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对苏州地域文化的传承
2018-11-26江婧
江婧
摘 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地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人们不断创造与积累的精神财富。本文着眼于将苏州地域文化开发为课程资源,研究以语文课堂传承其文化精髓的意义,介绍本校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地域文化 高职语文 传承研究
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中的灿烂篇章,是通过一代代国人薪火传承的民族精神之花。来源于传统文化,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衍生出的个性文化,又与主流文化共生融合、互动发展。苏州历来人文荟萃,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借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从苏州的地域文化中汲取传统的力量和精华,让青年一代热爱本土文化,钻研传统,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传承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心的要点大概都在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式。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一件对中国未来有着破坏性影响的憾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容易忽略他们的内在修养,或者说内外兼修的培养,是一件很难达到的事情,需要教育者、家长和整个社会配合。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呢?其实地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地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魅力,自成体系,而且具体可感,文化的熏陶不再是抽象的、空泛的、没有形态的,而是可以从身边找到参照对象的。我认为,引导是关键,任何事情、爱好都可以是一种生活情趣,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趣味的。只有让生活充满趣味,青少年才会有活力,才会获得正能量,否则一年就是四季更迭,一天就是日月交替,他们还没有走上社会,自然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觉得学习很枯燥,人生很乏味是很正常的。教育者首先要引导他们,把学生领到某个领域的大门口,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欣赏到它的韵味,当学生真正激发兴趣,自然就会星火燎原。这也是叶芝所说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联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在苏州地域文化中,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素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具体呈现。苏州鲜明的城市特色里饱含人文积淀,建筑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可以说是一部“活”的文物史书。园林的精巧别致是历代匠人的匠心所在,一砖一瓦、一花一石都是园主人处事方式、个人意志、家族精神甚至人生信仰的完美写照,苏州园林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更是一种独特的综合型生活艺术,当我们走进苏州任意一个久远的园林,驻足其中每一处动人风景,都是在窥探古人曾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涵养。
结合苏州地域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亲临故地,去太湖、石湖、虎丘看看历史的足迹,充分利用吴地旅游资源,结合实景教学,将吴地故事、风土人情融入语文课堂里;也可以带领学生在小桥流水、苏式园林间体会苏州的典雅精致,品味古巷街市的江南水乡韵味,细细雕琢一草一木间的人文内涵。苏州是吴文化中心,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是慢的,这并不是说做事没有效率,而是指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一种生活节奏,在慢生活中充分感悟当下。今天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致,仍然灵动地存活在山塘街、平江路、斜塘老街等景点,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又展现出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特点。纵观苏州GDP的排行,城市创新力排行,从前的水乡泽国俨然蜕变为未来的特大城市,在这里古老与现代并存,快慢节奏无缝切换,低调温润却又强势崛起,“东方遇见西方”、“城建双面绣”等标签都在刷新着人们对苏城的印象。
工业时代,标准化让城市仿佛被克隆一般变得千城一面,将时代性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成了新的文化命题。结合语文学科,将地域文化作为一个显性载体,在教学中充分引导,让学生感悟成长环境中的喜乐、忧愁,他们会爱上苏州,进而热爱生活,在积累中成为一个个有涵养、有精神家园的生命个体。这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层面,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国家认同的基础。
二、地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传承实践
(一)文本阅读为输入方式
对于文本的认识、分析和解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手段,这也正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人的知识习得贡献出的最根本也最行之有效的技巧之一。
地域文化相关的文本拓展可以是横向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纵向的人物集锦,通过各类文本阅读,使学生对苏州的了解更深层化,能够举一反三,多维链接到更多的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外,我们还可以把与苏州地域文化相关的诗词文章都加入课堂,选取某个主题开展诗文鉴赏诵读会,相關的区域历史、知名人物,都可以找到相关文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开设相关专题介绍也是不错的选择,近两年我校多名语文教师共同录制了《苏式生活民俗风雅》在线课程,此项共享课程依托苏州市来溪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团队。从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老阊门的民俗描写讲起,阐述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风土人情,着重从苏州的节俗、婚俗、食俗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形式,最后由面到点,重点介绍苏州的民俗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民俗活动中体现的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品格。苏州及全国各个地区数千名学生参与了课程选修,获得热烈反响。
结合苏州本地特点,评弹和昆曲都是很好的艺术蓝本,在听的基础上,借助音乐感受吴文化的熏陶不失为又一文本阅读的妙法。苏州的手工艺品繁多,立足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科技说明文或工匠名师们的回忆录,普及商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延伸展示其市场业态,将地域文化中的无限商机呈现在学生眼前。语文课堂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有技术传承的基础,但即便不能达到工艺的传承,至少也实现了文化的增值。精神内涵的传承,更是人文课程的优势所在。
在各种相关内容的文本输入中,重点不光是家乡的昨天,也可以是今天的苏城。对青少年而言,辉煌的昨天可以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有时身边正在发生的点点滴滴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源。
(二)沟通表达为输出方式
知识面和文本解读能力同样重要。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教《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单元中不乏我的家乡、自我介绍、我的亲人等相关话题,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从地域文化中寻找素材。此时,适当启发、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深度挖掘家乡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修养。
从教学实践中,你会发现苏州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历史事件、发人深省的名人事迹实在太多,你让学生寻找一段有趣的苏州历史、一个有故事的弄堂或小桥、一个感兴趣的吴地名人,你会发现你抛出的是一个点,他们的回答往往形成了一个面。这个时候,你再抓住学生热议的兴趣点顺势追问,他们就能织出一张网——一张记录着姑苏繁华历史的精彩织锦。学生的兴趣是此刻被点燃的,完美的教学契机也是此刻被触发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深刻感到应试教育需要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对现有学科的热切追求,很难产生对课本知识的真正兴趣,因为应试教育与这一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它把有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科学探索一股脑儿压成一个面,再通过无数本习题集不断巩固、重复强调,把一个个生动的面狭隘简化为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
苏州文化是温润精致的,吴侬软语在苏州人身上打上了独特的水乡印记。笔者指导的多位学生在征文演讲竞赛中,都不约而同地以苏州特色为灵感,精巧雅致的园林、古朴悠长的街巷、风光无限的太湖都在他们笔下曳然生姿,在几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省级、国家级的征文演讲赛项中荣获佳绩。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打开了解家乡的大门,那么妙趣横生的人文宝藏、缱绻绵长的故乡情怀自然会推着他们不断挖掘、汲取养分,树立对文化的认同感。
有人说过,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不再是权利和财富,而是一个人的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我想沟通和表达是最重要的媒介。每一次的口语表达都在不断训练影响力,提升个人魅力。掌握沟通技巧就是找到了真知灼见的源泉,也是未来职场、生活中与他人交际的内在动力。也许那个羞于表达的少年,有一天会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意见领袖。
(三)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
通过语文的人文属性,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对语文基础能力进行全面考察。
结合我校情况,导游、园林古建、烹饪、艺术设计及表演等专业的语文课程都在努力打破学科界限,为不同的专业课程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园林古建专业,我们尝试过“江南风情小报”、“我为名著穿新衣”等需要手绘与文字创作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我校毗邻石湖景区,还开展了实景体验,在奇思妙想之间穿越时间的洪荒。凭借位于石湖之畔的优越地理条件,我们设计了“画山水、话山水”写生诵读小沙龙,山水之间就是最生动的大课堂,对着百年前同样的景致,一窥古人眼中的姑苏之美、山水之美,诵读前人的经典诗句,凭借语文文字记录感受,再以生花妙笔重现你脑海中的宜人美景。
导游专业则设计了模拟导游,结合各大苏州园林、虎丘、石湖等历史文化景区开展导游词创作活动。江南的才气、江南的典雅,在苏州的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完美继承了苏州古匠人的技巧与创意。我们在介绍苏式园林时,会发现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历史都藏着故事。让未来的导游人明白,不仅要熟知旅游知识、服务技巧,更要对中国文化由衷热爱。
苏州人的岁时文化,讲究“不时不食”的美食理念,走进了烹饪专业的语文课堂,不断推动专业创新。烹饪专业的语文课上,我们结合苏州地域文化,介绍地方特色菜,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制作理念、尋找创意开发菜品服务。2018年,我校的“苏帮菜”研发中心就以江南采莲图为灵感研发了苏帮菜四季宴之夏季宴。于是荷叶罗裙一色裁、翠细红袖水中央等经典诗句化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道丰盛佳肴。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我们以苏州特色工艺品为重点推介对象,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也激励学生热爱姑苏文化,不断推动苏州艺术文化的传承,而以桃花坞木刻年画、苏扇为基础的文创工艺品也走进了姑苏青年创意文化展览,吸引眼球、展示技艺的同时,也将创意和智慧运用到了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中。
对于表演专业,绚烂的山水文化、丰富的文人典籍更是为学生的模拟表演、剧本创作带来了无限灵感。石湖景区就有“吴越春秋影视艺术中心”,学生在先秦勾吴风情建筑中进行多次实地表演,拍摄成微电影,范成大、姜夔、范蠡等人的相关故事,都被大胆编写进剧本,同学们在旧日时光里体验了吴越文化的精髓。
(四)考核评价体系需多元
语文课堂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实践,其评价体系必须是多元的。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我们不能单一地测试学生学到了几个知识点,也无法丈量他们收获的精神力量和提升的审美水平,他们的调查报告、小组的问卷分析、团队的创意展示、获奖作品、活动完成度等都可以是考核的内容。
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为自己打分,让小组为成员点赞,老师可以选取优秀范例,在分享中激发更多的兴趣点和创意。
再次是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在各类语文活动中,可以是传统的打分评价,也可以是小组推荐,还能引入互联网思维,在各个活动阶段借助新兴教学工具,比如蓝墨云、语课堂等app都可以实现在线点赞等互动模式,事实证明这些新兴的评价手段让学生更热衷于投入文化传承中,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最后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为主,强调团队的合作与参与率、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信息搜集与整合、创意呈现方式、传统技艺的推广与传承效果。
评价方式更接地气,尽可能关照每一个活动主体和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热爱家乡,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地域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对学生
地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第一个收获一定是知识的拓展。最理想的状态是未来的学子,对于本土文化了然于胸,相关知识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及面、多维链接的理论水平,并能在生活工作中将这些知识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工作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触摸文人巨匠的文化灵魂,复现商贾墨客的成长之路时,自然能够领悟他们身上的苏州精神——崇文重教、刚柔并济、利义兼顾、踏实进取的深刻内涵。精神层面的震撼与教育效果远大于书本知识,用鲜活的人文事例可以更积极地促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格。这大概是地域文化为我们带来的第二份厚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概是苏州给人的一贯印象,人们对苏州的印象大概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慢生活。但其实今天的苏州已经成了与世界接轨的国际都市,四方八达的轨道交通、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依然鲜活的非遗文化、古朴摩登兼具的生活方式都是现代的苏州人的生活标签。随着对蘇州昨天、今天的多维了解,青少年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带来改变。思维的革新将带来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反思、创新,这将是文化自觉道路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对教师
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针对青年一代,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迫切需要唤起文化意识。教学资源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多渠道开发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拓展教学内容,以更恰当更弹性化的方式,营造浓郁的苏州文化氛围,还能避免居高临下的教师主体心态,不倚仗过来人的智慧,与学生一起真诚地努力,不断学习与反思,让教育工作者获得更加豁达,对纷繁的事物更加包容的教育心态,实现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三)对学科
当知识脱离了人的应用、文化的内涵,教育就背离了本心。观念的变革是行动的先导。苏州文化本身就是包容豁达的多元文化,崇文重教的本质印证了语文的学科特色,经世致用更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职教语文课堂可以说是苏州文化植根的沃土,是传承地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不断打造有质量有温度的语文课堂,以苏州文化助推学校成就本土职教品牌。当学生不再漠视身边的点滴,当教师具备了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的慧眼,语文的学科建设自然将日臻完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时代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J].教育参考,2001(1).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晓莹.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4]李家成.关注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6]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