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对洪洞通背拳未来的“忧与思”
2018-11-27王黄城
王黄城
1 前言
“徐晓东事件”把中国传统武术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源,作为武术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一起事件中被人们议论纷纷。洪洞通背拳尽管不是这次事件的主角,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在这种恶意的传播过程中,让本就发展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洪洞通背拳,是具有严密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拳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本文通过对洪洞通背拳的调查研究,旨在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为洪洞通背拳的发展提出一些现实性的建议。
2 洪洞通背拳的传播现状
2.1 洪洞通背拳的传播者
武术的传播者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凡是直接传播武术或是对传播具有指导和管理作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武术传播者。成立后官方传播者以政府名义使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然而在努力进奥运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近年来也逐渐注重非竞技武术的保护与传播。而传统武术,如洪洞通背拳,主要以当地民间的传播为主,民间拳师、武术馆校和武术协会是传播的主力。在临汾市区的调查中,开展洪洞通背拳教学的学校有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燕军文武学校、临汾市第三中学校等,在洪洞县及其临近的霍州、汾西、灵石、浮山、侯马等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教学点。除晋南地区外,洪洞通背拳还流传于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此外,临汾武术协会和洪洞通背拳协会积极推广洪洞通背拳,与跆拳道馆、武馆开展合作教学,逐步扩大了洪洞通背拳在当地的影响力。民间老拳师为了弘扬洪洞通背拳也打破了曾经只传嫡系亲属的传统,云游各地,传拳于人。但洪洞通背拳在师承问题上因为分成多个流派,比如河东派,河西派;或者是徐氏、樊氏、秦氏等。各流派各称正宗,甚至相互诋毁,使一般习练者难以辨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背拳的传播和发展。
2.2 洪洞通背拳的传播内容
洪洞通背拳的传播内容以一百零八势母拳为主,在母拳套路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它是有灵魂的拳种,它不仅蕴含着众多的武术技术元素,在其背后还深藏着丰厚的战术思想、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拳论中有言“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警巧取快如风”,这是其战术指导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而在其动作名称中,有“跨虎势挪移发脚”“拿鹰捉兔硬开弓”的形象生动,还有“霸王举鼎、韩信埋伏、敬德跳涧、智远看瓜”的历史典故,有“钟馗伏剑、天王降妖、仙人捧盘、夜叉探海”的道教文化,还有“观音献掌、胡僧托钵、罗汉降龙、智法送书”的佛教经典……因此,洪洞通背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连,密不可分的,传播洪洞通背拳亦是用身体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在洪洞通背拳母拳传播外,随着近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山西师范大学侯介华教授指导编制了洪洞通背拳段位制教材,段位制的内容涵盖了基本形态、单练和对打套路,更加简洁实用,旨在让大众更易接受。
2.3 洪洞通背拳的传播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洪洞通背拳打破昔日“藏在闺中无人知”的局面,在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以开放的姿态逐步融入现代社会。从2005年拍摄电视教学片到2009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从2008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洞通背拳的传播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传播的渠道也大大增多。在文字资料方面,出现了侯介华、杨祥全、李国锁等多个版本的通背拳书籍,同时洪洞通背拳出现在了《体育研究与教育》、《武术研究》等多类期刊杂志上,一些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专门以洪洞通背拳为题,这些都是对该拳术的保护和研究,也是该拳术不可缺少的传播途径。在武术影视方面,对比引起“武术热”的《少林寺》,又比如《李小龙》《叶问》对咏春拳的巨大宣传,洪洞通背拳在这方面显然是缺失和落后的。而在网络方面,一般人更是很难找到洪洞通背拳的网站或学习平台,视频资源同样极为稀少且陈旧。另外,因为媒体传播的良莠不齐和人际传播间的以讹传讹,仅以洪洞通背拳的名称为例,其被传为“通背缠拳”“无极通背拳”等,甚至与“通臂拳”混为一谈,其实据考证,老拳谱上都称之为“通背拳”,为区分于其他通背拳加上了地名命名,即“洪洞通背拳”,十分贴切,胡乱的编造名称就很容易引起错误导向,影响通背拳的广泛传播。
2.4 传播对象
武术传播对象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洪洞通背拳的动作较多且动作背后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内涵,所以传播受众有一定的武术和文化基础的话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大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更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理应成为通背拳传播的重点对象,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呈现出敷衍和无所谓的姿态。多数人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过后便很快遗忘,想要深入挖掘者极少,更不用说转化为优秀的传播者了。洪洞通背拳在社会上的传播对象,以中上层阶级为主,普通阶层的大众苦于经济和生活压力,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学习、钻研武术,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人涌入中产阶级,洪洞通背拳的传播对象将会逐步扩大。
3 洪洞通背拳未来传播的建议
3.1 志存高远,求真务实
西方精美包装的武道文化是短而浅的文化,而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武术才是真正的陈坛美酒,越品越香醇。因此,对洪洞通背拳的传播者而言,不可妄自菲薄,要珍视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毕竟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百年的老店才熠熠生辉。而目光放长远的同时,传播者要去伪存真,不可弄虚作假或吹毛求疵,成为武林打假的对象,雷公太极的闹剧已经引起了中华武林乃至社会上的震动,这种对传统武术的伤害是久久难以被抹去的。除了求真外还应务实,踏实地做好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和延续,真正地传承之后再谈改良创新的事。另外,我们要客观分析洪洞通背拳的技击作用和养生价值,深度挖掘它的文化深意,用最真实、接地气的面孔得到更多的认可,获得更持久的芬芳。
3.2 慎重去做标准化
武术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其最初的属性是技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下的武术功能已经逐渐转变为健身养生和文化教育为主。洪洞通背拳的传播者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服务人群,顺应社会潮流,可以借鉴跆拳道等外域武道在世界传播的成功之处,以适应现代社会。洪洞通背拳的各门派应各成其色,各有其度,发扬自己所长,互相交流,为爱好者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优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洪洞通背拳进行标准化改造时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否则引起派别纷争对传播更加不利。
3.3 寻求经济支持,自身创造价值
现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拜金观念和近功近利的特点很直接的表现在了习武上。众所周知,习武可以健身、强身、修身,全民健身的战略也深入人心,但面对跆拳道这类速成而且包装精致的运动,多数人不由自主的选择了前者。习练洪洞通背拳被当成了传统,被认为毫无意义。大环境趋势下,洪洞通背拳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除了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进行保护外,需要大力支持洪洞通背拳武术馆校的发展,投入资金培养优秀的洪洞通背拳的传人。当然传播者自身也要努力去创造经济效益,比如与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一起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参与商业展演等。
3.4 利用好媒体宣传,谨防网络负功能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非常快,对洪洞通背拳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在的传播媒介之多,譬如书籍、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等,然而需要思考的是,书籍报纸言之不尽,影视广播难辨虚实,而网络传播更是真假难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状不可回避。因此,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大范围的普及,官方组织一定要建立洪洞通背拳权威的官方网站,发布信息要仔细鉴别再公之于众,让人们接受到“正宗”的技术和文化。而对于不良媒体的负面宣传,武术协会应联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监督,尽可能地减少传播中的负面效应。
4 结语
洪洞通背拳是中国武术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跆拳道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应树立起文化自信,珍视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传播者,应目光长远,求真、务实,利用好新时代的网络媒体,为传播洪洞通背拳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孙会文.洪洞通背拳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4).
[3] 刘剑,侯介华.洪洞通背拳技法特征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3).
[4]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樊汉武.洪洞通背拳[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6.
[6] 刘剑,侯介华.洪洞通背拳文化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