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绝处求生的
2018-11-26张旭明
张旭明
1934年,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红军没有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共产党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离开多年经营建立的根据地,踏上了未知的前程。蒋介石高兴的认为“共匪”溃败逃窜,已成流寇,失去根基,彻底歼灭中共及红军指日可待。但历史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判断是错误的,共产党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共产党是有能为纠正左倾错误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在此我们就来梳理一下中共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是怎样扭转颓势,反败为胜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以后,中共就意识到: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9月20日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极力主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位党员必须发挥自己的全部积极性,英勇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并成为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在东北,中共领导了多支抗日游击队,派出了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去组织领导,1936年初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了日寇。正是因为我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大旗,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理解和支持,统战工作和民族政策得到很好的宣传和贯彻,如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就愿意在抗日的前提下与中共合作,在冯玉祥的部队中有300多位中共党员,最著名的是中共党员吉鸿昌将军。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受我党统战工作的影响,与红军签署《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红军在长征途中,一路上不断向老百姓、向地方士绅、向各民族甚至地方军阀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因此才有彝海结盟顺利通过彝族地区的佳话。1936年我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东北军和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本敌对双方实际上已经停止敌对行动。因此在中共杭日旗帜下,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成了孤立政策。
其次,在反蒋抗日口号下求生存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要赶尽杀绝,布置了天罗地网,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对我红军围追堵截,我党我军命悬一线。因此,党中央毛主席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残暴的敌人,而蒋介石是共产党和红军目前最危险的、最现实的敌人,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其意思是先消灭共产党再对付日本人,而我们共产党也认识到,只有反蒋,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才能抗日,才能求得生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同年10月1日以中共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文章,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把抗日救国作为全民族的神圣事业而共同奋斗。1935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刚到达陕北,立足未稳,蒋介石已安排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开始围剿红军,在这危急关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北平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北平的学生走向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反蒋抗日的最高潮,在全国人民面前揭露了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人而全力剿共的反动嘴脸,求得了党和红军的生机。
再次,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我党转危为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救国的条件下与国民党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表明我党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了变化,政策有了调整,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主亢日”。
1936年底,蒋介石还是顽固坚持反苏反共立场,把抗日放在第二位,把剿共作为当务之急,忙于组织各方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六次围剿,并冒险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去攻打陕北红军,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二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实行“兵谏”在华清池扣留蒋介石,逼迫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这标志着十年国共内战结束,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接着红军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华大地形成,这成为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暂时放下了指向共产党的屠刀,我党我军解除了目前面临的最大、最危險的敌人,并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军队人数由不到3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党员人数也发展到120余万,成为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