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校园的推广模式和路径选择
2018-11-27黄贤德
黄贤德
1 简介
1.1 中华武术的价值体现
中华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出各种门派、套路、拳法和内功等,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象征性的瑰宝。经过成千上百年的发展,中华武术在当代社会体育中仍占有席位,正说明其价值的不衰和延续。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华武术的强身假体和修身养性,前者是促进身体健康,后者是培养精神内涵。
武术的健身效用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两方面。无数种,一招一式均有其讲究,每个套路中都讲究手、脚、腰、腿和眼的相互配合。练习时,还要包括了扭、冲、转、抓、跳、伏和躲等一些列的复杂动作。每个套路中,其动作变化一般能达到40-70次,一整套下来,全身的技能器官会经历较大的运动量,从而具有活络筋骨、疏通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和锻炼肌肉等作用。实践中的攻防转换,运动,跳跃,徐病或旋转颤振运动不仅能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能显著增强身体协调能力[1]。长期练习武术的人群,其四肢的力量、身体的协调性以及筋骨的柔韧性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就老年人而言,练习武术,可以防止血管堵塞或者血气不顺等问题,同时可以增强骨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武术能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国家的软实力。首先,从历史角度,武术精神可以是视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产物。近代以来,中华大地饱受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强调习武以抗外敌,由此,武术精神讲求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和锄强扶弱,希望获得强壮的身体来捍卫民族尊严。其次,和平年代,不论何种门牌和路数,武术都是中华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从武术中寻求一种自然地规律,来锻炼人格的良好品行,这就是武德修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武术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层次,成为了爱国主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借助这武术这一渠道,对外展现我们的软实力,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强大的凝聚力。
1.2 校园武术推广的现状
在中国,目前校园武术的推广整体上并不理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笔者以为,当前这种现状可以客观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社会和校园对武术重视度的降低、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淡漠以及推广手段的缺乏。
首先,现代社会不重视武术在校园中的传播和发扬。社会的发展中,层出不强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社会大众,学校领导和政府官员往往认为现代的体育项目才具有时代性,才是体育大国的体现。从而,从思想上便轻视了传统武术对于学生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性。甚至,现在中小学有一个怪现象,学生喜欢武术,但老师教的武术不喜欢,学生宁愿交钱到外面武术馆校去学[2]。其次,部分学生对武术学习没有兴趣,导致难以接受传统武术文化。在我国,除了个别体育院校或者武术院校,在各中小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更加青睐于现代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跆拳道和跑步等。当学生学习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偏向于现代的事物,即便学校通过教育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此外,部分学生确有习武的兴趣,可惜的是传统应试教育下,这批人久而久之也变淡忘了武术。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展现民族精神的意识并不强。第三,武术进校园的推广手段有限,阻力较大。就现代体育竞赛而言,武术比赛仍旧是小众比赛。因此,大多数校园注重的田径运动和球类运动,几乎不考虑把传统武术引入校园。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没有完整的长期的有关校园武术发展的方案,也没有积极研究推广方案,从而使得校园武术的发展难上加难。
2 常用的路径选择
2.1 体育课武术套路教学
笔者以为利用个别的体育课来开展武术教学是学习武术的最直接方法。在我国,中小学每周都开设有体育课,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课程设置背景下,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完全可以作为课堂内容。体育课武术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斗争精神,强化血身体,与此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倘若能够收获明显的效果,必将为将来校园开设武术课奠定基础。
这种将体育课和武术结合的推广模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了传授内容和教授方法。笔者认为,只有将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才能提升体育课的武术教学效果,并且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老师打破现代体育运动至上的观念,最终才能达到形成武术教学,甚至设置武术课堂的目的。
体育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此才能为学生和学校所接纳,这是推进体育课武术教学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在推广中,可以采用教授具有区域特色的的拳法套路或基本的武术动作。武术本身离不开区域文化,不同的拳法套路中有其不同的走位、出拳、隔挡和收力的方式等,例如河北八卦掌、河南太极拳和陕西形意拳等。这种区域性拳法的教学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文化和精神,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此外,假设学校所在地本身具有特定的武术,那么武术教学便更具可接受性,对发扬本地的文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武术套路虽然繁杂,但是其基本动作却相对简单,其中包括踢、打、摔和拿等。基于这些武术基本功,教师可以教授每个动作的衍生招式,让学生体会武术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
体育老师必须学习或者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武术教授给学生。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武术套路的讲解和联系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3]。若要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武术,就得让学生先了解武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抓住武术的基本动作特征,细致分析复杂的动作,将其拆解成简单动作,以此方便学生的学习,不至于在推广中引起学生的反感。正式在体育课上推广时,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解释每一个攻防动作的含义,例如武术中的“架”是为了防御,因此手臂不宜太高或者太低。否则,假设学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招式背后的意义,就可能产生运动伤害。其次,教师必须循序渐进,依葫芦画瓢,让学生学习分解动作,最后再进行连招的练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先让学习基本的步伐、站位、手型和腿法等,让学生能意识到武术是一门技术性的体育,并且传授单个的招式。当学生对单独的招式较为熟练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完整套路的练习,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产生基本的学习效果。
2.2 早操和武术的结合
在我国,中小学生每天上午在课件要进行10-15分钟的锻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和体质。过去的几十年间,晨间锻炼一直采用的是广播体操,而后逐渐地部分学校开始推广健美操和啦啦操等,作为广播体操的替代。由此可见,用简单的武术套路代替广播体操或者其他形式的锻炼也是可能的。
武术作为课间操的内容能够扩大学生的覆盖面,从而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从传播学角度上看,广播体操的受众是全校的师生,并且就目前而言课间操的体制将会继续延续下去,这就给武术的传播留下的空间。从体育学角度,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它的训练是一个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过程。
武术和早操的结合推广模式中中,笔者以为若要让学生接受并长期坚持下去,就必须是采用“一校一拳”的模式。在此,“一校一拳”带有本土性的文化特色,可接受性强[4]。一方面,每个学校采用一套本地的相对简单以及运动量适中的拳法套路作为课间操内容。如此选择,在推广的过程中,武术不但易于被本地的中小学所接受,而且对于弘扬本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早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因此,这种推广模式中切忌在短时间更换套路招式,这不利于学生形成长时间的记忆以及培养对武术的兴趣。
这种模式一旦有了先例,便能够对周边省市的中小学造成影响,让更多学校采用武术来代替课间操。从教育机制上而言,大部分学校不采用武术代替早操是因为传统上没有这种案例,学校即便有自主决定早操内容的权限,也不敢轻易做出变革。不同的是,假如有学校率先做出变革,并且没有受到上级部门的相关限制,则证明武术和早操的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这种大环境下,学校便敢于创新早操模式,引入武术,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早操”内容。甚至,一旦这种模式大规模推广,也能引起相关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注,这对于未来校园武术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3 学生武术水平评级
这种模式倾向于将武术引入学生日常评比,将学生武术水平作为评定“德、智、体”中“体”的标准之一,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历史上,等级制度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过程中这种,制度一直影响着武术的发展[5]。
这种模式在实施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作为考核机制。学校方面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层
次的和统一的武术水平评断标准。由于男生和女生之间在体质的差异,以及对武术的形态不同,这套标准必须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方能体现公平性,这也避免了推广中部分学生出现负面的心理。考核内容应当由一定的选择性,由学生自由选择一套武术参与考核,如此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旦建立了这种标准,在未来,就可以进一步推广这种标准,也能不断的完善标准,将校园武术规范化和普遍化。
此外,将武术等级和体育成绩挂钩,将其纳入三好学生等日常评比中。武术作为体育的一种,可以将其纳入“体”的评分当中,用于学生日常评比的参考。由于这种评比直接和年度评奖相关,学生参与武术互动会变得更加积极。不论如何,这种模式能让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并且能够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对武术的热爱,学习中国的传统武术精神。学校也应当开展与武术有关的体育项目评比,进一步扩大校园武术的影响力。
3 推广中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从理论上而言,校园武术推广具有多种路径,也具有可实施性,但是整体上而言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阻碍,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学校落实不到位以及“重文轻武”观念的根深蒂固。
首先,大多数校园不愿意引进武术,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发展校园武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中仍旧倾向于教授现代体育项目,对于引进武术没有兴趣。虽然当前的体育教材中明确提出了武术的教学任务,但是几乎没有体育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没有很好的落实相关部门提出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落实,直接到的后果是原本偏少的武术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便失去了接触武术的机会。
其次,应试教育下,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校从根本上不在乎校园武术的发展。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升学和未来发展始终是由文化课所决定的,武术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背景之下,大多数学校更加愿意花大量时间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相对而言就很轻视武术的地位。
因此,若要为校园武术的推广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要求教师严格落实教学大纲,至少进行适量的武术教学。其次,小升初或初升高时,教育部门可以适当的提供武术特长生的名额,从制度上推动校园武术的发展。第三,提高全民对武术的认识,转变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偏见,从而整体提高无数的地位,从而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
4 总结
如今,校园武术的推广仍处在很尴尬的境地,虽然有多种路径可以进行推广,但是由于各种错误的观念和传统的教育体制,推广并不顺利。多种推广路径中,不论是体育课的教学、早操和武术的结合还是学生武术水平评级,其实都具有可行性,即便它们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若要打破目前尴尬的局面,就需要社会、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校园武术的发展,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任晓晓. 关于当今武术社会价值的研究[J]. 环球市场, 2015 (2) : 107-107.
[2] 蔡仲林. 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 25 (2) : 9-12.
[3] 李文堂. 浅谈小学体育课的武术教学[J]. 学周刊, 2012 (9) :200-201.
[4] 张强; 孟涛;汤铁军.“武术进校园”推广模式的多路径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 2016 (1):58-63.
[5] 王业靖. 张春艳. 在学校中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价值与意义——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