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
2018-11-27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吴书龙
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书龙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戴 华,王 刚
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 蒋林华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结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目标,如何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创新培训模式,职业教育培训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和今后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 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现状
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成各院校的共识,区域差异化导致教育模式的不同,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高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近年来进行了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但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的关系改善效果甚微。虽然引入了“双证书”制,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个别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取证行为。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比较松散,沟通不到位。学生只会简单的拆装,部分企业也只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校企双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执行计划。师傅带徒弟也仍是让学生观察或从事简单的递拿工作,更有甚者随时抽调学生当临时工,基本不涉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实践和应用,不少学生实习期刚满就纷纷跳槽或转行。“订单式培养”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企业岗位要求和请师傅教导制度,最终也没有为企业培养“零对接”的技术人才。“校中厂”或“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建设,由于合作机制和服务业特性的限制,在服务类行业中推广困难重重。
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是导致以上现象产生的根源,如何解决学校培养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培训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也是解决目前瓶颈问题的重要课题。
2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有效整合
2.1 公共实训平台资源的建设
近年来,无锡市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无锡高训中心”)按照立足地方经济实际,充分利用由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建成的公共实训平台资源,直接为企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提供公益性无偿实训服务。具体做法是在最后一学年的学生、教师或企业需进修员工中挑选热爱该行业且有一定悟性的人员,由无锡高训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作统一安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经理、技能大师、企业首席技师、高端品牌培训师、历年技能大赛金牌教练等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师傅”利用政府公共平台实训装备开展实训,充分体现了政府平台的公益性和开放性。
2.2 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近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的需求。企业引导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不仅体现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还要求企业主导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及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毕业后的学生跟踪等全过程。
无锡高训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合中心职教特点和企业需求实施校企双元培养。主要采用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包括学校(批量接受正规教育)、无锡高训中心(小工、中工上岗前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专项技能提升培训)。无锡高训中心拓宽了从业人员的生活学习空间,克服了企业师傅带徒弟单纯靠经验带来的知识面狭窄的不利影响,消除了学校职业教育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后仍不能达到企业需求的现象。
2.3 “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工学共管、人才共育”的创新培养模式
无锡高训中心根据专业特色及依托行业特点,探索并形成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工学共管、人才共育”的本土化培养模式。
(1)校企“共建”基地。根据无锡高训中心场地和企业需求,确定基地建设标准,无锡高训中心负责提供教师、实训场地和开展培训,企业负责师资培养、设备耗材、质量管控、招生就业,实现基地共建,形成无锡高训中心、企业、学校、学生等4方共赢局面。
(2)校企“共享”课程资源。借鉴知名高端品牌全球培训标准,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企业和无锡高训中心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与学校教师、企业内训师、技能大师、企业首席技师等共同开发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3)校企“工学”共管。采用“2(学校)+3(企业)+1(中心)+3(企业)+1(认证)”10个月工学交替的“双元”培养模式,共管学徒工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订学徒工实训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共同参与教学、实习、认证和教学评价,实现工学共管。
(4)校企“共育”订单人才。组建订单班,实现“招工即招生、入班即入企”的共育模式。校内采用小班化(16人以内)学习,培养学生专用设备的使用能力及岗位协调能力;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通过每月内训和每日网络学习来培养学徒日常维护项目的操作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车间实训的融合。
3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特色
通过利用无锡高训中心的公共实训平台资源,企业实际需求与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无锡高训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市情的特色鲜明的职教之路。
3.1 引进优质资源,夯实职业教育培训基础
通过引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夯实职业教育培训基础,加快企业储备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汽车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中心为例,立足无锡汽车服务产业,辐射江阴、宜兴2市,建成主要服务“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示范性“笛奥汽车科技教育中心”项目。企业投入相关汽车专业课程资源,关键设备(普通燃油车5辆)及数据和技术资源,教学体系资源,社会化专业汽车技术培训,就业渠道等职业教育核心资源,以满足目前全市相关职教类院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并负责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市技术工人学以致用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能达到承办省市级技能大赛,乃至全国技能大赛的要求。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培训体系
(1)企校融合,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培训2个月专项课程(一期培养)后,进企业实习3个月,再到无锡高训中心培训1个月实操课程(二期培养),再去企业实习3个月,校企往复轮换,毕业前集中训练1个月,进行技术认证考核。采用“2+3+1+3+1”的10个月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双元”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更扎实、就业更稳定、薪酬更高,无锡高训中心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也倍增。
(2)企校共育,严控质量。每年根据企业品牌日、学生在校能力测试、企业招聘会等活动选拔组建企校合作订单班,双方密切配合进行招生和招工,努力实现“招工即招生、入班即入企”的共育模式。校内引入高端品牌同步培训课程和教材,采用和企业同步的设施设备、工作环境进行小班化(16人以内)学习,采用企业真实环境、多媒体、展板和卡片等现代化“动态学习”教学手段,适时传输最新的教学内容。企业实习通过师傅带徒弟、师兄带师弟直接完成生产任务。职业院校负责学生实习组织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教师由企校互评的方式产生。学生毕业时需要进行“双认证”,即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内部体系认证。
(3)企校互评,师资融通。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生的“师傅”,制订企业内培训考评制度。企业“师傅”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能够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基本能力。
无锡高训中心聘请企业一线技术经理、技能大师、企业首席技师、高端品牌培训师、历年技能大赛金牌教练等,负责学生1个月实操课程(二期培养),进一步搭建“零对接”高技能人才的桥梁。学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企业技术培训,负责学生2个月的专项课程(一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
学徒通过网络、问卷等方式评价教师;无锡高训中心专家随机听课、评课,开展年终教学评估;企业通过对学生进企业实践的综合表现来考评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构成对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教学质量等多方位评价。
4 结语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与成功实践,使得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无锡高训中心)多方“共赢”。
(1)学生成才。学生掌握了最新知识和技能,具有的良好职业素养,深得企业认可,工资待遇、发展前景明显高于同类毕业生,并带动了全市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
(2)教师成长。借助合作企业的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师的操作技能,融教师、培训师功能于一身,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企业新型技术学习,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学校受益。学校享用政府资金与企业技术资源,培养一流的教师,实现了管理精细化。毕业生在社会的口碑、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大幅提升。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学校的高质量办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4)合作企业事半功倍。无锡高训中心和合作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所用,企业文化浸入并固化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获得德艺双馨的员工及长期稳定的人才储备。
(5)无锡高训中心满足无锡职教园区和市区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类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等前沿技术方面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为无锡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