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做”

2018-11-27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朱滢元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活塞环扳手理实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朱滢元

“理实一体化”是当前中职专业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除了“说”也有“做”,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被引入教学领域,尤其是“微课”“翻转课堂”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汽修专业教学的实践出发对理实一体化模式下教师的“做”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尝试。

1 教师“做”的核心

传统的教师是一个以“说”为主的实现知识转移的角色,“说”占了教师的大部分教学份额,“做”只是在演示、示范,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基本上不重视“做”。

现在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提倡采用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此时教师已从以往的知识技能的讲授者转变为技能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协调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表面上较少提到“做”,实际上这时“做”已经渗透到这些过程中,因为教师如果“做”过相关的实际教学内容,那么在引导中,教师因有“做”过的经历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反之如果教师没有“做”过,或者没有经历过,他的引导是无从下手的,或者是想当然的;在组织中,如果教师没有“做”过,或者没有经历过,他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学习场景的设计中,如果教师的“做”不到位,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场景的效用;教师如果没有“做”的经历,他是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的;教师只有“做”过,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正确的引导,反之可能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只有“做”过才能实现“演示”或“示范”类的操作。

教师的“做”应该是“做”真实的项目与任务,而非模拟或象征性的作业,他应该了解整个专业的主要作业情况,甚至行业基本作业情况,暂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也至少是“做”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所涉及的范围。专业教师双师型的内涵之一就是教师应该会“做”。

2 教师“做”的特点

传统的教师也在“做”,但基本上局限于如做实验、做演示、做示范等,并且是以展示原理,完成反应为主,较少涉及技能及专业行业相关操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做”与这些“做”的区别是什么?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实施的包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性教学。它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以交替或共有等形式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做”应该体现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理论实践交替,直观抽象交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这三个要素。从这一点上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做”类似于物理、化学等带有实验性学科的演示和示范。

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尤其是汽修这样的“蓝领”类职业学科,这时的“做”还需要知道这个“做”的由来,“做”中的每一步中包含的哲理,以及扩展的情况。因为职业技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才能得到的,依靠学校中的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时间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但尽管教学时间短,也必须将职业技能中的核心类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其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强化提升。因此,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时,教师的“做”除了兼有演示、示范特点外,操作的安全性、动作行为的合理性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另外,适当机会还需要进行本课教学内容以外的行为扩展,使学生

能借助它实现经验总结,增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因此此时的“做”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上。

3 我们“做”的尝试

汽修专业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后,教师的“做”几乎无时不在体现。如在教师演示、示范时,当需要学生帮忙拿扳手、旋具、钳子等工具时,许多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方便进行递送的,经常是学生手握手柄(把),将扳手的卡扣、旋具的头部、剪刀的尖部等送至教师手上,如果教师适当加以延伸,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便可避免此类尴尬。下面笔者以汽修专业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活塞连杆组”拆装为例介绍我们在教师“做”的方面的一些尝试。

(1)区分扳手。该项目实训中需要用到多种扳手,教师在“做”的时候要向学生示范并讲明在什么场合用哪种扳手及附件,例如,梅花扳手用于转动曲轴,指针式扭力扳手用于拆卸,预置力矩式扭力扳手用于紧固螺栓至规定扭矩,棘轮、摇杆或丁字形扳手用于快速拆装。这里涉及到扳手的用法、用力方向及操作者站位与工作台位置,核心是可控与安全,通过教师的“做”可让学生树立规范使用工具的理念。

(2)做记号。在拆装过程中有许多做记号的操作,教师在“做”此类操作时便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记号,特别是在许多不清楚排列规则的情况下,保证正确配对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记号。

(3)认识力矩。力矩是保证连接可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按照规定力矩上紧螺栓时,便可以“讲”明规定力矩为什么不能一次到位,一次到位的有什么隐患,力矩过大或多小有什么危害,等等,让学生明白上紧或旋松螺栓时为什么必须分次交替进行。

(4)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例如,在拆卸活塞环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应该将手指按在活塞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预防活塞环可能出现的弹起伤人现象。教师在“做”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延伸,强调操作中要根据工件类型和所使用的工具等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要充分利用工具本身的安全设计(多数工具上都有这样考虑)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如活塞环拆装钳的承压面就是预防环弹起的一种安全设计。

(5)测量准备。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清洁,教师在“做”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清洁什么?清洁哪些部位?为什么必须先清洁再检查。对于这一点,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因为因时间关系不做清洁工作,或清洁不到位,马虎了事,建议教师在“做”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规范去“做”。

(6)重点内容要讲深讲透。活塞连杆组拆装项目的重点之一是活塞环,要讲清活塞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未来发展方向。

(7)螺栓防松。安装连杆螺栓时,要让学生明白扭矩的作用,明白螺栓防松的基本机理。

(8)在组装过程中要不时地摇转曲轴,教师不能仅仅这样“做”,还应该向学生讲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随时检查旋转件安装的松紧度,发现问题随时返工,提高工作效率。

(9)注重5S。很多人往往将5S管理理解为最后的整理工位,这是一种错误,5S要贯穿于整个作业过程中,因此教师在“做”的时候,每一步都要将工量具、零件等按照5S要求摆放,这样学生就能看到并理解5S内涵,这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使5S管理理念深入学生大脑。

(10)利用部分学生多动特性,在完成预定实训任务后,可借助实训室其他相近的设备,进行延伸处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在汽油机活塞连杆组拆装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柴油机活塞连杆组拆装,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两者之间的差异。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做”的时候再结合必要的“讲”进行适当的延伸,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做”开辟新空间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要“做”些适合于这些教学的东西,如短视频、动画等课件,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做”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要将传统的课堂(实训室)教学与信息技术对接,将教学“做”成近似于实际工作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做”中完成学习,减少教师实际“做”的比重,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要会用现代技术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做”的情况,用拍摄、用智能分析等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示范操作。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想象,因此教师刚刚“做”了一点,就有点已经过时的感觉,这需要教师去继续研究摸索,较好的方法是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

理实一体化教学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在“做”上做文章,首先要认真进行“做”,做到教学内容心中有数,以进行适当引申,要将“做”与“说”结合,要将“做”与整个工艺相关联,要将“做”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挂钩,要将“做”与日常的行为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做”才能脱离仅仅是演示、示范的程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是笔者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一些行为的分析,希望大家深入研究理实一体化这个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活塞环扳手理实
扳手为什么会掉头
浅析汽车发动机活塞环装配断裂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液压扭矩扳手的不确定度评定
“战车金扳手”的初心
国际空间站打印出首个3D扳手
液压缸活塞环接触研究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PLC应用”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