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时尚健身观反思

2018-11-27武晓敏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型身体文化

赵 犇,武晓敏

(1.新疆警察学院 警体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2.新疆昌吉州二中 体育组,新疆 昌吉 831100)

流行文化,指“社会上某个阶层或群体主导的,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某个时代人们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1]。其本质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可以被生产出来的文化。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时尚健身观,是近几年随着国民身体意识的觉醒、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产业的勃兴,得以在我国开始萌芽、发展和确立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代时尚健身观一方面对社会锻炼氛围的营造和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宣传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对健身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1 当代时尚健身观的产生

1.1 健身需求的创造

在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关于健身的表述,与健身一词具有相似意义的,在古籍中多被表述为“打熬筋骨”或者“打熬气力”等,其目的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即在战事中能够更好地存活或者在生产劳动中能够更具效率,通常带有生存方面的意义。而在当代社会,健身更多地带有审美层面的意义,即以求美为主要目的。在流行文化的视角下,他者美好的身体形象,一般被塑造在两类人即明星和“健身达人”的身上。对于明星而言,美好的形象成为一种宣传模式,刻意露出的肢体、大汗淋漓的照片、高难度的训练动作以及自我激励的文字,几乎构成了明星宣传的标准配置。而对于“健身达人”们来说,美好的形象则是良好的体型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如获得心仪异性的青睐、工作职位的晋升等,这也已经成为媒体宣传的主流趋势[2]。明星和健身达人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他们的身材可能并不需要特别刻苦的、长期的训练,只要配合饮食结构的调整,加上光影技术和修图技巧的运用,就能使他们的体型呈现出理想和完美的状态。在流行文化的宣传下,大众传媒利用人们对他者美好形象的向往,辅以引导性健身案例的宣传,将他们的求美动机转化为健身动机。

1.2 健身观念的植入

如果说明星和达人的引领,使得大众产生了对美好形象的追求,那么“健身知识”的引导,即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媒介平台上发布的有关健身的短文或者常识,则是对大众进行深入和持续的观念植入,使他们信任健身的种种功效,进一步强化自我的健身动机。常用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正面的引导,主要是阐述健身的意义和作用,如保护身体、带来健康,甚至上升到道德品质层面,如健身代表自律,代表意志力坚定,代表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等。(2)列举不重视健身的危害,主要是宣传完美体型的对立面即肥胖和瘦弱的弊端:这两种体型不仅在形象上不够美观,而且还与不良的品质有所关联,比如肥胖象征懒惰,瘦弱意味萎靡。(3)宣传健身的普适性,声称即便体型适中的,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要像明星和达人们一样,达到“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状态,或者需要练出“麒麟臂”、“蜜桃臀”等,以彰显自身的活力和价值。在这一系列健身知识的宣传下,让大众相信健身不仅是控制体重的途径,更是划分社会阶层、区分人生品质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极易掉入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共同构建的陷阱之中,他们在体重、体型之间进退维谷:体重过轻或者过重需要健身,体重适中的体型与“I6腿”、“球状肩”、“比基尼桥”等流行标准相比,又会存在差距,还是需要健身。

1.3 健身消费的供给

健身俱乐部、会所等实体机构,让时尚健身观最终转变成人们的具体实践:消费和健身。这些实体机构首先让大众明确,优美的体型甚至健康是可以买卖的商品。当大众在缴费获得进入实体机构健身的权限之后,他们则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早就被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训练动作,极其细致地划分为若干部分,如胸大肌、背阔肌、股四头肌、三角肌等等。一些肌肉,在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下,还被赋予了新的名称和特殊的含义,比如马甲线(腹肌)、蜜桃臀(臀大肌)成为女性健康、性感的代名词,麒麟臂(上臂肌群)、公狗腰(腰腹肌群)则代表着男性的孔武有力,并且暗含了性能力强大的隐喻。不仅如此,一些体态、体姿以及本该由医学解决的问题,前者如“富贵包”、八字脚、圆肩,后者如腹直肌分离、肋骨外翻、骨盆前倾等,在流行文化的包装下,都被归因为是健身不足所引发的,并且有可能会对生活和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当然,在这一系列流行语词和概念的背后,是健身机构各式各样的私教课程、运动补剂以及训练装备的销售系统,比如针对女性的蜜桃臀训练课程、产后修复课程;针对增肌群体的补剂增肌粉、肌肉合成因子;针对训练以后放松按摩的泡沫轴、筋膜修复等。本以为进入健身场所能够认真锻炼的大众,面对数百块被细分的肌肉、无数的韧带、筋膜甚至是杜撰的概念,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琳琅满目的器械和产品时,根本不知该如何着手。结果也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消费之后,因各种原因难以长期坚持,但是持续面对美好形象和观念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会感到自身的瘦弱或者肥胖程度日益加深,严重者可能因此而罹患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体象障碍”[3];其二是消费之后锲而不舍的健身实践,这一群体虽然能够得到体型的改善,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则会发现,并没有因此而完成所谓的“逆袭”,不过,因为已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他们基本会成为健身和健身文化的忠实拥趸,时常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锻炼成果。

2 当代时尚健身观的批判

2.1 过度宣传:健身功效的夸张化

健身是通过推、拉、举、跑、跳等多种方式对抗自身重力和外在负重的身体活动,能量的代谢必然引发肢体的发展,进而可能对心血管以及脏器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人体科学和训练科学已经论证的事实。但是,流行文化对健身功效的宣传不只局限于生理层面,更着重于它的社会意义。正如上文所述,其宣传趋势夸大了健身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把个案扩大成为普遍规律。其二,只强调品质或者“逆袭”背后健身的能动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于自律或者改变人生的意义,而被忽视的部分往往可能是决定性的,比如个体的经济基础和家庭背景。这种夸张化的宣传之所以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可能在于其社会意义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在当前经济水平日益提升、行业间竞争愈发激烈、生活节奏渐趋加快的情况下,它似乎提供了一条几乎没有门槛的、极其公平的、相对便捷的并且能够靠自己努力切实改变的走向成功的通路,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着身体资本向其他形式的资本比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声誉资本转化的可能[4]。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相对低廉,即便不能成功,也基本不会承受较大的风险。当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配合明星美好的形象和达人“逆袭”的实例,虽然能够带给人们强大的健身动机,也能够让健身以及相关产品迅速流行起来,但多数人在健身之后,发现生活并没有因为健身而改变,当热情消散之后,宣传和现实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落差一方面消耗了人们的健身热情,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体重、体型方面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

2.2 过度娱乐:健身内涵的性隐喻化

从本质上看,流行文化倡导的是回避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抛弃文以载道的历史束缚,以游戏和娱乐的姿态示人,并且通过媒体宣传加强对人的感官刺激,提高其产出的效率[5],如流行音乐、流行发型、“A4腰”、“比基尼桥”等。而健身宣扬的是通过长期的锻炼、饮食控制以及规律的作息来获得良好的体型,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而且枯燥的,因而流行文化推崇的感官刺激与健身推崇的严格自律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流行文化要得到广泛的传播,要借助一个内涵积极向上的载体,在倡导健康生活的时代,健身无疑成为它的首选目标。“人鱼线”、“麒麟臂”、“马甲线”等流行表达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上述这种拟物化的表达并无不妥之处,至少是较为中性化的词汇,但是,在当前社会逐渐开放、包容的背景下,性的暗示成为了流行文化附着于健身的新的突破点。比如明星、达人、网红们打着健身旗号的敏感部位的刻意裸露,在博取关注度的同时,让人们的释放欲、窥探欲变得合理化和光明化;再如公狗腰、蜜桃臀、爱之把等诱导性的流行词汇,又极易让大众联想到与性有关的内容。更为可悲的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俱乐部、会所也丧失底线,一些训练课程和训练项目,直接以提高性能力、培养公关、解锁姿势等为宣传重点,让流行文化中的糟粕进入到健身行业之中。上述这些问题,时常让一些健身项目和健身人群游走在色情的边缘,不仅在业内,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许多健身从业者也因此而背上了与性有关的污名[6]。简言之,流行文化虽然带动了健身的发展和传播,但其中有关性的内容对健身的附着,或者说二者之间的勾连,也对健身业的发展产生着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2.3 过度消费:健身方式的跟风化

流行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生产、运转、消亡的周期较快,因此,它又被称为“奔跑的文化”。流行文化推动下的健身项目,不仅符合这样的特征,而且随着当前经济发展和观念变迁的提速,流行项目的变化呈现加速的趋势。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的是健美操、健身操,21世纪初则开始流行器械训练、瑜伽、普拉提,而到了现在,战绳训练、TRX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筋膜训练[7]等一系列运动项目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如此众多而又变化较快的流行项目中,中国的健身消费者们很容易盲目跟风,特别是在明星和达人的宣传之后,更是如此。但一方面,大多数人对很多项目是浅尝辄止的,不能形成长期的、高效的、系统的训练;另一方面,频繁地变换训练方式,容易引发运动损伤,毕竟从训练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项目的供能特征、发力方式以及作用肌群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过,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健身业倒是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趋势,比如健身俱乐部里数以百计的关于特定肌肉、特定部位的训练课程,以及办公室人群之中的各类小型器械、运动装备、营养补剂等。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健身训练是否确实需要将身体划分得如此细致,比如整体的臀部肌群,是否有必要进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分别训练?即便需要分别训练,目前的课程体系和训练手段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其宣传的效果?在如此庞杂、细致的健身行业体系下,参与健身训练的人数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究竟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否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和其他运动形式相比,是否效果更加明显?如果说,上述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肯定的结论,我们的健身行业是否像业内人士形容的那样,并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健身实践,而是来源于人们对美好体型的愿景。

3 当代时尚健身观的反思

3.1 观念层面: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身体意识

如前文所述,流行文化引导下的当代时尚健身观,由于内容和标准的不断变迁,很难让人们在体重、体型、训练方式和方法中找到准确的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跟风和模仿之风的盛行[8]。但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长期以来,我们的身体教育较为欠缺。在古代社会,农耕文明崇尚“智慧”、“静修”的特质,催生了长期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左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论语》“学而优则仕”、《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论断,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奉行的圭臬。而在今天,这种思想的影响依然很大,在根源上左右着我国的教育观念。中小学包括大学阶段虽然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但是对身体构造、解剖科学、性学知识都是浅谈辄止。而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当西方文化中解放、享受身体的观念传播开来以后,人们才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如此之美妙而又如此之玄奥,持续了几千年的身体压抑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释放。于是,人们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追偿,对美好体型的渴望,对流行健身项目的追求,以及整容整形术、化妆术、P图术、药物补剂的服用等一系列现象共同构成了当前人们想要迫切掌控身体的潮流,即“激进的肉欲主义”[9]。基于此,当前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去限制流行文化推动下各种健身项目比如各类瑜伽、炮筒训练、功能性地胶训练、战绳训练等的发展,这些健身方式本身没有问题,而是需要加强身体意识的教育,弥补我们以往在身体教育方面的缺失。比如在小学阶段就开设身体教育课程,而且不能对包含生理、卫生甚至性学方面的内容讳莫如深,对于已经步入工作、社会的成年人,应当配置身体教育或者自我锻炼方面的指导手册,同时加强公益的宣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身体意识,增强他们在流行文化中对身体的自我掌控能力,避免被流行文化引导下的一些浮夸的健身口号和内容所误导。

3.2 行业层面:推动健身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从本质上看,以上诸多问题,体现的是健身行业的开放性发展和预期的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就目前而言,中国健身行业的产生仅30余年,不论在时间的积累还是市场的净化程度抑或消费群体的自我意识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流行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辨识能力也不足。在当前流行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我们能够做的,应当是运用“看得见的手”去辅助甚至是限制“看不见的手”,即借用行政力量,在一定程度内规范、匡正健身业的发展,如同医疗卫生行业,制定相应的标准,杜绝夸大和虚假宣传。具体而言,应当成立全国范围内的健身俱乐部管理协会或者社团组织,由体育总局或者人社部制定行业标准,由管理协会推行相应的对教练、课程、器材、补剂等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联合媒体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及时通报夸张、虚假、带有性暗示的宣传信息,引导大众客观地认识当代时尚健身观,促进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实践层面:注重健身锻炼的训前评估

学者高宣扬指出,流行文化在宣传的过程中,奉行的是一刀切的原则[1]。这在健身行业中也有所体现,即只要参加健身,一定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比如健身促进健康,代表自律、高尚的身份和高贵的阶层。这些宣传显然迎合了商品经济的特征,让人们不断参与到各种健身项目中去,走进俱乐部、会所进行塑造体型相关的消费,而其背后则是庞大的商业健身体系的支撑。我们要反思的是,究竟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健身,或者说像媒体宣传的那样,需要进行苦行僧式的饮食自律以及“自虐式”的高强度、大训练量的练习?对于体质类型不同、身体素质各异甚至是病患伤残的群体,健身都有积极的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健身的完整体系应当是科学的训前评估、合理的训练以及积极的恢复和最终的效果评价,而非只重视锻炼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果。行业也好,自身也好,都需要注重训练之前的身体评估,在充分了解身体之后,再选择是否能够参与健身,如果能够参加,还需要选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继而辅以合理的健身方式和饮食调整,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造成对身体不可逆的损伤。

4 结语

当下,流行文化引导下的时尚健身观更像一种全新的身体规训机制,它划定界限和区域,从体重、体型、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上规定着人们不应该逾越的边界,并且有一整套体系,通过健身俱乐部和运动项目作为中介,规训着人们在这个边界里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因为管理、教育、文化及经济方面的因素,这种规训可能显得不合时宜,或者科学性不够。但无论如何,在身体机能日益退化的背景下,这可能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保持分辨良莠的能力。因此,身体意识的培养,行业的规范化和自我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惟有如此,健身业在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

猜你喜欢

体型身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校车连体型主动式安全气囊保护效果的研究优化
高校不同体型大学生健康意识调查研究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的大胃王
谁远谁近?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