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

2018-11-27朱美义

体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医体质医疗

王 波 董 杰 盛 磊 朱美义



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

王 波1董 杰1盛 磊2朱美义2

(1.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

探讨“体医融合”的内涵、模式及路径,以期为推进“体医融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体医融合”是针对体育及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存在不足,将体育的健身精髓与医疗技术有机结合,以提升健康服务的质量,完美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目标。目前主要有体育俱乐部模式、社区体质检测中心模式、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等四种模式。研究同时认为,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 “体医结合”的资源配置、大力推动体育和卫生两大部门的融合创新是实现体医融合有效途径。

体医融合;内涵;模式;路径

“体医融合”是我国持续关注新型健康服务模式。2016 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体育产业活力和创造力,打造健康强国目标。”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共同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具体举措;诸如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得知,“体医融合”是全民健康发展的新型有效途径,如何推进“体医融合”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体医融合”的内涵、模式及路径,为“体医融合”实现提供实践经验。

1 “体医融合”概念和内涵

1.1 “体医融合”概念

“体医融合”概念尚处于众说纷纭的摸索阶段。结合众多专家意见,广义上概念是指但凡所有以医疗与体育相结合而选择健身手段与方式;狭义而言是以建设健康强国为目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将体育锻炼习惯行为与医疗保健知识相结合相运用的方式方法。其宗旨在于有效地将健康监测与评估、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常识、运动风险评估等各项相关医学知识,结合锻炼手段,帮助人们分别在健身前、健身中、健身后进行不同阶段选择、实施与评估,并提出有效举措。“体医融合”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促进人类体质健康的新型模式[1],其本质价值在于实现了医学、体育学和保健学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新科技条件下的新型健康理念和科学健身。

1.2 “体医融合”内涵解读

体育和医学融合并非单纯简单的相加与合并,其本质含义可解释为“由体育促医疗,以自身选择锻炼促进健康;;由医疗发展体育,结合个人健康状况不同,以科学绿色方式有针对选择锻炼方式,实现提高个体健康水平目标。”推断得出一致结论:运动是健康实现的必然途径,医疗是健康的有效方法。运动的健康促进本质不是在于其形式,而是实现身体健康的实质内容。运动的健康促进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样,而又因人而异,具有有明显的层次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人群特征。运动的健康促进要素是实现全民健康所必备[2]。“体医融合”是体育产业创新性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革命,也是全民高度认识到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全民总体健康素质水平的根本途径,同时,亦是实现全民健康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高度融合的根本途径。

2 “体医融合”的模式

“体医融合”模式是以从事体育锻炼者或非健康人群为服务对象,以“运动行为”为途径,运动处方为核心技术,通过制定和执行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科学的“运动习惯”,获得良好、持久的运动疗效,达到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的系统理论。国外已较早开展相关探索与尝试。美国“体医融合”的实施源于美国医疗机构改革理念的转变, 由治疗转而预防疾病作为重点,并将健身行业作为合作发展的对象,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沟通与发展,兼具锻炼与医疗功能于一体的俱乐部油然而生。日本的体医融合表现形式为“医院附属健身俱乐部”,其颁布的《医疗法》中也有类似描述及规定,并反复强调:医疗机构必须设置并具备资格认定的有氧锻炼将身场所,充分发挥为各类患者和老年人治疗、康复、保健、服务的功能,确保为每名会员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运动及医疗处方,以保障会员得到最大健康保障与促进。日本的“体医融合”策略相对于美国而言,更加规范、系统、完善和科学,大幅度增加了相关法律政策保障,确保“体医融合”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并得到可持续发展[3]。我国“体医融合”的模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质检测中心模式、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四种模式。

2.1 体育俱乐部模式

北京郡王府阳光康曼俱乐部兼顾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健康体检和锻炼健身等综合业务,阳光康曼健身俱乐部实施了“体医融合”模式的改革与常识,集医疗保健与体育健身于一体,实现两者的契合发展。首先,由专业人士结合患者健康、身体条件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开具一定运动处方,介绍具体、科学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健身方法,良好的经营理念虽然体现时代发展需求,但由于管理、经营等诸多原因未能得以持续发展,在市场的考验中被淘汰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国营性质俱乐部显然未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几经挣扎最终被淘汰出局。其次,体质监测部门、体检中心、健身指导中心等三个部门配合一方面缺乏宏观政策支持与引导,另一方面缺乏成熟案例、完善经验的借鉴,未能实现三个部门长久合作与配合,从而在全面促进全民健康的效果中未能得以彰显。再次,缺少长期有效宣传,影响力与辐射面相对较低。尽管在俱乐部成立初期,受到媒体大力宣传与追捧,民众也乐于尝鲜,效果显著。由于资金、管理、经营模式等原因,加之健康促进效果的长期性、内隐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参与群众关注度大降低,会员流失,使得体医融合成为俱乐部经营发展的噱头,未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和经营理念。

2.2 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

北太平庄医院附属的体质健康监测指导中心亦是实施“体医结合”模式的典型案例,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是以医院为主体,针对群体为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将体质监测、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处方开具均集于医院的“体医结合”模式。该中心接诊医生均接受专业运动康复及医疗培训,不仅能从事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能够根据患者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个人饮食指导,开具专业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科学锻炼与健身,实现主观个体和客观药物的共同指导,从而实现患者快速得到身体康复和治疗。但仍未得到长久的发展,究其原因为:(1)尽管医生开具运动处方,但缺乏科学体育锻炼,致使运动与医疗效果大打折扣。(2)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发展受限,医学专业人才缺少运动经验、实践与专业理论系统学习,尚不能实现完美契合。(3)缺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持续关注与引导。(4由于运动处方的特质未能产生一定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医结合模式的实施。

2.3 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

上海徐家汇康健社区通过社区的体质监测中心其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在对市民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同时开具运动处方,并指导市民进行科学健身与锻炼,获得一致好评与赞许。该社区体医结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实现了相关政府、部门机构的联合支持与协同发展;其次,该社区针对人群为社区居民,紧密联系群众的需求,立足居民实际情况,并呈现便捷快速的低于优势,深受公众青睐与信任;最后,社区体质监测模式充分发扬与借鉴了北太平庄医院和郡王府阳光康曼健康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体医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汲取与弥补其两者失败教训基础之上,开创性的将该理念融入到到社区体质健康监测中,满足居民身体、心理健康需求,适应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情境。然而其存在不足与弊端仍值得深入思考:第一,缺乏规范性与标准性的法律政策保障,对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联合经营进行引导和支持;第二,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基层医疗人员面临专业局限性束缚;第三,资金渠道单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是影响其日趋成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

合肥庐阳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对庐阳区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站进行管理运营,将筛选的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根据筛选特定人群的体检生理指标,结合颁布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标准,由运动康复、医疗医护专家依据身体条件开具运动处方并进行健康促进与干预。为确保参与人群效果,及时给予选定特殊人群进行线上线下的科学健身指导。然而,该模式面临着政府购买服务监管和效率问题。

3 “体医融合”发展路径

3.1 与时俱进,大力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杜绝“巧妇愁无米之炊”之尴尬。首当其冲,重点考虑在医学和体育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着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学科交叉,构建集医学、健康、保健、营养等知识于一体学科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标准、高视角的复合型尖端人才,实现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优势互补。[4]其次,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针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供不应求的矛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对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方式,促进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同时,以行业资格证考核方式,吸引众多社会人士积极投身于体育健康促进事业当中;再次,定位明确,加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和基本经济、医疗、生活保障,提高其职业归属感和荣耀感,通过推行奖励机制和按劳分酬机制,加强工作积极性,实现公益性和职业性的有机结合;最后,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效将体育健康促进相关理论知识和体育锻炼技能指导作为社区医生的培训内容之一,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层全科医生在实施“体医融合”中的决定性作用。[5]

3.2 立足现实,积极探索多渠道的“体医结合”模式的资源配置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金额严重不足,经济效益凸显需长久投资的现实状况,支持与鼓励合作合资、联合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在政府机构宏观指导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引导与倾斜下,允许不同性质企业或个人以个体或实体方式积极参与到“体医融合”模式的实施中,从而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闹场面,削弱风险承担,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体育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另外,积极尝试和探索服务外包的渠道,通过招标、资格认定的方式的有效将“体医融合”模式的实施与改革实践任务委托给具备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体育、医疗社会组织,加强体育和医疗组织的责任分工、管理服务与效益的高度融合[6]。政府方面,主要根据国家健康发展方针策略,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特点与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蓝图以引导“体医融合”模式的建设与规划;体育和医疗社会组织,首先在管理体系和职能分工的安排中高度达成共识;其次,负责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多主体吸纳和统筹安排;再次,要实施“体医融合”服务,并及时进行监控和评估,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促使其稳定、系统的运行与实施,提高效益和效率;同时,充分保障社区、医疗部门和体育健身俱乐部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联营,充分发挥三者之间在医疗技术、运动技能、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相互之间给予支持和互补,或者以一条龙方式,为市民提供完美“体医融合”服务,实现我国健康强国的宏伟目标。再次,为顺利实现我国健康强国宏伟目标,彰显健康服务产业公益性特点,缓解基层企业资金不充足的现实状况,可采取政府部分购买或政府投资方式也不失为一有效解决途径。即运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健身活动经费的部分比例购买或投资体医融合”服务个别项目,确保该模式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对健身产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的需要。

3.3 开拓进取,加强体育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创新与融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健康强国的良好形势下,由政府提供顶层设计,搭建和谐运作平台,加强政策导向,以“体医融合”试验点改革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与普及医疗卫生与体育的融合创新,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其次,加强体育机构与卫生部门间的顺利沟通与合作,提供广阔沟通平台与频繁合作机会,共同制定适宜管理制度,提供导向性政策及资金扶持[7]。再次,促进社区体育与医疗保健服务相互渗透,如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承担国民体质健康检测与评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居民体质与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等。社区体育服务部门亦当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知识的深入学习,高度推进体育与医疗服务融合,从而实现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两个部门的合作[8]。

4 结语

“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科学体育锻炼与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相融合,对全民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体医融合”的本质在于营造健康社会氛围,打造全面、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组织,从而实现全民健康总体目标。由于“体医融合”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共同协作,政府需统筹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广和宣传,传递“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理念,实现全民参与,才能更好的将“体医融合”融入进群众的生活,服务与大众健康。

[1]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32(4):58-63.

[2]郭建军.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J].慢性病学杂志,2017,17(8):1071-1074.

[3]王访清.“体医结合”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纵横,2017 (5):316-318.

[4]赵振浩.有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47-149.

[5]金晨.走出“体医结合”第一步:体育对接健康中国的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6):49-54.

[6]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10-24.

[7]吕家爱,陈德喜.体医结合模式运动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控制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3):88-90.

[8]江志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医结合”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4):11-15.

Discussion obout the Connotation, Pattern and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Treatment

WANG Bo, etal.

(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 Xinjiang, China)

石河子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兵团城市“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ZZC201730A 。

王波(1969—),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医体质医疗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