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街舞运动研究评述
2018-11-27于明礼
于明礼
我国街舞运动研究评述
于明礼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对当前国内街舞文化、街舞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街舞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可行性以及街舞价值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旨在总结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下阶段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街舞;嘻哈文化;评述
街舞(Street Dance),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社区的民间舞蹈,是基于美国东、西海岸不同的黑人民间文化和音乐风格而产生的多个不同舞蹈类型的统称,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自由性、创造性、竞技性和表演性等特点,融合音乐、舞蹈、服饰、运动、竞赛等元素于一身,是一项愉悦身心的舞蹈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同时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1]。在几十年间的发展中,其青春时尚、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追求态度深受青少年一代的追捧,在国内更是出现了“街舞热”的景观:市场上街舞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街舞社团层出不穷,街舞培训班更是青少年课外活动的首选。
通过检索近十年的文献资料,筛选比对后可知,关于街舞方面的科研论文不到200篇;相对于当前国内“街舞热”的现象,明显不成正比,科研水平较为落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致于认真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街舞,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疯狂席卷全球,自然有“过人之处”,在国内火热的现象也势必会对本土的文化产生冲击,而科学研究却没有过多关注,或者说有关街舞方面专业的科研工作者较为薄弱。在文化全球化和国家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历史时期中,对于西方外来文化载体运动的研究,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研究,而是在新历史时期下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前提,更是文化浪潮中权衡利弊的指导思想。为此,本文通过自身的街舞实践体验(国家体育总局全国街舞执行委员会官方认证街舞教练),重新梳理国内近十年来,街舞方面科学研究的现状,为研究成果做统一的归纳整理,找出不足,以此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借鉴。
1 街舞的文化研究
文化属性是每一个文化载体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内在资源,街舞自诞生以来就与嘻哈文化的其它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深深的文化色彩,对街舞文化性的研究,是探索街舞背后社会环境、社会背景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舶来品”、一种外来文化,街舞在中国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街舞的渊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街舞运动的精髓所在,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保证其在我国朝着正确、科学、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2]。
杨惠等(2008)认为,街舞是黑人文化的体现,如街舞舞者的穿着、街舞音乐的曲风、街舞语言的交流等,街舞在它酷、炫、怪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3]。张磊(2010)深入研究了街舞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研究认为街舞的文化特征具有:艺术性和健身性、多样性和变异性、国际性和兼容性、竞争性和自由性以及从属性;街舞的文化功能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利于树立新的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有利于形成街舞产业促进消费、有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落实[4]。孙士明(2014)指出,一般情况下,文化包括民族心理、行为、物质三个不同的层面,而街舞与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它既有动作技术方面的层次,也有社会组织制度的层次、还有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精神层面,具有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多层次的、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是美国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体;同时街舞文化的产生于当时美国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种族的歧视始终没有消除,黑人在音乐和舞蹈欣赏的天赋使他们找到了一个合法的途径来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街舞便应运而生是地域性的体现[5]。
2 街舞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街舞的中国化研究
2.1 街舞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对事物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是探索事物发展的有力依据,而研究街舞在我国发展现状与趋势,则有利于我们清晰看到事物发展的轨迹,并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张雷生(2008)指出街舞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影《霹雳舞》传到我国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资讯发达,街舞开展比较早,而河南郑州因为中原武术文化与街舞的密切关系,街舞起步也比较早,自2000年后全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街舞文化的出现,当前国内街舞的理论研究不足[6]。李浩等(2014)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街舞运动在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受众和教员的人数呈现逐渐递增的态势,街舞表演和赛事登上电视荧屏的频率愈加频繁,街舞运动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成功的进入健身房、会所,各高校街舞社团的数量与日剧增。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街舞产业亦存在不少的弊端和漏洞,如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街舞运动在我国各地区发展程度不一;街舞俱乐部的剧增,教练资源的紧缺供不应求,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谈到街舞发展趋势时他认为,街舞应该融入中国元素为我所用,建立健全规则体质,提高人员素质,遵守经济发展规律走商业化道路(街舞培训班、健身俱乐部、街舞竞赛、街舞相关衍生物销售等)[7]。黄河等(2016)总结了我国街舞的发展历史,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开端与初步探索阶段(1984——1989年),断层阶段(1990——1992年),复兴发展阶段(1992——2003年),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并且分析了国内街舞的推广模式,由政府推广和民间推广相结合的策略,认为中国街舞未来的发展,要赋予街舞健康向上的内容,加强中国街舞的发展体系建设,建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街舞运动[8]。
2.2 街舞在高校开展的现状研究
街舞运动作为时尚的代名词,在高校中可谓深受大学生的厚爱,每一所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街舞社团或者街舞团队,部分高校已开设街舞选修课程,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小儒(2012)对湖北省1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16所高校中只有6所高校开设了街舞课程,教学时数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没有理论课时数,街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传统,街舞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单一,尚无理论考试,但街舞的教学效果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气质、形体[9]。盛以福(2014)对江西省30所高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查的30所高校都开展了街舞活动,但是开展形式各有不同,主要有课外活动、学生社团、体育课堂等几种形式。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的高校是30所,占比100%;以学生社团形式开展的高校有24所,占比80%;以体育课堂形势开展的高校有6所,占比20%[10]。许凯强等(2016)在《吉首大学街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大学并未开展街舞必修课或选修课,但街舞组织有校艺术团街舞队、紫水晶舞蹈社团以及ADD街舞队,社团的舞种主要有Jazz(爵士)、Popping(机械舞)、Locking(锁舞)三种,有正常的上课时间,并且会定期排练街舞,出现在学校各种晚会上[11]。可见,在大学校园中街舞运动已伴随大家左右,丰富着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2.3 街舞的中国化研究
研究全球化的著名学者罗兰·罗伯森提出:文化的全球化也就是文化的全球本土化过程,包括本土化连接和本土化的创造[12]。本土化的连接与创造就是根据本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将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创新,不断地融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化的文化形式。刘颖等(2007)指出,在我国街舞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模仿期中,围绕本源性街舞文化开展了个性的街舞活动内容,我国出现了“中国式街舞”,即是以我国传统风格的音乐为音乐背景,配以美国街舞的具体动作为表演形式的动作套路,具有地域文化色彩[13]。陈敏(2013)指出,街舞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使街舞文化成为中国当代多元化的青年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首先,在形式上混合了中国元素,中国舞者将中国武术融入到街舞中,吸取了醉拳、螳螂拳、蛇拳动作,把舞者和武者的特征结合起来,增加了街舞的动作难度,是街舞中国式的创新;其次,中国街舞本土化的过程中,街舞从亚文化演变为一种体育文化,街舞的健身功能受到重视,青年学生在练习街舞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街舞作为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14]。
3 街舞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街舞在学校开设课程的研究,在所有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方面学校课程引入街舞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达到身体锻炼的效果,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目的。
王从贤等(2009)对河北师范大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加街舞锻炼的30名同学进行体能测试,一次为刚参加跳街舞时,另一次则是一个月后,通过两次测试的结果比较分析:长期的街舞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体型形态,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并且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大学开设街舞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15]。朱瑛(2010)指出,街舞作为一项集健身、娱乐、艺术、审美、运动于一身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对于学习者来说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对音乐的正确理解与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观,培养他们认识美、追求美、展示美、热爱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16]。张运(2013)认为:街舞健康、时尚以及动感等特点正是符合高职体育课程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符合学生心理的趋向,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处于17到20岁,身体可塑性非常大,经常参加街舞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对机体的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有显著提高,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使具有时代特色的街舞进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成为可能[17]。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2013)针对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课的开展形式、现状,对街舞在乌鲁木齐市中学中的开展前景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街舞进入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课堂是大势所趋;中学推广街舞,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街舞纳入中学体育课,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合乎学校体育向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发展的趋势[18]。此研究较多,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4 街舞的价值研究
4.1 街舞美学价值研究
街舞美学特征是吸引无数街舞爱好者、舞者为之疯狂的重要因素所在。王少骅等(2008)认为,街舞具有运动美,在街舞运动中街舞爱好者通过新奇、独特、古怪、夸张的姿态来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契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共性之处,达到心灵与美的共鸣,包括健康美、动作美、音乐美、服饰美、创造美以及协调美[19]。范雅慧等(2010)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和审美心理因素,结合街舞运动的特点,从人文角度、心理学角度、动作角度、技术角度、道德角度、意志角度对街舞进行了美学分析,认为街舞运动中既体现了对称、均匀、和谐、统一等动作美,又体现了人文美、心理感知美、技术美、道德美等[20]。张磊(2011)从美学的视阈深入探究街舞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意境美,外在形式美有人体姿态美、艺术服饰美、音乐节奏美、舞蹈编排美、专业术语美;内在意境美有理念美、和谐美、创新美、文化美[21]。邱金新(2014)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街舞美态动感的效应,由舞者动作美、舞者体态美、强劲音乐美、服饰时尚美所带来的美感效应,美态令人流连忘返,动感令人陶醉,使街舞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给人们一种极为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得到了再创造[22]。
4.2 街舞锻炼身心价值研究
街舞是一种身体运动的表现形式,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李国任(2011)考究了街舞运动的表演性、创造性以及形式自由性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街舞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用,他认为:首先,街舞运动不受场地、器材、人数等限制,长期进行街舞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塑造优美体态,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意义;其次,街舞运动比较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或者音乐的节奏创造一些动作,这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有利于现代青少年内心情感的宣泄,缓解高压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培养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3]。顾益民(2011)挖掘了街舞运动在体育方面的价值,他指出:街舞动作随意、自由、放松,能让人在充满激情的音乐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并且通过舞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其次,街舞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经常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街舞动作对每个关节、身体部位要求都很精细,可以让身体的小肌肉群获得很好的锻炼,增强爆发力、灵敏度和反应能力,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24]。张琳(2013)认为,街舞运动作为一种崇尚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自由的时尚健身运动,应该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和认可,街舞运动具有培养参与者的良好品质,提升参与者对美的体验,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效的缓解参与者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参与者潜能的开发等教育价值[25]。王洋等(2017)认为:街舞运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独树一帜,被称为“唯一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它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身心愉悦。经过长期系统和科学的练习,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发展协调性、韵律感、表现力、柔韧性,并且起到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26]。
5 其他方面的研究
关于街舞运动其他方面的研究,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面对当前青少年人群“街舞热”的现象,徐雅文等(201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实验小学等11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认为:从生理学角度看,街舞是一种肢体夸张、消耗量大、塑造肌肉形态的舞种,其所具有的运动学价值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运动生理需求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看,跳街舞,个人发挥空间比较大,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去表现动作,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这种“求异”心理必然存在很大的影响。其次,街舞的动作美,与此年龄段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躁动心理相契合,街舞的服饰美,宽松且时尚的着装方式,正是此时期学生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自我意识角度思考,在这个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意识上开始有独立倾向,而街舞正是一个求异不求同的舞种,可以给高中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途径[27]。
在街舞运动与体育文化分析方面,崇玉萍等(2008)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发展来分析街舞风靡全球的原因,他们认为: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展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自由、不断创新的生活新理念和街舞的内在魅力(创新性、挑战性、自由性)是街舞运动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28]。李知明(2010)从青年教育的角度分析了街舞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指出青年街舞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以体育为载体,反映了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与发展。同时,由于街舞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观赏性和竞赛性,青年人以街舞来张扬自我个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一种新的青年文化[29]。
当前,社会市场上舞蹈工作室异常火爆,少儿街舞培训班迅速兴起的社会现象,王亚君(2011)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郑州市少儿学习街舞“热”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许多家长认为,街舞的学习可以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孩子更有机会成为舞蹈明星甚至成为全面的小童星,同时街舞所具有的健身性、时尚性以及社交性,使得街舞对于少儿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少儿的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30]。
舞种是街舞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主要有Breaking(霹雳舞)、Hip hop(嘻哈舞)、Locking(锁舞)、Popping(机械舞)、Jazz(爵士舞)、House(脚步舞)、wacking(甩手舞)等。耿璐璐等(2014)梳理了各舞种的起源时间、起源地点、创始人以及特点,如Popping,起源于1975—1976年间,由Boogaloo Sam在美国西海岸所创造,其特点是:音乐以P Funk和G Funk为主,动作是以pop为主的肌肉震动,运用pop去处理音乐(包括轻鼓、重鼓、Bass、Piano等),身体控制力非常强;穿着特点是礼帽、西服、西裤等[31]。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少,仅各找到一篇,少儿街舞火热的社会现象,没有被科研工作者所重视,作为社会的一种现象,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充分的挖掘,才能使街舞运动在我国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街舞运动的组成部分,舞种的研究太少,可以说每一个舞种的产生,背后都是社会背景的反映,对舞种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的认识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环境等信息。
在街舞的起源与发展中,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对街舞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更是与中国武术紧密相连,赵海军(2010)分析了武术与街舞的起源、差异来探讨两者的特性及交融性,认为,两者由于本质、起源差异,而造成审美、形式的不同;但作为人体肢体艺术,两者动作素材、演练节奏、风格上有相似之处[32]。李佩鸿(2016)通过分析中国武术与街舞的异同,从现有的武术在少年儿童群体推广的症结所在入手,认为少年很少习练武术,并非不喜欢武术,而是在其思想中将武术归为“复杂”“传统”的定义,街舞“简单”“新颖”的特性便能很好的弥补武术推广中的这一症结;同时从中国武术与街舞融合的“中国风”街舞现状中总结经验,提出两者相融的方法,最终达到武术推广的目的[33]。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武术借以街舞“热”的态势,将武术动作融入街舞当中去,对传播武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此方面的研究还应该更加的深入具体,以此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有效的传播发展新途径。
6 结语
以上文献只是街舞运动科研论文的一部分,这些研究为街舞运动的推广以及科研工作贡献了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比如,一科研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发有核心期刊文章较少,近几年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理论水平明显落后;其次,街舞发展之迅速,科研论文要保证时效性,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确保街舞运动在我国朝着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二街舞运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势必与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关于街舞起源的研究,各专家学者在文中都采用一带而过的写法,因此,对街舞起源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使之详细、完整,更具权威。三街舞文化的研究过于表面化,作为生长在美国黑人中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以及社会背景,对这些方面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清晰地了解,当前在我国发展火热的街舞到底是什么,到底拥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其次,街舞运动科研论文研究不足的地方以及未涉及到的研究方面,将会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比如:作为身体肢体表达的艺术活动形式,街舞的艺术性、艺术表现力,没有被人们所关注;街舞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疯狂的席卷全球,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内在原因、外在原因的研究也较少;社会市场上舞蹈工作室、少儿培训班异常火爆,街舞比赛、商业活动接踵而至等态势,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该社会现象较少;作为街舞的重要组成部分,街舞的舞种研究较少;新时期作为中国武术推广的新思路,中国武术融合街舞的研究,将会是传播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值得被重视。
[1]摘自《全国街舞教练员初中级培训教材第二班》,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CSDA全国街舞执行委员会出版,2015.
[2]张磊.文化视阈下街舞运动的探微及展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1):106-110.
[3]杨惠,陈洪鑫,李志伟.街舞文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102-103.
[4]孙士明.浅谈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及其推广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3):100-101.
[5]张雷生.街舞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内江科技,2008(2):50-51.
[6]李浩,韩孟孟,朱赛.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8):115-116.
[7]黄河,吴玉华,肖随龙.中国街舞发展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6(3):38-41.
[8]田小儒.湖北省高校街舞开展的现状研究[J].群文天地,2012(6):184-185.
[9]盛以福.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4(394):98-99.
[10]许凯强,高蒙蒙.吉首大学街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6(152):51-52.
[11]陈敏.中国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3(7):162-165.
[12]刘颖,郭超,孙平.街舞文化全球化及中国的姿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241-242.
[13]陈敏.中国街舞文化:文化全球化的本地实践[J].文化与传播,2013,2(6):52-55.
[14]王从贤,李振佳,何茂林.体育教学开设健身街舞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J].科学大众,2009(1):118.
[15]朱瑛.艺术院校开设街舞选修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2):62-64.
[16]张运.关于在高职院校设置街舞课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2):49-50.
[17]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中学体育课开设街舞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乌鲁木齐中学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02):139-144.
[18]王少骅,焦成生.街舞运动美学之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0):259-262.
[19]范雅慧,王虹,孙海静.街舞的美学分析[J].咸阳学院学报,2010,30(6):156-157.
[20]张磊.美学视阈下街舞运动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55-59.
[21]邱金新.论时尚街舞美态动感的审视效应[J].戏剧之家,2014(13):125.
[22]李国任.浅析街舞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8):125.
[23]顾益民.街舞的体育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11(25):185-186.
[24]张琳.街舞运动的教育价值[J].大众文艺,2013(22):173.
[25]王洋,段大鹏.街舞教学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220-221.
[26]徐雅文,王玮.高中生“街舞热”现象分析[J].艺术教育,2015(8):200-202.
[27]崇玉萍,张玉新.街舞运动风靡全球的体育文化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29-131.
[28]李知明.街舞与青年体育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10(3):81-84.
[29]王亚君.对郑州市少儿学习街舞的社会学分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8):18-20.
[30]耿璐璐,刘伶燕.街舞文化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70-71.
[31]赵海军.从中国武术角度看西方的街舞[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3):28-30.
[32]李佩鸿.借“街舞热”之风,拓中国武术发展之路——兼论武术与街舞的融合[J].武术研究,2016,1(8):15-19.
Review of Research on Hip-hop in China
YU Mingli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于明礼(1994—),四川乳山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街舞运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