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共十九大新视角看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

2018-11-26李亚男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战略性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新时代我国外交政策出台的国内外背景,分析阐述了新时期外交政策所具有的战略特征:经济外交已经成为主流;呈现出“外交为民”的态势;外交活动更为包容、更为主动、更为开放;人文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层次、多元化。

【关键词】 中共十九大;外交思想;战略性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的外交政策推向了理论和务实的制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国内外局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外交政策紧扣时代主题,逐渐转变外交策略和方针,巧妙利用国内外有效形势,由内到外重塑了使命,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创新了以经济外交为主体的大国新型外交方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一、新时代我国外交政策出台的国内外背景

在当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繁荣、金融大流通、各国之间的人文大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国际战略形势出现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各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了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大国关系、周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新局面。

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尽管周边邻国安全趋势总体平稳,但海上争端、国家主权、地缘政治等问题仍然存在;与大国关系呈现相互依存的现状、与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也是我国外交的一大难题。比如,与美国在经济贸易交往频繁,政治交流稳定,但在某些问题上我国依然坚持大国气度,坚定外交底线与原则。中俄都把对方视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折射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也为今后中国外交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不再只是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广泛外交,成为战略伙伴,高层交往、提升关系定位、拓展合作空间,逐步寻找利益契合点成为了中欧关系的一大特色。我国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任务虽然复杂艰巨,但是中国正在树立一个大国姿态,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身处外交工作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双面处境的今天,我国已经步入了民族复兴和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国内外局势都趋于稳定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活动将更具中国大国特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倡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肩负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新时代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

1、经济外交已经成为主流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西方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契机下,中国外交活动更加活跃,呈现出积极应对跨区域问题的经济外交新思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在过去五年(2012-2017年)提出的倡议层出不穷。

最引人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战略。“一带一路”构想的收益圈不仅包括了了整个亚洲和欧洲,而且还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外交战略、企业和资金走出去等多重目标。“‘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外交跟随国际潮流的大转折,也是国内经济模式转型调整的产物,其着眼点在于运用市场和经济开拓中国与周边国家及世界的外交新格局,以缓解周边战略压力和构建地区新秩序。”[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立是与“一带一路”相呼应的战略措施。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取得周边国家认可的同时,亚投行的建立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亚投行是构建多边外交金融格局的新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近两年来,中国成立基金会协助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成为贡献最多维和部队人员的国家,人民币也获得了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影响力增长的同时,中国坚持不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原则,要让国际秩序更全面、均衡地惠及各国的利益。“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和支援发展的重要国家,虽然在方式上更多是贷款而非直接援助,但这已经是我国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中国正在认真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帮助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上更多的国家。”[2]

2、新时代外交政策呈现出“外交为民”的态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的十九大中报告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外交的“初心”。各个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也是国家关系发展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带着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交往作为外交的纽带正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访遍世界、致力于外交的活动中,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些大大小小的国事访问是我国外交的一种方式,但最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最直接的便利。目前,已经有131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免签协议,中国公民持普通护照可以免签或落地签64个国家和地区。这种种现象表明,外交与人民相联系,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豪与自信,人民的民间往来为我国外交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科学的外交方略。“外交为民”的活动宗旨继续铺陈开来。

3、外交活动更为包容、更为主动、更为开放

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方向已经转变为中国如何主动的与其他大国建立新型关系,如何赋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以活力,如何展现更加开放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在与各国的关系中,把中美关系看作重中之重,强调中俄大国平行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延伸扩展到中欧以及各金砖国家,同时又联系到维护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中国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时,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到实际,广泛的合作、深度的交流,体现了丰富紧密的外交谋略。

中国外交已经过渡到主动寻求民族复兴的关键转折点。中国正在尝试将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经验更好的传播给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自己的改革成果惠及周边以及同中国有一样发展诉求的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新的发展方向,让更多的国家产生共鸣,在追求更多的包容性、主动性、开放性的同时,得到其他国家的相互认可。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日渐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我国在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这次会议中中国的智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倡导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果;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主动为联动发展凝聚合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智慧。

4、人文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層次、多元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对于怎样构建社会、构建秩序、共谋发展中国有着自己的理念渊源、哲学传统以及文明实践。人文外交也是我国外交传统中最为珍贵的元素之一。”[3]人文外交在近些年延续历史传统,也出现了更加深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人文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潜移默化的促进外交的成果,它把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融入外交的大潮流中,使各个国家联系更为密切。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热”引发了共鸣,不分地域、跨越年龄。中国馆、“感知中国”等文化项目,让中华文化从唐人街真正走进万千民心,比以往更自信、更亲和、更富生命力。“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文化活动,让春节成为各国民众广泛参与的节日,为世界了解并爱上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文化纽带,将中国与世界的命运联系得更加紧密。”[4]

总之,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转变了传统各国的交往模式,是区别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创新,它跳出了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旧框,将中国文化里以和为贵的思想同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相结合,中国外交从中开拓进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的外交指明了新方向,我们正在以一种与传统大国不同的方式,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在为自身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程.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J].国际观察,2015(4)P35.

[2] 江瑞平.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9(5).

[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人文外交战略、制度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5(1).

[4] 周赟,赵晖.以辩证思维驾驭对外文化交流——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显著特征[J].理论探索,2016(6).

【作者简介】

李亚男(1993—)女,甘肃兰州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战略性
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塑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对策与建议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探讨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探析
现代企业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