长影响观众观影效果,太短影响观众理解,因此减译法是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

例4. 原文:我用电炉子给你煮了碗挂面。

译文:I boiled up some noodles for you.

例5. 原文:明年你就到政治部当干事去了。

译文:You′d be in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next year.

例5中,“干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官职,是指专门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人员。“电炉子”是19世纪70年代有了直流发电机以后出现的加热炉子。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并不难理解“干事”与“电炉子”,然而外国观众对这两个词语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前理解”,其头脑里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造成了期待视域的空缺,为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源语言信息传递给观众,故此处译者选择将不重要的信息直接省去不译。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期待视域”,对电影《芳华》众多翻译实例的探究,详细介绍了几种处理国产电影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翻译方法。接受美学带给译者新的启示,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目的语观众的期待视域,即补充目的语观众期待视域的空缺,或迎合目的语观众的期待视域,只有采用准确简单的译法,目的语观众的接受程度才会更高,视域融合才更易实现。

参考文献:

[1]H·R·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寧人民出版社,1987.

[2]张园.从文化图式角度看《绯闻少女》的字幕翻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4]黄晓琴.从“接受理论”谈中国出口电影字幕翻译的“信”与“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61-64.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字幕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