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2018-11-27姚立莹周盛发

运动精品 2018年4期
关键词:后备高水平田径

姚立莹 周盛发



试论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姚立莹 周盛发

(上饶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0)

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和我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田径运动的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后备人才明显不够,且结构严重失衡。文章主要分析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从几个方面着手探寻推进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体育总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水平的田径后备人才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对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加速推进后备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田径运动的整体水平,这也是田径界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探讨传统机制并加以改善,要建立起高校为主体,中小学为基础的“学校培养”机制,希望能够实现双轨并行,在互相补充之下,共同进步。

1 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三级”的培养模式是目前田径运动采用的主要机制,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三大球“职业化”的冲击之下,国家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三级”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限制了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2 地方体校存在的问题

首先,田径运动组织缺少创新,很多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缺少兴趣,基层少年选手不断流失;其次,地方体校在训练或者比赛中,没有采取正确的培训方式,很多很有天赋的田径选手的运动生涯过早结束;再次,很多地方学校的活动经费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校的训练和比赛陷入瘫痪状态;最后,地方体校没有注重学生整体素值的培养,尤其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未来的升学和深造也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1.3 不同省队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基薄弱,很难从基层体校选拔出经过系统训练的优秀选手;其二,有些教练员思想陈旧,训练方式单一,缺少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会造成训练的水平和比赛的最终成绩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其三,比赛的赛制和教练指导之间存在有偏差,多数的省队会将训练的重心放在了全运会上,这也造成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情况,缺少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大赛的参赛经验;其四,自下而上的金牌意识,没有重视对运动员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尤其是在文化素质的培养上,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退役运动员很难再就业,所以基层业余选手的训练积极性大打折扣,他们很难在训练中坚持下去。

1.4 国家队存在的问题

一为根基较为薄弱,国家队缺少高水平的人才储备;二为缺少激励机制,很多运动员在刚刚取得成绩之后,就会选择退役,这种主观因素带来的运动寿命的减少,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三为国家的一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对项目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训练手法和手段上创新不足,进而造成了运动成绩很难得到突破;四为目前的“三级”培养体系中,不同环节之间脱节严重,没有衔接,不同环节是独立存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不足,也没有加深系统的指导和交流,进步的训练理论和经验不能及时地共享。

2 提升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发展来看,“三级”培养体系有成功的地方但还是存在有一定的不足, “学校培养”机制的出现,很多问题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学校培养”机制主要指对田径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审视,赋予田径运动新的动机,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大力地宣传田径运动,积极地吸引广大的青年学生融入其中,建立起以高校为主体,广大中小学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的培养体系。目前如果只想凭借一种机制来解决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不现实的,需要共同努力和密切的配合。

2.1 通过“学校培养”机制,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田径运动

分析目前的发展情况,田径运动受其他运动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人才上的竞争。传统的“三级”培养体系主要将重心放在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上,没有额外的精力去宣传和推广田径运动。田径运动要想在其他的项目中争夺更多的人才,就必须要借助“学校培养”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类学校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建立在基础之上,也赋予了田径运动新的内涵,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运动中,建立起和谐的运动氛围。在参与人数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才能争取到更多的人才培养的机会。也就是说,施行双轨制为扩充田径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利用“学校培养”机制对不同阶段的基础训练质量加以提升

阶梯状是目前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训练质量会影响到整个训练团队的整体水平。“学校培养”机制在运作过程中是建立在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训练方法加以规范;而且也实现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也正是在“学校培养”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传统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得以有效弥补,训练质量得以提升,积极推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2.3 利用“学校培养”全方位地提升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整体素养

传统的培训模式,运动员很难实现全面发展,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上存在有明显的缺陷。运动员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业余选手很难升学,退役选手很难就业。但是在 “学校培养”模式的推动下,高水平后备人才素质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学校培养”背景下,重点项目学校在各方面条件允许下,可以建立专门的俱乐部提供专业的培训,其他的学校大多是业务培训的形式。为他们未来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人才浪费的可能性才能减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培养才会朝着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积极地推进人才培养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4 利用“学校培养”机制,经费不足的情况得以缓解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逐渐地凸显出来。构建了完善的 “学校培养”机制,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吸引更多机构的注意力,主动注入资金。这样,学校在训练和比赛中缺少资金的情况得到缓解,国家在这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减少资金的投入。

[1]和立新,马硕,吴茂芹.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与奥运战略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6).

[2]靳厚忠,陈广,陈云龙.我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3]张军波,黄新雨.论我国竞技田径运动的“四化”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2).

[4]王哲,高强.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5]从第八、九、十届全运会看山东省田径运动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

[6]张成恕,王锋,史敏,等.影响我国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

[7]潘进初.中国竞技体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8]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6).

[9]荣思军.山东省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

[10]严德智.从各省市近几届全运会成绩看中国田径项目的地域分布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11]田麦久.“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O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China's High Level Track and Field Reserve Talents

YAO Liying, etal.

(Shangrao Teachers College, Shangrao 334000, Jiangxi, China)

姚立莹(1989—),江西上饶人,助教,研究方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后备高水平田径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计数:田径小能手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