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联大人才的培养之道

2018-11-26许心仪

文教资料 2018年21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启示人才培养

许心仪

摘 要: 于硝烟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记,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人才辈出的成因,主要源于开明的通识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制度、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方式参照现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西南联大 人才培养 启示

西南联大,全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内迁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在历史长河中虽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对抗战、民主革命胜利及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南联大前后8年时间,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00余人,涌现了众多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当今两院院士,为现当代中国各项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当下人才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下,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之道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1.西南联大人才辈出成因

1.1“通识教育”风行

通识教育是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理念,也是校长梅贻琦长期教育思想的总结。他主张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培养知、情、志融会贯通的通识[1]。正是由于通识教育的风行,西南联大的学生涉猎的知识更多元,学生对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了解更深入,学生的大局意识比当时国内的其他高校更强。

1.1.1通识教育内涵

时任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要求“学子对其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有相当准备而已”[2]。通识教育,即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知识要有广度,绝不限于自己所修的專业,对其他各门学科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识教育绝非硬性要求学生必须选择某一具体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学习。因此,通识教育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完善自我。

1.1.2通识教育途径

西南联大将“通才教育”贯彻到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是:大学的首要任务不仅是给学生以专门技术知识或职业训练,更应给学生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综合基本知识[3]。为了让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保证开课的质量,实行文理兼修并贯彻“学分制”、“选课制”的选课制度成为西南联大的特色。

联大一年级的必修课多由校部统一安排,国文、英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基础课是所有科系的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专业为文史类的学生必须选修理工类的科目,专业为理工类的学生必须选修文史类科目。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学科,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及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必修基础课一般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希望通过他们高水平的讲授,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打下博学的基础。例如政治学由张奚若讲授、经济学由陈岱孙讲授,哲学由贺麟讲授,等等。

1.2教学制度完善

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制度紧紧围绕培育“通才”的教育目标,构建了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是全校通用的教学管理法规性文件,它从入学及转学、注册及选课、学分及成绩等八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4]。正是因为这些详细的规定,联大的各种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很少发生争执与冲突。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一共开设了1600多门课程,其中选修课占一半以上。“选课制”课程体系设置规范。联大规定学生有选课的权利,可以跨系自由选课,但这种权利并不是没有章法,课程修读有严格的顺序规定。这样的顺序一方面体现了教学安排上的严谨与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联大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套严格管理的教学制度。一二年级必修课都由教授主讲,作业很多,教师批改很严,稍有马虎,考核就不及格;测验频繁,考试严格,考题灵活。考试不及格,不得补考,只能在下一学年内重修;如隔一学年再修,即使及格,也不给学分[5]。因此,通过西南联大考试的学生一定是能将知识透彻理解并灵活合理运用的学生。在严格的“学分制”下,只有认真严谨、稳扎稳打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的学生由于在联大读书时培养出了优秀品质,其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也能做出一番成绩。

1.3师资力量雄厚

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期间,集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学者,如经济学系陈岱孙,历史系陈寅恪、傅斯年,算学系华罗庚、陈省身,生物学系李继侗,社会学系潘光旦,中文系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等。这些学者无一例外都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救国的志向,其中很多人常到国外讲学、考察、研究,具备当时最新的知识结构[6]。正是因为教授们的留学背景,他们深知中国当时缺乏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们倾尽毕生所学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并用丰富的游学经历让学生更具备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校舍虽然简陋,仪器设备都不全,但恰恰是在这些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工作着最久负盛名的老师。这些教师言传身教,其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不需要刻意表现便能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在大师云集的校园,学生受到精神、学术的双重熏陶。因为教师的高素养、高水平,培养出来的学生便具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在教授的带领下能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华民族点亮一盏文化之灯。

1.4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西南联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基于民主自由的氛围。在联大,凡是与学校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涉及广大师生利益的方案举措,都会广泛听取学生和老师的建议,只有某项提议被绝大多数人采纳且通过了教授会的同意,工作才会正式落实,保证了学校的一切重要决策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除了在规章制度上的民主自由外,在学术讨论及思想上,西南联大也不拘束同学和老师的看法。学校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的教师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新知应用于教学之中。西南联大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做想做的事、发表看法及进行研究,就连上课与否、选课内容都有极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授也鼓励和提倡这种氛围。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以平等的角色交换意见,不同的思维碰撞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具有兼容并包、民主宽容精神,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虽学派各异,但并行不悖,从无门户之纷争。在学术面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以当场提出异议,教师绝不会以师道尊严而拒绝考虑。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安稳有序地进行。

西南联大倡导民主治学、学术自由的精神,为师生治学、出好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为激发人们探索真知、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这样的氛围全国少见,而西南联大以自身的远见卓识,充分发挥三校历来的包容、民主精神,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科研做出了重大成就。正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刻:“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校风,八年之久,合作無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7]这在中国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西南联大人才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虽然西南联大存在的历史情境与当下中国各高校的情境有很大的时代差异,但是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上的杰出成就可供当今中国高校借鉴。

2.1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西南联大倡导的“通才教育”是相悖的。本科所传授的知识并无优劣之分,本科存在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世界是什么”,而并非“专业是什么”。真正做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应当在硕博期间,而现如今的一些高校偏重于给本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技能,这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不利的。很多学生对专业精通,而对其他专业知识不甚了解,阻碍了变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借鉴西南联大的通识途径,让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是有必要的。

2.2灵活设置课程

与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相比,当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西南联大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尤其在地理、生物等学科中,教授经常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调查,深入云南,得到一手资料;联大的“选课制”使得必修课门类普遍少于选修课门类,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学科知识、扎实基础及遵从内心选择自己想选修的课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校因各种原因,过于缺乏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实践之地,因此各大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上仍需加强。

2.3完善各项制度

西南联大时期尽管条件艰苦,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但是学校在制度建设上非常成功,无论是针对学生的规定还是对教务教师的章程,都详细具体且严格把关,违反规定便有相应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的确立是基于教授会、全体师生的意见而来,充分发挥了民主与科学精神。现在有些高校由于民主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建立完整的民主管理体制,怎能调动全校人员,特别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呢[8]?因此,完善各项制度尤其是教学管理机制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结语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8年多的时间,却创造了一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顶尖的人才。人才辈出的原因,本质在于刚毅坚卓、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的联大精神。西南联大师生目睹了人民的深重苦难,亲身体会国难当头,生灵涂炭。这种民族存亡的危机感,强化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西南联大师生立志教育为国并矢志不渝[9]。

如今,尽管时代背景与西南联大时期完全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上,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教育理念、行事方式却永不褪色,凝练在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各大高校最需要培养学生的地方。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战略是各国共识,借鉴西南联大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对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有重要意义。各高校有必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扬薪火相传的联大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意忠.西南联大创新人才培养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0):30-34.

[2]黄延复.梅贻琦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54-55.

[3]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08):252-257.

[4]郭欣.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5):55-59.

[5]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01):14-20.

[6][8]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02):13-20.

[7]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A].黑明·走进北大[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许琦红.论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07):141-144.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启示人才培养
西南联大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