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化视域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
2018-11-27辛金花
辛金花
1 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国家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推广全面健身的基础与载体。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是体育大众化的基础阵地,为社区体育输送体育发展人才,提供场地设施与科技扶持;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拓展,是体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为学校师生提供体育实践与发展的舞台,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相互依托,且相辅相成的,二者的融合是推广全民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促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发展,需深入剖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差异与优势,比较其不同特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探索二者的融合之道。基于文化学视角,体育文化可从内蕴、外化、物化三方面进行理解,内蕴是观念上的体育形态;外化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形态,是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形式;物化是体育运动器材、运动方法、运动条件、运动形式等内容。从文化视角,内蕴、外化、物化三方面可更为深入的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全方位把握二者的差异之点与互补之处,探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融合之道。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综述法
查阅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相关的资料,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综合有益观点。
2.2 实地访谈法
实地走访学校社区,听取体育教师、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意见观点,听取学生与社区居民建议意见。
3 结果与分析
从文化视域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比较,主要从内蕴、外化、物化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全方位比较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异同。
3.1 内蕴层
在目标上,学校体育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锻炼学生体育技能,激发学生运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区体育在于满足社区群众体育运动需求,促进社区群众身心全面发展,联络社区群众情感。健身娱乐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同目标。在内涵上,学校体育基于教学活动,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规划、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体育则是以满足民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为中心,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交往互动为辅助的社会活动。
3.2 外化层
在组织结构上,学校体育依托于学校教育组织,具备规范的策划组织能力,有专业化体育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可为开展组织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科学化的咨询、组织服务。但从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学校体育尚未完全开发出社会服务功能,其体育职能机构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化运作,始终囿于传统的体育市场观念中,主动应对市场能力较弱,未能全方位、有序的协调企业、行业、社区开展综合性社区体育服务工作。
在管理体制上,社区体育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分设社区体育行政部门、社区体育总会、各级群众体育机构,拥有独立的领导机构与明确的职责范围,然而对于社区体育管理却缺乏专业化、专门性管理机构与实施人才。一般而言,社区体育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环节繁琐,任务分配不均,职责划分不明确,扯皮现象严重,实际办事效率较低。社区体育机构中的组织管理者多为兼职,专职人员较少,且多由居委会人员担任。
在管理系统上,学校体育为教育系统分支,社区体育为体育系统一环。管理系统的不同使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差异,管理对象难以明确,管理责任难以清晰划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另外,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其在体育资源的投建上存在诸多利益纠纷,倘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必然出现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跨领域、跨系统管理,其中涉及问题较多,实施难度大。
3.3 物化层
在活动项目上,学校体育活动基于教学计划进行安排,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主要为田径、球类竞技上;社区体育则偏好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项目类型较多,既有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竞技项目,又有备受老年人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在内容上,社区体育活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中心,开展有民间基础和易于普及的秧歌、武术、太极拳;兼以开展腰鼓、健身舞、秧歌等文体性表演项目,可以看出,当下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种类多样,集健身性、趣味性、表演性、娱乐性、文艺性于一体,其中竞技性色彩较为薄弱,娱乐性、趣味性最为浓烈。即可见,人们在锻炼身体时,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力求通过娱乐健身活动展现自身表演才能。具体项目开展上,由于社区体育场地所限,球类活动较少,多开展适宜于老人、女性的锻炼项目。
在活动条件上,第一,思想意识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冀,社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更为高涨,但受多种原因所限,社区体育锻炼始终缺少适宜的活动场所。社区体育急需相关物力支撑。社区活动的多样化需要健全的体育资源、良好的活动环境的支撑,同时这也是促进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国家体育发展程度的尺标。社区活动经费源自国家、街道、个人捐助、企业单位捐助等。总体而言,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较晚,基础薄弱,难以如发达国家那般大规模兴建体育设施,用于体育设施投建的资金较少,即使是体育彩票资金也仅是杯水车薪,因此,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往往将场地选在公园、广场、湖畔空地、公共体育场所,社区体育场所较少、设施陈旧、经费紧张已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扩展度,影响社区群众的参与度。学校体育尽管设施齐全、资源丰富,但其整体利用率低,对外沟通较少,出来日常教学训练,基本别无它用,周末节假日均属闲置状态,据统计,我国学校中可被利用对外开放使用的体育设施仅占总体设施的15%,可见,学校体育设施未能全然发挥作用。
在参与主体上,学校体育主要为学生,但实践看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体育课程单一化、传统化、陈旧化;体育项目训练方法枯燥乏味,没有充分顾及学生兴趣爱好,没有顾及到学生能力的激发,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富有民间趣味性的活动较少;学校体育侧重“教与学”,与外界社会互动交流较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而社区体育主要以老年人、女性为参与主体,体育锻炼以退休老人为主,这是由于在社区体育中并未针对青年设置相关体育活动,且运动场地有限,由此严重消磨了这类人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究其根本,主要在于,首先,女性对体育项目、体育活动可选范围有限;其次,离退休人员闲暇时间较多,对健康的祈愿强烈,对拓展交际圈较为青睐;最后,对于青年上班族而言,他们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工作、家庭事情较为繁琐,业余时间较少。
在活动形式上,学校体育活动主要有教学训练、运动会及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分为日常性与经常性两种,日常性活动开展于晨晚练点,不局限于场地设施,参与人群单一,人数少,多位女性与中老年人,锻炼时间在1小时左右,频率每周3-5次,活动规模较小。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一般为自发性活动,主要为自身的体能锻炼或娱乐,主要参与早晚练点与社区内部小型体育活动。经常性活动则多在节假日或周末,一般由体育行政部门主导,街道、居委会合力举办,此类活动规模大,人数多,主要在体育日、全民健身月等有意义的日子举办。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相同之处,各有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组织形式、设施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融合还有所局限,若想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高度融合应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实现二者资源的高度共享。
4.2 建议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融合之径
4.2.1 理念转变:政府牵引,市场运作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乎全民健身的推广,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要靠学校、社区的配合,更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指导,更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配合调控,因此,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上,一方面,政府应强化牵引作用,修立法定政策,以明文化的管理运作机制调控学校体育与市场体育的融合,确定国家对公共资源的投入,明确学校社区义务,加大对社区体育资源设施的投建,促进社区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做好市场协调运作,政府不完全包办,以市场的发展协调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有序运作,实现优质体育资源的协调配合与全面共享。在政府与市场的协调配合下,深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度,在全社会构建起终身体育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4.2.2 条件支撑:健全机构、经费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现如今,我国已形成系统化社区体育小区、社区体育俱乐部、学区体育等多元化模式。其中,学区体育模式最能全面印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融合。这种学区体育模式主要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支撑,为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我国应从立法上予以保证,转变以往由体育部门进行单一的、封闭的管理模式,强化横向联系,提高学校体育开放度,构建更为完善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融合的管理机构,有效协调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润滑剂与催动剂,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可更为有效地为二者的深入融合提供体制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需要经费的支持,第一,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将体育活动经费纳入市政财政经费预算中;第二,单位参与,企业单位缴纳体育竞赛经费;第三,开发市场,开发社区体育中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获取经济收益,其中既有社区体育资源的使用收益,也有相关体育赛事的冠名支持经费;第四,社会支持,单位个人捐助。通过多渠道资金物力支持,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提供经费支持。
4.2.3 加强融合:创新模式,相融相合
第一,“合二为一”模式,在基础设施、资金等硬件条件上,社区条件薄弱,资金缺乏,可使用场地不足,体育活动开展率底。同时,由于体育人口较少,即使建成足够的体育场馆,其实际利用率也较低,同时对场馆维修保养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倘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则可将二者优势有效互补,提高场馆档次与设施规格,满足学校常规教学的同时解决社区场地设施匮乏问题。用有效的资金、物力获得更大的效用,达到“1+1>2”的效果。
第二,“双会合办”模式,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上,可将学校与社区中相似内容与形式的活动以运动会或体育竞赛的形式开展双会活动,由学校与社区合办,或学校主承办、社区协办,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实质性融合。
第三,“共生共长”模式,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别代表校园与社区体育文化,两种体育的融合实质上是体育文化的融合。为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应建立共生共长模式,即在现代学校体育制度中,依托学校体育资源,让学校归于社区,社区融于学校,开展实践性探索,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双项提升。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学生与民众体育素养与身心素质。要实现二者的共生共长,应基于社区、学校一体化理论,创新体育组织形式,结合共同举办的体育竞赛活动,营创优质的体育文化环境,丰富文化内容,创新体育文化形式,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的融合渗透与共生共长,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
[1] 赵妤.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9:8-10.
[2] 刘利,南子春,刘江波. 学校体育与周边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研究[J]. 邢台学院学报,2015,02:166-167.
[3] 范影影,陈开梅,满明辉. 从文化视域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8:117-118+133.
[4] 孙丽萍.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之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08:128-130.
[5] 邱文萍.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途径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